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农民科技培训》2011,(6):22-22
2008年至2010年,我国新型转基因抗虫棉培育和产业化全面推进,新培育36个抗虫棉品种,累计推广1.67亿亩,实现效益160亿元,国产抗虫棉市场份额达到93%,有效控制了棉铃虫危害,彻底打破了国外抗虫棉的垄断地位。  相似文献   

2.
我国转基因抗虫棉研究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已培育并通过审定的转基因抗虫棉品种达17个,转基因抗虫棉的种植面积已占我国棉田面积的30%左右。目前,我国黄河流域棉区棉田面积的80%都是转基因抗虫棉。抗虫棉的推广应用有效地控制了棉铃虫的暴发危害。但实践表明,抗虫棉并非完美无缺,只有正确认识,科学种植,才能充分发挥抗虫棉的丰产和抗虫性能,提高原棉品质和棉农的种棉效益。  相似文献   

3.
转基因抗虫棉不抗虫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常听到人们反映转基因抗虫棉抗性下降了,不怎么抗虫了。是抗虫棉真的不抗虫了吗?回答是:不见得!我国的棉花研究专家认为,抗虫棉对棉花棉铃虫的抗性并没有严重下降,生产上出现的所谓抗虫棉不抗虫了,首先要确定所用的品种是否  相似文献   

4.
Bt抗虫棉的种植对农药施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虽然Bt抗虫棉在我国得到迅速推广,但人们对其发展有不同的看法。本文旨在分析Bt抗虫棉在大田上的种植对棉农农药施用的影响。通过对主要棉花生产省份连续三年(1999-2001年)1055年农户棉花生产情况数据的调查分析后得出结论,各植Bt抗虫棉比种植非Bt棉每公顷平均减少农药施用35公斤,并由此推算出1997-2001年由于抗虫棉推广使全国棉花生产的农药施用量减少了近15万吨以上。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结论的政策含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虽然我国转基因抗虫棉的研发几乎与美国同步,但与美棉相比存在着品种种性差、栽培技术不配套、种子质量不过关、产业化程度较低等劣势。1998—2000年国产转基因抗虫棉仅占黄河流域棉区抗虫棉种植面积的18.9%、35。7%和35.3%。面对与美棉的激烈竞争,在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和有关单位的努力下。通过“抗虫棉深化研究及应用”和“转基因棉深化研究及商业化生产”等重大项目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的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提高了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的竞争力,为确保我国棉花产业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介绍技术扩散理论模型后,对河南省周口市抗虫棉扩散现状进行简要分析,进而利用Logistic模型对周口市及该市太康、西华、扶沟3县的抗虫棉扩散情况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抗虫棉的扩散速度在扩散过程中呈现"慢-快-慢"的特点;技术示范引起的自发采用可能性因地而异,不同地区达到最大扩散速率所用时间也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2008年至2010年,我国新型转基因抗虫棉培育和产业化全面推进,新培育36个抗虫棉品种,累计推广1.67亿亩,实现效益160亿元,国产抗虫棉市场份额达到93%,有效控制了棉铃虫危害,彻底打破了国外抗虫棉的垄断地位。这是我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取得的成就之一。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洞庭湖区主产棉区,推广种植抗虫棉已有7年时间了,种植抗虫棉不仅可以减少防治棉铃虫的用药60—80%.而且可以减少劳动投入,减轻环境污染和保护天敌,使棉农深受其益。但近年来,笔者到主产棉区听到不少种棉大户反映,抗虫棉品种也出现了棉铃虫为害;下田调查发现部分棉株上有蕾和幼铃脱落现象,其中主要是棉铃虫危害所致。棉铃虫为何为害抗虫棉,是不是真的不具有抗虫性了,就这一问题,谈谈我们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农家致富顾问》2009,(10):24-24
三系抗虫棉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高产、多抗型转基因棉花品种,三系即“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抗虫棉能够比常规棉增产25%以上,在制种成本上比人工去雄杂交减少约50%,制种产量增加约20%。三系抗虫棉是棉花育种和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在有限的耕地上稳步发展棉花产业的最重要途径,也是我国保证棉花总产基本稳定的重要战略手段。我国将快速推进三系抗虫棉的育种和大规模产业化,  相似文献   

