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2017年随着《建设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的出台,中国的国家公园建设逐渐步入正轨。然而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气候条件复杂且生态环境脆弱,正在建立的国家公园极易受到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且我国关于国家公园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较少。美国的国家公园体制较为完善,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已有较为深入的探索。通过文献调研和比较分析法,以佛罗里达州大沼泽地国家公园和亚利桑那州大峡谷国家公园为例,分析其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法与经验,并从气候监测、国家公园管理、适应性规划以及环境教育等方面对我国国家公园应对气候变化提出建议,使正在建设中的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2.
中国国家公园作为自然保护地的主体,在国土尺度 下保护具有代表性景观风貌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国家公园体 制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公园的空间布局成为体制建设的 核心问题。合理规划中国国家公园整体空间布局,有助于在国 土尺度下进行景观风貌管控。景观风貌是一定范围内景观特征 的反映。通过引入景观特征评估方法,制定了用于遴选国家公 园的综合区划方案,分析了国家公园建设潜在区域,并在此基 础上结合分析各国国家公园的面积、离散度等指标,对中国 国家公园空间布局关键指标进行限定,以期对中国国家公园 的整体空间布局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景观特征 综合区划方案包括7个一级景观特征区域、115个二级景观特 征区;2)国土面积的25.12%可以作为国家公园建设潜在区 域;3)建议国家公园设立的数量为65~133个,国家公园总面 积占国土面积的5.23%~10.70%。  相似文献   

3.
第一批国家公园设立以来,如何促使这些具有重要、典型资源的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成为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需要厘清影响中国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的动能因素。论文基于文献研究,运用深入访谈、问卷调查和SPSS软件,总结、筛选、提炼和构建中国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指标体系,并进行信效度分析。构建的中国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动能指标体系包含加强生态建设、合理整合规划、注重制度保障3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路径,兼顾生态、规划及制度等方面,妥善处理保护和开发的关系,充分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为科学合理有效地推进国家公园体制在中国高质量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国家公园是指国家为了保护一个或多个典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为生态旅游、科学研究和环境教育提供场所而划定的需要特殊保护、管理和利用的自然区域。它既不同于严格的自然保护区,也不同于一般的旅游风景区。自从1872年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建立以来,国家公园在世界各国迅速发展。目前,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了近1万个国家公园。从海南省对于建设国家公园的准备工作看出海南省对建设国家公园的支持力度。在国家政策导向和地方政府的战略规划上,海南省建设国家公园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政策条件。  相似文献   

5.
监测对于国家公园的科学保护管理与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正处于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初期,有必要深入研究如何建立国家公园监测体系。以近20年来发展迅速的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的国家公园监测体系为研究对象,基于文献调查和比较分析,从监测内容框架与指标、数据管理与转化、组织和保障3个方面梳理在各自资源与管理背景下国家公园监测体系的基本特点,并提取出面向规划管理的国家公园监测体系建设的16个基本要点,为我国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既是气候变化影响的敏感 区,也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载体。纵观世界上多个国家气候 变化应对历程发现,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是应对气候变化的 先行者与探索者。而面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议题,中国国家公园 尚处于初步研究阶段,缺乏系统的应对战略。选取国家公园 气候变化应对开展较早、体系完善及具有特色的6个国家和地 区,梳理其战略、政策与实践经验,从科研、减缓、适应和 教育4个方面总结其应对途径,并提出中国国家公园气候变化 应对的4条路径:充分凝结共识,鼓励多方参与;夯实科研基 础,形成前沿基地;战略规划指导,分级分区落实;适应减缓 并重,提升气候能力。  相似文献   

7.
中国与东盟水陆相连,文化相近,双方国家公园发展存在很多的共性和个性。通过对双方国家公园内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发现双方在地理区位、文化认同以及国家公园的发展理念上都存在着开展生态旅游合作的广泛基础。双方可在学术交流、客源互送、管理人员交流与培训、生态旅游产品合作开发、构建国家公园无障碍生态旅游圈等方面加强合作,并相应地构建平等互利的合作交流机制。  相似文献   

