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一线来稿     
房地产管理部门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想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着力加强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我国村庄人居环境不容乐观。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匮乏和不协调、居住环境脏乱差、农民住房重复建设等问题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缺陷成为制约农村和农业发展的瓶颈。作为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自身的管理职能,发挥行业优势做好村庄整治和房屋建设工作。1.做好房屋建设技术指导工作。房地产部门帮助农民制定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  相似文献   

2.
农村聚居点通常指自然村以上、县城以下规模的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地。由于农村聚居点是直接从农村地域脱胎出来的城镇初级形态,所以其管理具有更多的农村特征,与城镇现代化的要求有较大差距。随着人口密度的提高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农村聚居点建设快速发展,东部发达地区尤为突出。然而,长期以来,农村聚居点几乎是环境监管和污染治理体系的死角。同时,与人口集中不相适应的是,污染治理设施等与人居环境有关的公共服务远未跟上,导致农村聚居点的环境状况明显劣于城市。这已成为农村人口的健康状况大大低于城市的一个重要原因。一、农村聚…  相似文献   

3.
农村人居环境优化系统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标在于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文章针对我国目前新农村建设的一些现状和出现的问题,对村镇人居环境的内涵的界定、优化原则进行了分析,并运用系统优化的思想,以县或乡镇为基本地域单元,提出了一套农村人居环境优化系统.农村人居环境优化系统包括安全格局子系统优化、村镇规划、社会经济子系统优化、基础设施子系统优化、环境卫生子系统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子系统优化六个方面,通过安全格局网络图的编制和优化指标的达标验收,实现农村人居环境的优化,构建城乡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小城镇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选择.河南省在小城镇建设的实践中,由于受利益驱动、缺乏产业支撑和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原因,面临着小城镇"空心化"的困境,以合理有序的规划、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运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等对策,为治理河南小城镇的"空心化"问题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5.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与检验标准,因此,坚持用科学规划引领新农村建设,进一步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意义重大。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按照"适度超前、城乡统筹、科学布局、分步实施"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农村人居环境,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文章从农村建筑存在的问题出发,阐述了新农村居住建筑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城乡统筹视角下的村环境基础设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是提升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的物质基础.本文从我国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现状入手,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介绍国外有关经验,并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视角下,提出明确政府责任、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财政投入制度、多元化的供给机制和模式、创新基层村镇管理与服务机制、选择适宜的垃圾及污水处理技术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问题研究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城乡融合的重要途径。文章以河南省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统计资料的整理,归纳总结目前农村建设中人居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通对5个方面对人居环境问题进行剖析。同时,依据河南乡村人居环境特色,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提出基于地域环境特色的人居环境改善、基于建筑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环境改善、基于特色产业发展的村庄经济改善及基于基础设施提升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4个方面对策,对农村建设中人居环境的改善和提升给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8.
针对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引起的农村电商物流配送成本高问题,采用了"卡车+无人机"的联合配送模式,并设计了三阶段规划求解方法.第一阶段,采用K-means聚类算法对客户进行分组;第二阶段,基于TSP模型的卡车行驶路径优化;第三阶段,建立多约束条件下的以总配送成本最小化为目标的路径规划(ECVRPTW-D)模型,并采用改进的模拟退火算法求解.最后通过算例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和算法的有效性,为农村物流配送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强调,要"改进农村公共服务机制"、"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可见,城乡间公共服务差异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日益得到重视。深入分析公共服务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因,对于完善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缓解大城市  相似文献   

10.
<正>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农村人口更是占了总人口的绝大部分,加快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切实提高广大农村地区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才能实现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山西省农村山区面积大、基础设施薄弱、环境面貌较差、农民安居问题突出,人居环境总体水平和农民群众的现实需求离建  相似文献   

11.
在1970年代后的工业化快速增长时期,台湾的农村都市计划区被规划为农村的经济中心、公共服务与社区中心,同时进行农村空间与土地利用的管制。从台湾农村空间的实际发展分析农村都计区的成败,认为:台湾的都计区实际上是农村基层开发与经济全球化的空间策略,它确实刺激了农村工商业发展;但因处于全球分工末端,农村又必然存在建设用地蔓延、土地资源耗竭、环境严重污染与公共设施难以实现等诸多问题。在产业外移导致农村全面衰败之后,台湾开始反思外向型的、自上而下的农村经济全球化发展,并积极探索"自下而上"的社区整体营造。作者认为大陆农村应吸取台湾农村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也应选择自下而上的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2.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发展是从空间规划与建设角度推动城乡统筹的重要方面和技术支撑。基于在江苏省常州市开展的调查研究,试图全面了解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发展的特征与问题。通过调查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基层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财政能力直接决定了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水平,进而直接影响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的均等化程度;(2)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在数量均等方面已经获得较大发展,但质量的均等化程度还远远不够,质量均等应当是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发展的最终目标;(3)集中化、规模化发展建设已经成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的总体方向,但由此带来的可达性问题是影响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发展尤其是农村地区均等化发展的关键问题。而解决可达性这一问题的唯一出路可能就在于将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建设与城镇化的健康发展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3.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农村市政公用设施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农村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滞后,农村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中仍然存在着财政投入不足、管理与维护落后、建设标准缺失、建设严重滞后等问题。加快农村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为此,本文提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发挥农民在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制定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建设方针以及加强农村市政公用设施的维护管理等意见和建议,加快农村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城乡公共服务非均等化发展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在界定公共服务均等化内涵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和Topsis多指标综合评价法,从城乡公共服务发展差距和农村公共服务发展水平两个方面,对四川省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进行实证分析,为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目标提供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实现农村公共物品有效供给是解决长期困扰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根本手段。针对我国农村公共物品管理存在的方方面面的问题,相关文献从供给或是需求角度运用理论、模型或者调研等各种方法对农村公共物品现状做了不同的阐释。现有文献主要有两个局限性,一是在研究方法上重定性而轻定量;二是在研究内容上立脚点以供给为主,而从需求主体角度对农村公共物品的分析较少,还有很多尚需研究的问题等待我们解答。  相似文献   

16.
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系统结构及运行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问题,首先阐述了公众参与对提升城市规划品质、构建现代和谐城市的重要意义,并就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体系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法制体系健全程度及民众整体文化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其内部系统可分为实体子系统、制度子系统和公众意识子系统.三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是:实体子系统是根本,制度子系统是关键,公众意识子系统则既是实体子系统、制度子系统的共同结果,又会对它们产生制约或促进作用;根据其运行机制,提出了我国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具有可操作性的运行程序,并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我国当前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村庄建设用地不减反增的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提出村庄建设用地及其规划应该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变化需求,通过规划理念的改变和制度的创新,制定出能有效控制村庄建设用地的规划编制方法与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addresses two related questions that help to explain geographic variation in access to medical services. The first question examines the existence of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in the hospital service industry. The second considers whether the sharing of intermediate inputs contributes to spillovers from spatial concentration of hospital services. These questions are addressed by estimating a bivariate probit model that explicitly controls for potential correlations between whether a service is provided and how the service is provided. Three key findings are obtained. First, hospitals in more concentrated areas are more likely to outsource intermediate services to specialized intermediate service suppliers. This suggests that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exist in the hospital service industry and are generated in part through the sharing of intermediate inputs. Second, the presence of nearby small hospitals increases the tendency to outsource,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a “Chinitz” effect identified elsewhere in the literature. Third, the agglomeration effect attenuates geographically.  相似文献   

19.
梁增敏 《价值工程》2010,29(3):108-109
新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规划及实施是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温岭市箬横镇为实例,在分析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箬横镇新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定位,提出了具有一般意义的新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定位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