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条规定,两个以上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共同向商标局申请注册同一商标,共同享有行使该商标专用权。  相似文献   

2.
搞好商标印制管理,是从源头上防止出现假(仿)冒商标和商标侵权的一个重要环节。自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和《商标法实施细则》实施以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先后发布过四个有关商标印制的管理规定,其中《商标印制管理办法》是1996年9月5日发布并实施的,它对加强商标印制管理,促进监管职能  相似文献   

3.
新修改的《商标法》已于2001年12月1日起实施。修改后的《商标法》扩大了商标权的主体和客体.加强了对商标专用权的保护.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商标法律制度。作为商标代理组织应充分运用自己的服务职能.与政府有关部门以及企业一起.共同推进商标法的实施。  相似文献   

4.
由于商标只有在商品的流通环节中才能发挥区分商品或服务来源的基本功能,因此商标法意义上的使用是公开的使用,附着商标标记的商品应当进入流通环节,使相关公众能够通过商标在商品或服务与其提供者之间建立相应关联。贴牌加工商品销往国外,不属于公开使用,因此,不宜认为在用于出口的贴牌加工产品上使用商标属于商标法意义上的使用。而未注册商标只有通过使用具有一定影响时,才能发挥区分商品或服务来源的作用并可能获得法律保护,商标在先使用并具有一定影响是适用2013年修订的《商标法》第三十二条相关规定的前提,并非仅用来推定商标注册人的恶意。不宜仅以商标注册人具有抢注恶意就给予新《商标法》第三十二条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2001年12月1日起实施的《商标法》第三条规定:“经商标局核准注册的商标为注册商标,包括商品商标、服务商标和集体商标、证明商标.....。”这表明国家已经将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作为注册商标的一个种类纳入商标法,受国家法律保护。 2003年4月17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以总局令的形式颁布了《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6.
2001年12月1日及2002年9月15日修订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条例》,为进一步打击商标侵权假冒行为,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提供了更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这些法律的修订,在授予商标注册人商标权以及保护其权益方面,较之未修订前的商标法律有一定差异。为帮助基层工商管理部门和读者准确理解修订后的商标法律立法宗旨,有效执行《商标法》及其《条例》,我们约请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案件指导处吕志华处长结合执法实践,分专题就执行新修订的现行商标法律中的若干具体问题加以阐述,以期更好地指导商标使用行为和执法实践,保护商标权益,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  相似文献   

7.
文学 《中华商标》2006,(11):33-36
欧共体(现欧盟)为消除成员国商标法的差异,消除阻碍共同体市场内货物自由流通和扭曲自由竞争的不利因素,于1988年公布协调成员国商标法《第一号商标协调指令》,后又于1994年制定《共同体商标条例》。在此背景下,德国于1994年制定并于1995年实施了新商标法(全名为《商标和其他标志保护法》)。较之于原商标法,德国新商标法在商标审查的程序、内容等方面均做了实质性的修改。本文将主要讨论德国现行的商标异议制度及其配套制度,以探讨我国商标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可以从中获得哪些启迪。  相似文献   

8.
何敏 《中华商标》2006,(8):58-59
根据我国现行的《商标法》第三条规定,我国目前的商标种类依据商标所有权人与使用人的不同分为:商品商标、服务商标、集体商标、证明商标。下文分商品商标和服务商标、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两个方面来讨论商标注册申请人的主体资格问题。  相似文献   

9.
自2014年5月1日起,修订后的新《商标法》与《商标法实施条例》正式施行。相对于原《商标法》及《商标法实施条例》,新《商标法》及《商标法实施条例》针对商标注册程序比较繁琐、商标确权时间过长等问题进行了修订,简化了商标确权流程,缩短了商标核准注册周期,程序设置为申请人提供更多便利。为了加深广大商标申请人对新《商标法》的理解,更加高效、便捷地进行商标申请注册,笔者对新法施行后在商标申请注册中变化较大、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进行梳理,希望能给相关人士带来帮助。  相似文献   

10.
高峰 《中华商标》2005,(3):27-27
《商标法》第四十五条、第四十八条规定了使用注册商标、未注册商标的商品粗制滥造,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的,由工商部门进行处理。据《商标法实务与案例评析》一书中介绍,对通过《商标法》来监督商品的质量问题,一些专家、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商品的质量由《产品质量法》规范更为合适。但这个意见在修改《商标法》时未得到认可,工商部门通过商标管理监督商品质量被有些人认为是我国《商标法》的特色。但不管《商标法》如何规定,  相似文献   

