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婉 《环境经济》2022,(13):22-27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经过十余载的持续建设,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基础设施、初步成型的制度体系、全球最大的配额基数、一定数量的市场主体和人才储备,具备进一步深化发展、进而具备具有全球影响的碳市场的条件。同时必须看到,当前全国碳市场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仍存在诸多短板和发展障碍。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的重要内容,并提出实行统一规范的行业标准、交易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2.
碳金融通过外部成本内部化帮助减排,是利用市场化机制助推双碳目标达成的重要工具。我国碳市场机制设计独特,为兼顾经济发展与碳减排,我国碳市场是全球首个基于碳强度的主要碳市场,但也存在全国碳市场碳价波动大、潮汐现象显著、市场有效性不足等问题。碳中和目标的推动、丰富碳市场交易工具、扩大碳市场参与主体和完善碳金融市场监管与法律框架等,是促进我国碳市场良序发展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曾诗鸿  刘琦 《生产力研究》2011,(11):196-200
文章首先系统地阐述了碳金融与碳金融市场的概念,并分析了当前国际碳金融交易市场的概况,其中深入分析了碳金融市场的机制与构成,并对现阶段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进行讨论,共分两个方面总结了国外学者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研究现状。最终结合我国现状,得出构建完善的碳金融市场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4.
陈婉 《环境经济》2022,(2):22-29
一家年碳排放量1000万吨的企业,按照目前60元/吨的碳价计算,若通过操纵数据将排放量降低10%,一年可以少花6000万元。碳市场运行不足一年就有企业碳排放量数据造假案例出现,面对实打实的利益诱惑,企业顶得住吗?巨额利益背后暴露出的数据造假问题、处罚监管问题等该如何解决?全国首例碳排放报告造假案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前夕。  相似文献   

5.
陈婉 《环境经济》2021,(14):12-15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碳市场)鸣锣开市,标志着全球最大规模的碳市场正式启动,同时也意味着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了又一重大里程碑式的进展。截至7月20日,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439.68万吨,累计成交额2.26亿元。这样的交易体量,仅覆盖了首批2000多家电力控排企业。作为首批纳入交易主体的企业,它们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40%。业内预计,全球最大碳交易市场将建成,交易额有望超千亿元。随着市场的完善、覆盖范围的增加,交易将越来越活跃,碳排放权交易金融化成为趋势,碳金融发展空间正被逐渐打开。  相似文献   

6.
作为碳达峰碳中和系列政策中率先落地的一项,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在各方关注下走完了上线之后的第一个履约周期。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数据,自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上线交易至2021年12月31日,全国碳市场累计运行114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为1.79亿吨。  相似文献   

7.
国内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自启动以来,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国家碳市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相比非试点地区,试点地区存在与国家碳市场衔接的问题。本文深入分析了各试点碳市场向国家碳市场过渡过程中面临的制度体系、配额结转、系统平台建设、资源整合等重要挑战,提出国家碳市场的建立应充分吸取试点碳市场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本文建议依托现有试点碳市场基础,不断扩大国家碳市场范围,将试点碳市场逐步过渡到国家碳市场,在衔接过程中要在制度设计、监管体系、平台建设、市场要素等方面实现体系的兼容和平稳过渡,形成统一的碳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8.
张野 《经济师》2012,(1):27-28
低碳经济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并引致了碳金融蓬勃发展。在中国,低碳经济同样是金融部门所密切关注的新兴领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在积极开展碳金融的相关业务,但也存在制约着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因素。本文将对国外和国内的碳金融发展进行对比分析,并在结合当前碳金融的国际形势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碳金融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在“双碳”目标下,“碳”数据造假案格外引人侧目。3月14日,生态环境部向社会公开中碳能投等机构碳排放报告数据弄虚作假等典型问题案例(2022年第一批突出环境问题)。笔者梳理后发现,虽然相关案件涉案金额巨大,牵涉主体较多,但与之相对应的处罚还是很轻的,甚至部分参与数据造假的主体并未受到处罚。2017年12月19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发布,全国范围的碳交易体系正式宣布成立;2020年12月29日,生态环境部印发《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公布纳入发电行业(含其他行业自备电厂)重点排放单位名单的2225家企业,正式启动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引入经典的供需理论,结合VAR模型,研究我国碳排放权价格对新旧两类能源企业股价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碳排放权价格与两类能源企业股价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碳价波动会对两类能源企业股价产生显著影响。受到碳排放权价格的影响,传统能源企业股价在初期呈现正向影响,然后转变为负面影响,并且这种负面影响要远远高于初期的正向影响,长期会呈现微弱的正向影响。新能源企业股价受碳排放权价格的影响更大,持续时间更长,但前期受到正向影响后,并未能持续下去,反而转变成负向影响。因此,建议传统能源企业要适当投资新能源以规避碳风险;政府也要切实支持新能源企业发展以降低新能源的使用成本。  相似文献   

11.
“双碳”目标为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等碳金融业务创造了广阔空间。本文通过探索我国碳排放权质押融资的具体实践,分析“双碳”背景下绿色金融的市场空间,提示银行把握低碳领域的业务机会,提前做好政策变化可能带来的业务风险研判。  相似文献   

