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城市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土壤有机碳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碳循环有重要影响。文章从全球土壤碳储量、我国土壤碳储量、城市土壤碳储量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对城市土壤碳储量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快速的城市化过程导致城市内绿地面积迅速减少,绿地所具有的拦截、渗透和存储降雨径流的滞蓄功能逐渐被削弱。城市内部绿地的滞蓄能力大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成为城市雨洪管理的重要研究内容。计算了绿地的滞蓄能力,并根据相关标准中50年一遇的降雨量评估了沈阳市绿地的滞蓄效能,得出绿地滞蓄能力对滞蓄效能有显著影响。然后分析了不同绿地滞蓄能力存在差异的原因及剩余的滞蓄潜力。最终结合沈阳市绿地滞蓄潜力的空间格局提出了绿地优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近年来在植被碳储量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分类分析研究,力图为未来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有力的佐证。该文分别从森林、草地、园林、土壤等方面研究入手,分门别类的对各有关专家的研究进行具体分析,总结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意见。该文以横向分类比较的方法对现存的植被碳储量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分类汇总,并结合自己在园林碳储量方面的研究,对各方面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4.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时代下,在政策的引领下,沈阳地区不断建立起高校众创空间和社会众创空间,这些众创空间是创业潮中的一股清流.但从建立到运营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5.
《经济师》2015,(11)
在低碳经济研究进程中,碳储量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抵消作用日益突显。虽然世界各国对森林和土壤碳储量进行过较多研究且有所收获,但针对城市园林植被碳储量所开展的研究只占1.27%,然而近年来该类研究明显升温。文章采用直接收获法、异速生长方程法和生物量扩展因子法,科学计量园林学校江南大学植被碳储量,分析不同植被单株碳储量状况,为相关部门在同等美观条件下选择优势物种,制定园林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运用空间相关性检验的莫兰指数分析和空间面板计量的SDM模型,讨论了中国城市消费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从跨区域空间效应的视角分析了影响城市消费的经济、交通、政策等因素.研究发现,中国人均消费较高的“热点”城市较少,邻近城市的收入、客运交通等因素对本地城市消费呈现显著的负相关作用,城市空间消费市场结构更多地表现为区隔效应而非集聚效应,我国区域经济和市场一体化程度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7.
张立 《经济纵横》2012,(7):18-2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与城镇人口的急剧增加,大力开发地下空间势在必行。本文在研究日本和美国在地下空间建设中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揭示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地下空间发展存在的地域差异明显、模式单一、缺乏科学规划、资源利用率低、法规不配套、体制不健全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并就未来如何构建我国地下空间发展战略、建立地下空间发展体系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城市是碳排放产生的主要地域空间,是进行“碳中 和”核算与政策制定的主体。除了减少固定能源与交通碳排放 外,增加城市碳汇也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通过分析 沈阳三环区域城市碳汇(植被、土壤、水系、建筑物)不同组 成部分的碳汇能力,估算出城市碳汇固碳量为430.93万t, 能够抵消沈阳市年能源消耗产生CO2的7.34%。在明晰城市 碳汇固碳机理、固碳潜力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增 加固碳面积与提升碳密度两方面的城市碳汇功能提升策略,旨 在为中国低碳规划与碳中和实现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土地利用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相关性分析方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砖窑沟流域为例,采用航片解译、实地调查和基于GIS的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地形因子的关系,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基于像元的土地利用类型与坡度、坡向和海拔关系的分析是从数量上准确剖析土地利用地形分布特征的有效方法,对于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数量统计、Arcgis软件可视化表达和相关性分析,对676家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在省域、城市群和城市尺度的空间分布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2010年城市数据和企业数量相关性作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前10个省份集中了392家、近57.99%的创新型企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和城市群内;城市尺度方面,创新型企业集中分布在16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直辖市、省会城市以及计划单列市分别占22.5%、31.66% 和 10.65%;企业数量分布与倒置城市等级体系“金字塔”高度吻合,城市等级水平越高,创新型企业数量越多;创新型企业在城市分布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城市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水平、市场潜力、金融服务和融资水平、市场开放程度、信息化水平和高素质人力资源等方面,数据指标与企业数量相关度较高。  相似文献   

11.
