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6 毫秒
1.
土地产权趋于稳定将强化农户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进而激励农户改进农业生产行为,但这种激励具有情景依赖性:由于农户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的能力和目的不同,并不是所有的农户都会因此而改进农业生产行为。采用2018年广东省“千村调研”数据,分析确权颁证对农户采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影响,结果表明:农地确权颁证虽然赋予农户实现农地价值的剩余权,但能否促进农户采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还取决于农户自身的获益能力和收益本身的效用。如果农户缺乏实现农业生产超额利润的能力(低收入农户),即使土地产权趋向稳定,也难以产生采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动力;如果实现农地价值的最优方式是“他用”而非“自用”,即使采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会带来农业生产超额利润,农户也不会积极采纳;如果农户具有实现农业超额利润的能力(高收入农户)和预期(以农业为主业的农户),则确权颁证会促进其采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农地确权颁证对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促进有着情景依赖性,因而,在农地确权颁证的同时要完善农地流转制度,通过土地产权稳定和流转稳定的双重激励更有效地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积极施行绿色生产行为。  相似文献   

2.
土地流转、资金流动以及劳动力转移都是影响农户技术采纳行为的主要因素.然而,随着农户资源禀赋的不同,这种影响作用也将有所不同.其中,土地流转对农业技术采纳的刺激作用依赖于农户土地禀赋和权属;资金流动对农业技术采纳的刺激作用依赖于农户的资本存量与技术门槛;劳动力转移对农业技术采纳的限制作用则依赖于农户的劳动力禀赋.因此,在推动农业要素流动的同时要规范并提高土地流转期限、增加向中小农户的金融供给以及提高农户的人力资本.  相似文献   

3.
运用"信息-动机-行为技巧"(IMB)行为改变模型,探讨贫困地区农户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不同贫困程度、不同经营规模、不同收入结构农户农业技术采纳意愿影响因素的异质性。研究发现:采纳动机、农技技巧对农户农业技术采纳意愿有显著影响,非农收入、预期收益、农业劳动力数量、风险态度、风险保障、科技培训和经营规模是影响农户采纳意愿的关键因素。不同类型的农户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具有差异。家庭经营规模、科技培训对贫困户农业技术采纳意愿影响更显著,农业技术信息获取渠道、非农收入对非贫困户农业技术采纳意愿影响更显著;劳役动机和农业技术使用技巧对经营规模较小的农户农业技术采纳意愿更显著;农业技术了解程度对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农户农业技术采纳意愿影响更显著,非农收入、驻村农业技术员对以非农收入为主的农户农业技术采纳意愿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4.
发展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生产性服务,必然要求供给渠道社会化系统化多样化,而不同的供给渠道有不同的适用条件,进而在实践中表现出不同的有效性。基于西南地区599个农户的调查数据分析表明:10类农业生产性服务中,农机服务、农技推广服务、农产品物流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农产品质检服务及土地流转服务供给渠道数量的增加有助于农户收入增长,而农资服务、农业基础设施服务、农业金融服务、农产品销售服务供给渠道数量与农户收入水平负相关,各类农业生产性服务的不同供给渠道对农户满意度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各地区在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过程中,需要根据农业生产和农户的现实需求选择适用的供给渠道,并积极改进农户满意度不高、增收效果不好的供给渠道。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内生于产业链中的信用形式,商业信用在工业企业中的情况已被大量研究,但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作用却较少被关注。以粮食规模经营户的化肥施用行为为例,基于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内生于产业链的商业信用和农业规模经营要素投入之间的关系,以厘清农业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结果表明:在农资价格上涨的背景下,商业信用使得粮食规模经营户有能力以较低的成本投入农业要素。相比于银行信用,商业信用在商品价格和相对交易成本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一方面,它的资金价格更低,因此农户实际为要素投入支付的总成本更低;另一方面,它的还款机制更灵活,农户需要承担的相对交易成本也更加有限,进而优化受到流动性约束的粮食规模经营户的农业要素投入。对此,政府应从制度上为商业信用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构建农业产业内生的信用闭环,同时鼓励其他信用形式发展,以提高农业产业韧性。  相似文献   

