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外移,涌入城市,在我国农村社会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留守妇女群体。"留守妇女"已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一个被遗漏且又棘手的现实话题。本文试图从留守妇女现象的成因、状况及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来探讨合理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农地确权不断推进,厘清其产生的影响对于用好确权成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4年的数据实证分析了农地确权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意愿的影响。结果显示,整体来看,农地确权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意愿的影响不显著;具体来看,农地确权增强了年轻劳动力的外出务工意愿,但对中老年劳动力影响不显著;增强了初中及以上学历劳动力的外出务工意愿,但对初中以下学历劳动力的影响不显著。可见,农地确权效果的发挥是有条件的。应在推进完善新一轮农地确权的基础上,重点针对年轻劳动力,提升其受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3.
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农村丧偶妇女,在社会生活中面临巨大的物质和精神压力,难以获得有效的社会支持。她们不仅遭受经济、情感、社会等多重排斥,难以挣脱以丈夫为中心的家庭网络,在"母体家庭"网络中始终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而且往往会走向贫穷,成为农村新的贫困对象与社会弱者。丧偶妇女自身、农村基层组织、政府部门应探索建立有效的帮扶机制,帮助农村丧偶妇女摆脱困境,增强其获取资源、抵御风险的能力,防止农村贫困现象的反复与蔓延。  相似文献   

4.
刍议农村留守妇女再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留守妇女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解决农村留守妇女的相关问题,需要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但农村留守妇女自身的素质将对问题的有效解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给予农村留守妇女更多的关注,对农村留守妇女进行再教育,提升其自身的素质,不失为解决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又一途径。  相似文献   

5.
海南农村少数民族妇女的就业具有就业渠道贫乏、就业扶贫力度不够、就业意识淡薄、就业能力有限等原因从而引起她们的就业率低下。如何拓展这群少数民族妇女的就业之路,是本文重点要阐述的问题。以地方经济模式的转变,到深度挖掘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再到农村本土实业的利用,最后从妇女本身条件出发进行塑造来寻求她们就业渠道的多元化、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的流动性增强,随之形成了两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城市农民工、农村留守人口.农村留守群体中的留守妇女,在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农村留守妇女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根据对山东省梁山县韩岗镇的走访调查,在分析这一现象成因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理论,提出一些对农村留守妇女面临问题的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农村留守妇女的媒介使用情况也呈现出不同特征。本研究以深度访谈的方式了解了包子沟村十名农村留守妇女的媒介使用实际情况。结果显示,该地留守妇女在媒介技术选择层面不断进步,但在媒介内容接收层面上较为固化,媒介效果互动层面上十分匮乏。为进一步提升农村留守妇女在政治、经济及文化方面的参与度,应注意整合多方媒介资源,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同时注意培养女性意见领袖等工作。  相似文献   

8.
本文使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采用Logit模型实证研究了性别和儿童照料这两种因素对于农民外出务工的影响。结果表明,男性农民外出务工的概率比女性高15.6%,照料儿童的农民外出务工的概率下降5.8%。对于农民的外出务工决策而言,性别的影响很明显,但是,家有儿童对决策的影响较小。本文从多方面对上述实证结果作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9.
构建有效的家庭禀赋框架和指标是研究农户贫困和农村家庭综合发展问题的基础。研究选取中部地区的湖北省和河南省为样本点,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建立农户家庭属性和成员个体特征数据相链接的数据库。运用该数据库,构建农户家庭禀赋量化指标体系,量化和剖析不同流动状况的农户家庭禀赋差异。结果表明,农户家庭禀赋的配置结构差异明显,人口流动可以有效增加农村地区的家庭禀赋值。成员中有回流劳动力的家庭,其家庭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值就要明显高于家庭成员都无外出务工经历的家庭,而又稍低于家庭成员有在外务工而没有回流者的家庭。就家庭经济资本和自然资本状况而言,有回流劳动力家庭的均值最高,其次是有成员正在外务工的家庭,没有成员外出务工的家庭最低。  相似文献   