城市绿地土壤是城市生态建设的基础,其质量和变 化趋势直接影响城市绿地生态和景观效应。以2002、2014和 2018年3次大规模的上海绿地土壤调查为基础,研究不同城市 绿地土壤肥力的变化特征,旨在为城市绿地土壤的养分管理提 供科学指导。结果表明:上海城市绿地土壤呈碱性,2002、 2014和2018年土壤pH平均值分别为8.36、8.20和7.79; 土壤速效养分(N、P、K)充足,3次取样均达到绿化种植土标 准;土壤通气孔隙度较小,3次取样均小于绿化种植土标准阈 值(5%)。从时间变化趋势上看,上海城市绿地土壤pH值在 逐渐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在逐渐提高,土壤肥力综合指数也 在逐渐提升;但土壤物理性质逐渐退化,容重逐渐增加,通气 孔隙度逐渐变小。不同类型绿地间土壤肥力的变化趋势基本一 致,其中受人为活动影响剧烈的附属道路绿地土壤容重和通气 孔隙度自2002年起严重退化,与2018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土地利用碳排放及其空间关联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基于研究单元全部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采用碳排放计算模型,估算了中国31个省区1990-2008年的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揭示其时空演变规律,并利用空间自相关方法,探讨了中国省级尺度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关联特征.结果表明:①1990-2008年,中国土地利用碳排放量从9.67×108t持续上升至32.37× 108t.建设用地是主要的碳排放来源,其碳排放量占总碳排放量的97.83%以上.林地是主要的碳汇,其碳排放量占总碳排放量的90%以上.②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形差异的影响,碳排放强度空间差异显著,重度碳排放区域集中分布在东部、北部沿海地区,轻度碳排放区域集中分布在西北、西南地区.③全局自相关Moran'sI值从1990年的0.1558持续上升至2008年的0.2734,说明中国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在省级尺度上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且集聚程度不断增强.④集聚中心和孤立点的空间转移存在较强的规律性.⑤局域自相关分析表明,中国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局部空间差异.碳排放强度高值集聚区和低值集聚区均表现出较强的空间锁定和路径依赖特征,体现为高值集聚区向沿海集中,低值集聚区向内陆迁移.  相似文献   

13.
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和大 量污染物排放,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不可避免 地影响到土壤、生态系统乃至人类的健康。城市绿地土壤在促 进城市生态系统平衡及人类健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逐 渐引起了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梳理了以下3个方面内容: 1)城市绿地的兴起与分类;2)城市绿地土壤质量的内涵与评 价;3)绿地土壤质量提升技术。在全球推动可持续发展与绿 色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权衡城市绿地土壤资源开发保护与城市 经济发展,是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因此,未来 应深入绿地土壤质量理论研究,加强绿地土壤质量监测,综合 研究绿地土壤质量评价体系,阐明绿地土壤在陆地生态过程中 对自然、经济及社会的影响,为推动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采用Guelph渗透仪注水法研究了北京市不同类型绿地的土壤水分入渗特征及其与质地、容重和孔隙度等土壤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市不同类型绿地土壤入渗速率差异较大,以文教区和居民生活区为最好,其后依次为公园、商业区、道路交通区。北京市绿地土壤质地以黏质土壤为主;相关性分析表明城市绿地土壤黏粒越少,土壤稳定渗透速率越快。北京城市绿地土壤由于受人为活动的影响,土壤物理性质发生了显著变化,表现为土壤容重增大,通气孔隙度降低,压实现象普遍。研究结果为北京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和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将形成完善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律体系,建立从污染土壤调查、修复、风险防控、监测到场地再利用,从环境标准到规划管理的全方位制度。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宏观背景,再加上中国土壤污染严重、规模大、修复难、成本高、周期长等特征,将导致大量污染场地转变为绿地或生态用地,最终对绿地系统的数量与规模、布局与功能、规划与管理、环境质量标准等多个维度产生实质性影响。分析这一趋势,对其影响提出预判,最终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镇建设用地投入效率的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对城镇建设用地投入效率概念与内涵的理解,从投入产出水平、区际关系、载荷容量、人地关系等视角构建评价指标,从效率水平和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在耦合协调性组织内容,并结合均方差赋权法对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该评价体系既能够较为全面反映公平与效率、制度安排效应,也能用于检验区域系统内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性,实用性强;②我国城镇建设用地投入效率呈现出的特征:水平特征——粗放、低效增长,复合生态系统处在低水平的耦合协调阶段,空间特征——分异明显,其中经济效率的空间分异最为明显,而区域四分法大体呈由东往西依次递减的地理格局;③我国城镇建设用地投入效率的空间分异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了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相对注重社会公平而忽视效率、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对其投入效率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7.