6.
小农户家庭经营仍是当前我国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而且一户经营多块土地的现象较为普遍;农地确权可以通过影响农户的投入决策和土地流转决策对农地利用效率产生影响,因而深入探讨农地确权对农户最大地块利用效率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现有文献对此缺乏研究。本文认为,影响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是农地确权作用于农地利用效率的主要路径之一,单从这条路径来看,农地确权不仅要促进土地流转,而且要使农地向高效率的农业生产经营者集中、要改善农户的分散经营状态,才能显著提升农地利用效率。然而,在现实中可能存在多种因素对该路径形成阻碍,导致农地确权的政策效应未能充分显现。基于2019年在吉林、江苏、四川三省297个村庄抽样调查的1058份问卷,运用DEA-T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的分析显示:相比未确权的农户,已确权农户最大地块利用的综合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较低,反映出当时样本村庄的农地确权还未有效促进农地利用效率的提高,甚至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相比未确权的农户,已确权农户在确权后的土地转入概率较高,但最大地块面积较小,而有土地转入的农户比没有土地转入的农户、最大地块面积较大的农户比最大地块面积较小的农户最大地块利用的综合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更高,表明在农地确权影响农地利用效率中土地转入具有遮掩效应、最大地块面积具有中介效应。可见,农地确权提高了已确权农户转入土地的概率,土地的转入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农地确权与农户最大地块利用的综合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之间的负相关性,但并没有加大最大地块的面积,由此带来的经营分散加剧可能正是已确权农户最大地块利用效率低于未确权农户的原因之一。相比已有文献,本文对农地确权影响农地利用效率的土地流转路径进行了深入探究,并针对农户最大地块利用效率进行了经验分析,深化了农地确权的政策效应研究,也细化了农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本文研究表明,不但要继续化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和持续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回头看”工作,还应扫除阻碍农户土地流转的其他障碍,加强对农户土地流转的引导和农村土地整治,促使农地向高效率经营主体集中,并努力解决农户多地块分散经营的问题,进而更有效地促进农地利用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7.
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2018)数据,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实证分析生计策略对农户土地流转与非农就业的影响及异质性。结果表明:生计策略对农户土地流转与非农就业的联合决策影响显著,对非农就业的促进作用大于对土地流出的促进作用和土地流入的抑制作用。不同生计策略类型的农户要素配置决策呈现异质性特征,农业户土地流转与非农就业的相互影响均不显著;农业兼业户倾向于土地流入与非农就业的联合决策,二者相互抑制且显著;非农兼业户倾向于土地流转与非农就业的联合决策,非农就业与土地流出相互促进,与土地流入相互抑制,均影响显著;非农户倾向于土地流出与非农就业的联合决策,相互促进且影响显著。因此应依据农户生计策略类型实行差别化的政策措施与激励工具,提升农户要素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农业保险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维护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农业保险对粮食产量的理论影响基础上,构建了"适应性预期-局部调整"模型并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和系统GMM估计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业保险对粮食单产和总产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主要通过影响粮食单产影响粮食总产出,对播种面积的影响不显著.其中,农业保险对灾...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分析微观主体的农户行为入手,利用C-D函数对历年来中国的粮食生产的波动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农产品价格的变化会带来农作物经营结构的调整及产量的波动,化肥投入量的增加对粮食单产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可比劳动价格的变化对单位面积劳动投入量影响不显著,20世纪80年代以来技术进步对粮食单产的增加影响不明显,自然灾害的负面影响通过农户对非受灾农作物的集约经营得到部分抵补。文章最后指出改善微观基础才是提高宏观有效供给能力的关键,并从农作物价格、投入要素价格、技术进步和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宏观层面粮食增长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6年和2018年CLDS数据,考察数字技术使用对农户经营性收入差距的影响,以及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在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技术使用造成农户经营性收入差距,且在不同资源禀赋群体中存在显著差异;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能够熨平数字技术使用造成的农户经营性收入差距,并在不同作物地区呈现异质性;相比经济作物地区,粮食作物地区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更能缓解数字技术使用对农户经营性收入差距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生产性服务进口不但可以通过改善中间品供给质量和结构促进国内制造业产品质量的提升和产出规模的增长,而且可以通过技术溢出、知识溢出、人力资本溢出效应推动国内制造业技术升级;国内制造业产出增长会通过需求效应带动生产性服务进口规模扩大,国内制造业升级则会通过增加对富含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要素的生产性服务的需求带动生产性服务进口的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从而,形成生产性服务进口对制造业升级的前向推动效应与制造业升级对生产性服务进口的后向拉动效应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双向联动机制。基于WIOT采用投入产出技术分析2000—2014年中国的生产性服务进口与国内制造业的产业关联,结果表明:国内生产性服务投入对制造业发展的前向推动效应远远大于国外生产性服务投入,制造业发展对国内生产性服务业的后向拉动效应也远远大于生产性服务进口;生产性服务进口对中国制造业产出增长和技术升级的前向推动效应显著,且生产性服务进口质量越高对制造业升级的推动效应越强;制造业产出增长对生产性服务进口规模具有后向拉动效应,而制造业技术升级对生产性服务进口质量具有后向拉动效应,且技术密度较高制造业行业对高技术密度生产性服务进口的需求拉动效应更大。因此,要以本土制造业供给质量提升和技术升级为主体,以生产性服务进口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为催化剂,构建国内外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生产性服务进口+制造业升级”双向联动网络:一是通过扩大市场开放增加国外生产性服务在国内制造业中的投入,尤其要提高“FCB”领域的开放水平以引导和促进国外先进生产性服务要素投入;二是充分挖掘和利用生产性服务进口的技术溢出、知识溢出和人力资本溢出效应,有效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三是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以进一步拉动高质量生产性服务进口。  相似文献   