10.
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发展的实践探索——以甘肃武威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武威市以凉州区试点为带动,通过央行窗口指导、政府组织实施、密切部门协作、创新担保方式等措施在全市三县一区全面推进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但在试点中也存在着申请人的道德风险、政策宣传的偏差、有效需求评估不足、信贷风险控制有待加强等问题.为进一步促进妇女小额担保贷款业务的开展,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凌革 《企业家天地》2009,(8):189-190
就中国南方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城镇化建设来说,南方城郊妇女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她们的生存现状与她们肩负的责任并不相匹配.本文对湖南省株洲市香草塘村、董家冲村进行问卷调查,基本了解了南方城郊妇女的生存现状,并对形成现状的原因进行分析,试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角度寻找解决途径,对改善南方城郊妇女生存现状具有一定参考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农村保险市场是新一轮保险发展的引擎。但由于业务分散、成本高、赔付率高、产品不适应需求、保险公司经营管理取向制约、社保扩面等原因,农村保险业务发展缓慢。当前农村保险有效供给和需求都存在不同程度萎缩,保险公司发展模式不能适应市场实际。针对脆弱的农村市场,必须长期培育、有序发展,具体来说应解放思想、长远规划、调整策略、准确定位、完善政策。  相似文献   

13.
利用自有的农户家庭微观数据,将市场化因素纳入社会资本与贫困治理问题的研究中,运用非线性回归模型考查市场化影响下的社会资本对农村减贫的作用和影响,研究发现:社会资本与市场化一定程度上均能减少贫困,然而市场化影响下不同维度和层次的社会资本对于农村减贫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其中,排除市场化因素,农户家庭社会网络和社会信任能显著减少贫困。而伴随市场化,社会资本对农村减贫的作用整体减弱,但家庭社会网络和村庄社会信任仍能显著减少贫困;基于农户家庭"强关系"的人情资源其减贫效应随市场化程度提高而减弱,而基于农户家庭"弱关系"的信息优势其减贫效应随市场化程度提高而增强。在中国农村地区,这种"弱关系"较"强关系"发挥了更大的减贫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存在一些特殊的问题,导致其相对贫困,严重地阻碍了计划生育家庭的可持续发展。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计划生育工作新理念,从促进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视角出发制定政治、经济、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同时,适当放宽计划生育政策,城乡统筹推行以计划生育二胎制度为主导的计划生育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掌握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辖区贯彻落实金融支持"三农"、春耕生产资金及信贷支农资金落实情况,人民银行阿克苏地区中支深入辖区八县一市和二十多个乡,采取与银行、农信社、相关职能部门与广大农户面对面座谈、现场查看办理贷款流程、调阅相关凭证等方式,就今年春季农村农户生产、生活资金的需求及供给情况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形成如下报告.  相似文献   

16.
目前,大量的进城务工经商农民已成为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力量。农民进城就业,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影响,同时他们对自己的家乡——农村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笔者在2010年寒假期间对袁村寺村的农民(留守在家的老人和春节返乡者)进行了访谈,并结合有关方面的研究,概述了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对农村的影响,最后针对当前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留守妇女问题,是转型国家城市化的一个普遍现象,无论在比较大的发展中国家(例如中国),还是在中小发展中国家(例如菲律宾、越南),都普遍地存在着留守妇女问题。当然,不同国别,留守妇女问题的成因并不完全相同,对中国而言,“留守妇女”之所以如此普遍,与户籍制度及由此而来的城乡二元分割息息相关。本文将通过经济学的利益分析,找出我国留守妇女问题形成的制度成因。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全国性调查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在有效控制农民工外出务工自选择问题的情况下,可以更为准确、系统地考察外出务工经历对于农民工返乡创业成功概率的影响和可能的渠道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外出务工经历明显阻碍了返乡农民工创业,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返乡创业的成功概率比未外出务工的农民显著低9%左右;虽然外出务工经历有助于农民工增长见识、拓展视野、提升人力资本以及获取外部资源进而增强其返乡创业的主观意愿,但同时降低了返乡农民工个人声誉、人缘关系及社会评价等家乡所在地的本地社会资源。  相似文献   

19.
嘉善县农村信用联社在浙江农村合作金融中具有代表性。他们在对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中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分析了该社由于现行相关法律、体制等的不完善而遇到的问题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农村计划生育夫妇是指夫妻双方均为农村户口,且只生育了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儿,即独生子女户和双女户中的夫妻。本文通过对菏泽市牡丹区农村计划生育夫妇养老状况的调查,指出了现有的农村养老保障措施存在着以下问题: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新农保"制度虽然得到普及,但老年人仍对未来生活担心;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养老有效性低,可见现有的针对农村计划生育夫妇的养老措施并不能满足该群体的养老需要,有必要探索建立更加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来保障其晚年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