基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生态承载力评估方法,采用MOD17A3数据并结合分区统计、空间自相关和锡尔指数等方法,研究大连市中心区绿地系统生态承载力的空间特征、格局和机制。结果显示:大连市中心区整体NPP平均值为197.68 gC/m2,Moran’s I指数为0.73,空间差异指数为0.13;生态承载力具有"极低"和"极高"级分化的特征,聚类特征和空间分异主要表现在甘井子区;生态承载力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网格格局、"乡村型高城市型低"的社区格局和"内低外高"的圈层格局。文章首次分析了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生态承载力空间格局的作用机制,研究结论对城市绿色空间可持续发展和绿地系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胡安俊 《技术经济》2023,42(5):174-188
城镇化是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城市群是城镇化的主要空间形态。本文按照“是多少”“主体在哪里”的逻辑顺序,依次研究2035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和城市群主体空间形态。在简要回顾城镇化历程的基础上,通过多模型筛选,预测2035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73.41%~74.53%,并通过与相关研究比照、与八大发达经济体进行对标研究,对预测结果进行验证。城市群主体空间形态由具有较大首位城市、较强吸引力、紧密经济社会联系、承载未来主导产业和有效促进国家战略格局形成的核心城市群构成,是国家未来国土空间结构的大骨架。为此,从首位城市人口规模、城市人口流动方向、城市群内部经济社会联系、未来主导产业空间分布和国家战略政策影响等五个方面构建分析框架,并依托路径依赖理论预测2035年中国城市群主体空间形态将由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长江中游五大城市群构成。  相似文献   

19.
蜜粉源植物具有保育天敌昆虫的重要功能,城市绿地 中针对性地应用蜜粉源植物,将有助于激活绿地生态系统的自 我调控机制,提升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选择以夏至草为地 被层优势种的草地(100%自然光)、疏林草地(50%自然光)、 林下草地(25%自然光)及裸地(100%自然光)为研究样地,采 用黄板诱集的方法对样地中自然天敌种群进行研究,分析不同 光照条件下蜜粉源植物对天敌昆虫种群的影响。获得的天敌昆 虫标本分属瓢虫、草蛉、食蚜蝇和寄生蜂4类,且以瓢虫和寄生 蜂为优势种群。研究表明:天敌数量方面,草地极显著多于裸 地(p<0.01),显著多于林下草地(p<0.05);疏林草地显著多 于裸地(p<0.05)。天敌种群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呈现出草 地>裸地>疏林草地>林下草地的规律;均匀度指数呈现出裸地>草 地=疏林草地>林下草地的规律。光照强度对天敌丰富度指数、 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及优势天敌中的瓢虫数量具有极显著 影响(p<0.01)。为提升天敌昆虫多样性,应优先在全光照环境 下种植蜜粉源植物;为有效进行多异瓢虫、龟纹瓢虫等瓢虫类 天敌的招引,应优先选择阳性或中性蜜粉源植物并将其种植于 全光照或半光照环境中,乔木宜作上木,灌木与地被植物宜植 于林缘或疏林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