10.
转基因抗虫棉在我国已经种了十多年,随着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的增多和抗虫棉种植面积的扩大,越来越多的棉农反映,在田间发现有的抗虫棉不抗虫,有的棉株棉铃虫危害十分严重。据报道,种植已达10年的抗虫棉已逐渐对二代棉铃虫失去抗性,抗性风险已越来越明显。如果仍不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转Bt基因抗虫棉迟早会不再抗虫,棉铃虫大爆发这一天迟早会来临,那时可能会造成抗虫棉瞬间失去应用价值及Bt生物农药失效。  相似文献   

11.
转Bt基因抗虫棉生产的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本文以实证的研究方法,对转Bt基因抗虫棉和作为对照的常规棉品种进行了经济效益的分析,得出转Bt基因抗虫棉在减少农药施用,降低生产成本,减轻棉农劳动用工以及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都起到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推广转基因抗虫棉对次要害虫农药施用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分析在转基因抗虫棉有效控制棉花主要害虫(棉铃虫)、减少农药施用之后,可能导致的对棉花次要害虫的影响。通过多年的棉农生产跟踪调查和计量模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棉农用来控制次要害虫的农药施用量有所增加,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但它的农药施用量远远小于采用转基因抗虫棉后整体减少施用的农药量;研究还发现,转基因抗虫棉在控制主要害虫农药施用量的减少,不是导致次要害虫农药施用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它仅仅能解释次要害虫农药施用增加量的一小部分。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种转基因抗虫棉以来,常规棉种植面积连年缩减,目前抗虫棉种植比率已占棉花总种植面积的90%以上,棉田害虫种群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近年来,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发生量不断下降,发生程度均在中等以下,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棉花生产中次要害虫危害的上升引起了人们对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经济影响可持续的争论,一些人认为次要害虫的危害将会逐渐抵消转基因生物技术所带来的收益。本文以Bt转基因抗虫棉技术为例,利用长期农户调查数据,考察了Bt抗虫棉商业化种植10年来农户防治次要害虫的农药施用量的变化,并建立了相应的计量经济模型,对次要害虫用药量与Bt抗虫棉采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过去10年,农户用于控制次要害虫的农药施用量确实在增加;但是,次要害虫用药量的增加主要原因并不是由于采用Bt抗虫棉防治棉铃虫所致,气候因素是次要害虫用药量上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江苏农村经济》2009,(12):54-54
科棉6号由江苏省科腾棉业有限责任公司育成,已通过江苏省、安徽省审(认)定,该品种为转基因杂交抗虫棉,主要特点是结铃性强、吐絮畅、抗逆性好、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选育出一批优质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8个品种通过审定。这里介绍其中5个品种: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抗虫棉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它的最大优势一是能抵御棉铃虫等暴食性害虫的危害,化解虫灾风险;二是能在酷热的高温天气下减轻防虫的劳动强度,降低防虫成本;三是能改善棉区生态环境。抗虫棉也是我国惟一大面积种植并初步实现产业化的农作物,在棉花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增  相似文献   

18.
抗虫棉免整枝技术就是利用抗虫棉可不用整枝打权抹赘芽、易管省工、优质丰产等突出特点,简化栽培而增产增效的一项棉花种植技术。一般比常规整枝棉田增产5%~10%,节支增收100元/667米^2。2003年河北省盐山县圣佛镇李洪宾采取麦套瓜、瓜套棉三种三收的形式进行免整枝栽培,每667米^2产子棉334千克,效益2700余元。  相似文献   

19.
1996年以来,我国国产抗虫棉已累计推广9000多万亩,创造效益150多亿元,市场份额由1998年的5%上升到2005年的70%,使我国棉花育种重新站在世界制高点上。据专家介绍,20世纪90年代前期,我国发生大面积棉铃虫灾害,一些棉区的棉花亩产降幅达80%,每年给国家造成几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的  相似文献   

20.
棉花枯、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被棉农称为棉花的“癌症”.具有传播迅速、损失严重、防治困难等特点。造成棉花枯、黄萎病危害趋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乱引乱调种子。不经检疫,无病区从病区引种、调种,是造成病害迅速传播蔓延的主要途径。二是目前种植的抗虫棉品种,由于导入了抗虫基因后,使其抗病性能降低,多数抗虫棉品种抗枯萎病而不抗黄萎病.通常只有抗枯萎病、耐黄萎病的品种可供选用。三是病菌在土壤中存活期长,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病菌在土壤中逐渐积累。导致病情逐年加重。四是防治工作跟不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