12.
目前有关非农就业与农业生产性投资关系的实证研究大都是采用农户层面的微观数据,分析中忽略了一个农户家庭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对与其相邻的其他农户农业生产投资的影响.对此,在对非农就业影响农户农业生产性投资的机制进行理论阐述的基础上,运用2001~2009年中国分省面板数据从宏观角度实证考察了非农就业因素对一个地区农户平均农业生产性投资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非农就业机会增加有利于提高农户平均农业投资水平.非农就业因素对农户农业生产性投资的影响程度总体上是逐渐增加的.从不同区域看,东北地区农户非农就业机会增加对农业生产性投资的促进作用最大,东部其次,然后是中部与西部.  相似文献   

13.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工业反哺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杠杆”作用。文章在梳理农机购置补贴及财政支农支出的传导机制和拓展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分剐对我国粮食主产区和非粮食主产区的农机购置补贴与财政支农支出传导机制的有效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粮食主产区和非主产区的农机购置补贴及财政支农支出的传导机制均是有效的;(2)粮食主产区和非主产区的土地生产率对单位面积土地上农机购置补贴的弹性分别为0.0045、0.0189;(3)粮食主产区和非主产区土地生产率对单位面积土地上财政支农支出的弹性依次为033、025。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3—2019年山东省16城市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经济效应。结果表明,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胶东经济圈和省会经济圈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显著,而鲁南经济圈不显著;不同城市规模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均显著为正,Ⅰ型大城市的集聚效应最大;生产性服务多数行业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发挥积极作用,仅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基于WIOD及相关数据库公布的数据,探究生产性服务进口对制造业出口增加值的影响以及制造业服务化在此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进口对制造业出口增加值的提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在此过程中,制造业服务化发挥着关键影响;制造业服务化水平越高,越有助于生产性服务进口影响的发挥;制造业服务化水平与生产性服务进口水平相对差距越小,生产性服务进口的正向影响也越明显。进一步分析显示,在一定的服务化水平下,生产性服务进口质量和数量边际的增长是其发挥作用的主要动力。中国应当重视生产性服务进口的正向效应,明确制造业服务化和进口增长来源差别所形成的关键作用,从制造业服务化战略推进、产业发展与进口贸易协调、服务进口贸易战略调整等方面促进生产性服务进口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6.
新农保是为农民解决“老有所养”问题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但新农保能否促进农业经营代际传递,有效解决“谁来种地”难题,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基于9省2 704份大样本农户抽样调查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实证分析新农保对农户农业经营代际传承行为的影响,发现新农保对农户农业经营代际传承行为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尽管新农保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农村居民老有所养,并非为农业经营的代际传承而特意设计,但它对农业经营代际传承产生了非预期的正效应.  相似文献   

17.
国内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研究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20世纪80至90年代主要关注其体系构建,20世纪90年代末到2012年主要关注其组织发展,2013—2016年重点关注其机制完善,2017年以后重点关注其在推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中的关键作用。相关研究集中在发展动力、实践模式、作用成效、问题应对、影响因素等方面,主要成果包括: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的动力来自现实需要、政策要求、市场作用,各地在实践探索过程中形成了多样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农业社会化服务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农药化肥投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面临供需不平衡、服务能力不足、服务对象定位不清晰等问题;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受到农户个人与家庭特征、信息来源、风险偏好、要素相对价格、土地资源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未来需要提高理论研究的前瞻性,深化动力机制研究,系统总结典型模式,优化研究方法,拓展研究内容,并加强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适用性和服务组织的风险分担等难点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研究我国粮食主产区的农地流转,有助于提高粮食主产区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我国粮食安全水平。根据农户调查数据,本文采用因子分析和多元logistic方法对农户实际的农地转入转出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农户的种植经营实力、综合经济实力、农业人力资本、农业固定资产、农忙时农活工价比、地域差异等对农地转入转出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农户的种粮补贴金额、满足口粮程度、土地政策理解程度对农地转入转出行为没有显著影响。因此,应从明晰农地产权、以人为本、以市场为导向等方面采取措施来促进粮食主产区农户农地流转。  相似文献   

19.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是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之一,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会促进农业现代化并提高农村经济运行效率,进而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相对收入水平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基于我国2003—2017年30个省级区域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分析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仅有利于缩小本地区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对周边地区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同时,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由促进转变为抑制,且抑制作用逐渐增大。因此,应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并促进区域合作和交流;同时,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要与各地区农业生产的现实需求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甘肃省400个农户调查数据,运用TEM模型,实证分析欠发达地区农户农业保险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农业保险的增收效应.研究表明:保险认知程度的提升和金融素养的提高可以显著促进农户的农业保险购买行为;购买农业保险对农户尤其是非贫困户的收入增加具有正向影响,且保费支出越高,投保农户的增收效应越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