11.
正今天,我们大家欢聚一堂,共同纪念《商标法》颁布实施30周年。首先,我谨代表国家工商总局,向参加座谈会的各位领导和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关心、支持商标事业发展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为商标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广大商标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30年前的8月23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商标法》,这是改革开放后我国颁布实施的第一部知识产权法律,完善了  相似文献   

12.
《商标法》第四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已经注册的商标,违反本法第十三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三十一条规定的,自商标注册之日起五年内,商标所有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商标评审委员会裁定撤销该注册商标。”以上规定是现行《商标法》关于商标争议期限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3.
吕志华 《中华商标》2003,(12):31-32
《商标法》第53条规定,因商标侵权发生纠纷的,当事人可以自行协商,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商标注册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请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理。该内容是《商标法》新增加的程序性规定,进一步突出了商标专用权的民事性特点。《商标法》的立法宗旨首先是保护注册人的商标专用权,法律对商标专用权的取得、维护及查处侵犯其权益的规定,都是从保护出发的,从这个角度看.制止侵权是商标法律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4.
孙丙旺 《中华商标》2003,(11):39-40
《商标注册证》是商标局依照《商标法》的有关规定,颁发给商标注册人以证明其商标专用权范围的法律文书。《商标注册证》上记载的主要内容有:商标(图样),商标注册号,商标注册人名义及地址,注册商标核定使用的商品或服务项目及其类别,商标专用权的起止日期(有效期)。  相似文献   

15.
李长宝 《中华商标》2005,(11):40-42
现行法律规定 商标许可使用是商标权人实现商标财产权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商标许可使用合同”,我国商标法第40条、商标法实施条例第43条均明确要求许可人应履行“备案”手续,但却未涉及商标许可合同备案的法律效力问题。我国最高法院颁布并于2002年10月16日施行的《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司法解释》)第十九条弥补了现有法律规定的不足,该条共有两款,即:  相似文献   

16.
杨佳 《中华商标》2012,(11):24-25
作为中国商标界的顶级盛会——2012中国商标年会于9月3日至5日在昆明成功召开,本届年会主题为"实施商标战略,助推经济发展"。年会召开之际,恰逢我国《商标法》颁布30周年,故主论坛主题为"纪念《商标法》颁布30周年暨国家商标战略实施高层研讨会"。在本次商标年会上,恒源祥集团与中华商标协会签订了战略合作伙伴协议,旨在共同研究国家品牌发展战略、国家级商标课题,并参与国际性交流等,携手推进中国商标事业的发展,让世界认知、  相似文献   

17.
《商标法》(2013年修正)第十三条第三款的规定旨在给予驰名商标更强的保护,而驰名商标保护的要件不能被《商标法》的其他法律条款涵盖,因此,在特定情况下对在相同或者类似商品上的在先注册的驰名商标也可适用《商标法》第十三条第三款的规定给予保护。案情当事人:原告(被上诉人)湖北稻花香酒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稻花香公司)被告(上诉人)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第三人马继华案由:商标争议行政纠纷  相似文献   

18.
吴永才 《中华商标》2013,(11):11-13
2013年8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商标法》进行了第三次修改,这次法律修改,是我国商标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作为商标工作主管部门和商标战略实施的牵头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深刻理解《商标法》修改的时代背景与立法本意,准确把握《商标法》修改对当前商标战略实施工作的影响,顺应形势要求,以更加扎实有效的措施,坚定不移地推进商标战略的深入实施。  相似文献   

19.
尚彪 《中华商标》2003,(10):20-21
2003年上半年,全国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按照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部署,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以修改后《商标法》和《商标法实施条例》的实施为契机,克服“非典”疫情给行政执法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严厉打击各类商标违法行为.为保护商标注册人的合法权益,有效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作出了积极努力。  相似文献   

20.
我国《商标法》、《商标法实施条例》以及最高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商标法司法解释》)中均规定了相应的侵犯注册商标专有权的行为。其中《商标法》第五十二条中规定了五种形式的侵权行为:(一)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