8.
: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共识,国家公园和自然保 护地既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阵地,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敏 感区域,但中国目前的研究和实践均还较薄弱,亟须借鉴域外 经验。系统梳理了美国国家公园体系中,气候变化对自然、文 化和社区的影响,概述了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气候变化应对 行动,指出情景规划是重要的气候变化应对工具。总结了美 国国家公园在气候变化中开展情景规划的流程,提炼其规划特 征,并以魔鬼塔国家纪念区为案例,详析其情景规划实践过 程。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国家公园及体制试点区可能面临 的气候变化风险,对比了情景规划与传统规划的区别,明确目 前推广条件的欠缺,指出应逐步推广情景规划,并从实现科研 储备、奠定实践基础、建立规划体系三方面提出可能的路径, 对中国开展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工作具 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于社会影响评价对国家公园设立产生的社会影响 与社会效益等,进行预先识别、分析、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采用文献资料收集、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方式开展社会评 价调研,构建国家公园社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定量与 定性分析、利益相关者分析以及对比分析等方法,对秦岭国 家公园设立的社会影响、经济影响、风险等进行评价。研 究发现:1)秦岭国家公园建设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呈正相关关 系;2)社会影响广泛,具有较强的适应性;3)有利于区域经 济和生态的协同发展;4)整体风险程度一般,通过科学管理 和严格管控可有效规避或防范;5)通过制定社会管理方案, 可增强秦岭国家公园建设与社会效益的可持续性。因此,认 为:国家公园社会影响评价体系符合中国国情和国家公园发展 实际,具有较强的科学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0.
国家公园理念已经得到了全球150多个国家的积极响应,国家公园是可以实现游憩公民权维护、自然遗产资源全民共享、自然与生态环境保护、国民认同感培育等多重目标的场域保障,是可持续自然旅游的有效组织模式之一。分析优胜美地国家公园的"自然保护运动+社区参与型决策+强势制度保障"模式和科里国家公园的"环境教育+生态标签地建设"模式,指出可持续的环境伦理价值观的培育和旅游规制是可持续自然旅游发展的重要方面,旨在为我国国家公园计划的深入推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蓬勃开展,但海洋类国家公园建设十分滞后,且学界关于海洋类国家公园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的研究相对缺乏。因此,从海湾型和海岛型2个角度选取美国比斯坎湾、海峡群岛和澳大利亚大堡礁3个海洋类国家公园为例,采用文献调研和比较分析法,总结其政策法律背景、遴选标准、规划体系、运营管理、环境监测和公众参与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并从规划法规、概念普及、选址布局和交通联系4个方面对我国海洋类国家公园的规划建设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2.
加拿大温哥华的公园建设和管理在全球取得了令人 瞩目的成果,这得益于温哥华公园管理局独特的体制与管理理 念。温哥华公园管理局以其独特的公众参与机制,为推动和 实现“绿色,和谐”的城市环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介 绍温哥华公园管理局在社区文化共建、项目建设、政策制定3 种典型的公众参与模式,说明在“服务城市的所有人、社区和 环境”目标指导下的管理机制的特点与方法,为中国公园实现 “以人为本,共享发展”的目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建立完善的资金保障机制是国家公园运营管理的关 键,决定了国家公园保护目标能否实现。对南非国家公园资金 保障机制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其保护绩效进行梳理后发现,其 市场化特征显著,形成了以市场渠道为主、财政渠道与社会渠 道为补充的资金保障机制。在多元化资金支持下,南非国家公 园维持了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为游客提供了高质量的服务, 为社区转型作出了贡献,但也存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不力和环境 破坏的问题。根据中国国家公园试点情况,同时借鉴南非国家 公园资金保障机制的经验和教训,我国应根据国家公园建设阶 段的不同实行不同的资金模式;合理确定资金使用结构;在不 损害保护目标的前提下,开展特许经营、生态旅游业务。  相似文献   

14.
国家公园特许经营的本质是社会资本方获得相关特许权利用国家公园的资源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美国国家公园系统通过特许权合同授权个人、公司或其他实体为访客提供的“必需且适宜的”商业性服务便属于此类。“Concession”的原意是特许权,也指授权这种行为。特许经营是特许制度的组成部分而非全部。特许权合同、授权、许可证、租约、地役权契约等授权形式构成美国国家公园的资源利用制度。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的自然保护地特许权包括许可证、租约、地役权、执照等形式。中国国家公园保护第一、公益至上,应建立科学的资源利用特许制度为资源保护管理提供制度保障。签订特许权合同、发放许可证(这2种形式在必要时附以租赁合同)、签订地役权合同为主要授权形式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家公园特许制度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5.
居住型口袋公园与公众日常交流、互动和联系程度最 为紧密,能为开展环境教育提供良好场所,实现“家门口的环 境教育”。诸多学者对于在居住型口袋公园中开展环境教育展 开了一些定性方面的探讨,而对其环境教育需求的定量研究较 为缺乏。根据相关研究总结口袋公园环境教育需求,利用Kano 模型对临平区9个居住型口袋公园展开需求类型调查、重要度排 序,并基于人群信息进行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居住型口袋公 园使用者在4类一级需求中最注重场地规划与实践活动,包含植 物景观、专题展览活动等需求;解说服务与维护管理方面注重 解说牌、环境教育监管机制等需求;在不同人群信息条件下, 年龄、学历对于场地规划与实践活动上的环境教育需求存在差 异。该成果可为居住型口袋公园环境教育设计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自然区域保护重视程度的提 升,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设与研究被提上 日程。目前,国家公园的申报设立条件、划定准确边界和内 部功能分区的标准尚在探索中。为实现国家公园的自然生态 系统整体保护和自然资源永续利用,需寻求一个系统的语言 来识别、描述和评估区域内生态系统基本单元的特征。以青 海湖流域为例,基于景观特征评估(Landscape Character Assessment,LCA)理论,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试图构建一 套适用于流域生态系统的景观特征评估方法,尝试对青海湖流 域的特征要素进行识别、绘制、分类和描述,以及价值评估。 最后阐述了景观特征识别和价值评估结果在建设国家公园过程 中的应用,以期为国家公园的申报、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2018年3月,为深化改革,国务院机构进行了大调整。国家在新成立的自然资源部内设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并将国务院原各部委办分别管理的专类公园,包括原国务院批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划归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至此中国的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体系在行政上得到了统一管理。作为该体系中的一员,统一管理后的专类公园、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该如何发展,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阐述了风景名胜区发展40年的历程,论述了风景名胜区4个不同发展时期的国家方针政策,通过对经验与教训、成功与败笔的再认识,证明“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观及其指导下的“人与自然和谐为本”的发展思想是促进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