12.
碳市场元年     
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顺利收官。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数据,履约完成率达99.5%,也就是说,仍有0.5%核定应履约量未完成履约。2022年新年伊始,全国碳市场就爆出碳排放配额未按期履约第一案。对于起步阶段的全国碳市场,企业的碳排放配额相对充分,但为何会出现这一结果?除了未按时履约,数据造假问题同样引起关注。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通报了内蒙古鄂尔多斯高新材料有限公司虚报碳排放报告案,这也成为全国首例公开披露的碳排放报告造假案件。全国碳市场启动后,围绕着碳价的争论从未中断。一方面,控排企业认为碳价偏高,提高了碳排放配额有缺口企业的履约成本;另一方面,专业人士和机构投资者认为碳价偏低,全国碳市场并未真正体现出碳价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3.
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恶化与气候变暖等外部因素对经济发展与人类生产生活造成负面影响,绿色发展理念逐步成为全球共识。绿色金融应运而生,并在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国际绿色金融发展的引领者之一。中国于2020年提出的“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也将催生巨大的绿色投融资资金需求,绿色金融的作用有待更进一步发挥。从绿色金融的概念出发,并通过进一步阐述绿色金融的国际进展,形成绿色金融发展三阶段的特点分析,明确当前《巴黎协定》已推动绿色金融发展进入新阶段。在此全球宏观大背景下,立足“双碳”目标对经济社会传统发展方式与新兴发展力量的影响,结合对绿色金融在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及市场定价方面的主要功能的分析,从政策、市场、生态融合发展等角度分析了要实现“双碳”目标,将对绿色金融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在对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现状进行梳理后,深入分析了“双碳”目标下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作用空间及深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最后,从政策、市场、配套建设、国际合作等角度对未来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进行展望,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以绿色金融助力中国“双碳”目标按...  相似文献   

14.
陈婉 《环境经济》2019,(18):15-17
'《2018中国环境权益市场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是国内少有的对各个环境权益市场做出全面、综合分析和评价的研究报告。'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气候金融研究室及碳金融实验室负责人崔莹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表示,发展环境权益市场可以用经济手段达到环境治理的目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企业参与减排工作的积极性和社会整体对减排的参与度,是实现节能减排、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碳陷阱”:理论辨析与政策导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京都议定书》面临失效的国际环境下,中国不以其它国家减排为条件的减排承诺及相关实证研究的缺乏,加重了人们对三种低碳陷阱的忧虑。理性地辨析碳陷阱,关系到中国发展模式及相关政策的选择。本文基于低碳经济与金融发展理论指出,即使国际强制碳减排不复存在,中国的低碳发展目标不仅仍需坚持而且可行。相对低碳陷阱,高碳陷阱是中国面临的更现实的风险。基于欧盟14个国家2005—2009年面板数据建立的双固定效应模型则进一步证实:相对减排目标是可行的,经济增长有助于实现相对减排目标,碳金融对降低碳排放强度也有显著的积极作用,自主碳排放强度的区域结构则说明中国应在碳博弈中增强自主性。  相似文献   

16.
碳市场是实现气候目标的关键政策工具,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选择。在全国碳市场与试点碳市场并行阶段,地方应抓住机遇、善用优势、补齐短板、多措并举,积极打造全国碳市场核心枢纽。本文研判我国建设全国碳市场核心枢纽的形势与意义,对全国碳市场核心枢纽的概念与内涵进行界定,并深入分析地方建设全国碳市场核心枢纽的问题与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地方建设全国碳市场核心枢纽的对策建议,包括深化试点顶层设计,重塑碳市场流动性;完善碳市场价格形成和调控机制,加快形成有国际影响力的碳定价中心;丰富交易产品,加快标准制定并强化服务功能,推动全国碳金融中心建设;引育结合,加快构建碳交易完整产业生态链和服务网络;加强协同,完善工作机制和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7.
基于“双碳”目标约束和金融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研究金融科技的碳减排效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我国2011-2019年地级市面板数据,考察了金融科技的减排作用与绿色政策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可以降低城市的碳排放强度,且呈显著的地域异质性,该结论在内生性及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显示,金融科技通过促进企业创新、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助力城市减排;进一步分析发现,绿色政策的试点与环境目标的约束均对金融科技的减排作用存在正向调节作用。以上结论为如何利用金融科技与政策工具服务“双碳”目标、推进节能减排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8.
《广东经济》2014,(1):57-57
正继2013年12月率先推出现货交易和个人投资者异地开户之后,作为国内首个强制碳交易市场,深圳排放权交易所(以下简称深圳排交所)在2014年1月2日宣布牵手建设银行,布局一系列碳金融产品。深圳排交所将携手深圳建行,在碳保、碳基金、碳排放权交付保证、碳信托计划、碳项目融资资产证券化、碳金融衍生品交易等方面展开合作,试图丰富深圳碳市场产品线,挖掘新的投资价值,以此提振碳交易量。自2013年6月18日开市至2013年年末,深圳碳市场共实现约20万吨交易量,成交额约1300万元,较此前预设的  相似文献   

19.
当前,绿色金融发展在中国取得了一定成效。国内绿色金融体系日渐完善,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得以建立,在国家层面、区域层面和城市层面形成了多样化的绿色金融发展模式。就国际合作而言,绿色金融认定及分类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但在“双碳”背景下,现有绿色金融法律政策体系、产品创新体系等仍与“双碳”目标的要求有较大距离,同时还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金融机构动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在“双碳”背景下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应从法律政策体系、市场体系、风险管理机制、发展模式等方面逐步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在过去五年中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美国退出《巴黎协定》推进了全球气候变化治理模式的变革,国际社会对中国引领未来全球气候治理行动充满期待。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我国气候治理行动的重要内容,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一项重大举措,是我国落实《巴黎协定》、向国际社会兑现减排承诺的重要工作抓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