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利率市场化、汇率制度调整与货币政策独立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集中探讨了我国加入WTO后面临的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机制调整任务及其对货币政策独立性不同方向的影响。文章认为,利率市场化进程是一个消减货币政策独立性的过程,而人民币汇率由对美元的僵硬钉住向管理浮动的调整则有利于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加强,在二者同是当前金融领域改革重点的条件下,寻求二者的政策搭配和对货币政策的作用销抵是保证我国在顺利完成改革任务的同时实现货币政策独立、稳定,充分发挥政策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吴青 《特区经济》2005,(7):51-54
2004年,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当年10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与贷款的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7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率也相应调整,且中长期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利率上调浮动。这次利率调整,不仅是我国央行9年多来首次加息,标志着利率下降周期的结束和利率上升周期的到来,而且是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来的一次重要突破。一般认为,当利率水平及结构主要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并能较为充分及时地反映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3.
不久前,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8%,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中长期上调幅度大于短期。  相似文献   

4.
金融看台     
《西部论丛》2008,(11):9-9
20年后人民币可能成为国际主要储备货币,中国取消贷款限额以推动信贷,11月应明确宣布终结货币紧缩政策  相似文献   

5.
中国刺激政策退出的表现,可能来自人民币开始升值、利率开始上调。这种状况或在2010年上半年出现。  相似文献   

6.
当前,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出现了分化调整的新动态,处于政策夹缝中的中国需要评估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的分化调整可能带来的风险并制定应对措施。文章建立了开放经济条件下的DSGE三国模型,研究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的分化调整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基于此提出风险对冲的一系列对策建议。研究认为:美国紧缩货币政策可能导致中国产出下降,消费萎缩,资本投入下降,短期通胀有可能上升,并降低就业率水平;欧洲宽松货币政策可能导致中国产出上升,消费下降,资本投入上升,通胀和就业率水平可能下滑;中国本国的技术冲击可以适当缓解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分化调整带来的不利影响。文章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是: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技术创新,实施定向调控类的货币政策,通过差异化的策略组合来对冲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分化调整带来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7.
傅勇 《西部论丛》2009,(12):83-83
美联储并未调整利率,但给出了调整利率的先决条件。满足这些条件可能还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包括中国在内的率先复苏国家将承担更多的政策调整压力。已有几家央行启动了退出行动,中国政策面或许也面临先于美国调整宽松政策环境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海外经济评论》2006,(28):34-34
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表示,在全球流动性紧缩的环境下,中国的货币政策将回归正常化。中国年内可能将利率调高54个基点,但是地方政府驱动的信贷需求对于利率变动并不敏感。  相似文献   

9.
支撑中国股市的4种力量: ①紧缩政策在下半年放缓提高高速增长的可能性 ②人民币升值,令人期待资产增值 ③企业的成长潜力和收益性提高 ④大量非流通股面临解禁,而进入流通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10.
我国近年来利率调整的轨迹及今后利率调整的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商亚平  杜敏 《乡镇经济》2006,(7):53-54,57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利率在我国从经济调节的补充工具地位,上升到国家宏观经济的三大调节工具之一的重要地位,利率与国家经济增长、国际收支状况、人民币对外汇率水平、物价水平的关系密不可分。1996—2002年人民币先后8次降低利率,对稳定宏观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鉴于国际国内经济状况中央银行到2006年4月底先后两次调高利率,必将对我国经济各个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笔者从国内外的经济背景分析了人民币利率上调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着重分析了最近一次人民币利率调整对经济的影响.并对人民币未来一定时期的走势进行了客观的预测。  相似文献   

11.
丁军 《改革与战略》2013,29(3):46-48,105
利率变动对房价具有负向的影响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的主流观点,但国内一些学者在研究我国利率变动对房价影响的过程中,由于对土地供给和利率这两个重要的非市场化因素研究不足,得出的实证检验结果有很大的差异。文章将土地价格这一非市场化因素引入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利率的提高将有效地刺激地方政府通过紧缩地根来稳定乃至推高地价,从而导致国家利率上调政策对房价的抑制作用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2.
《海外经济评论》2008,(10):14-15
从理论上讲,中国大力实施新一轮货币紧缩政策的条件已经就绪。 当然,中国央行通过去年12月份转向“紧缩”货币政策立场,已经多次做出这方面的暗示——中国央行去年在实施其“稳健”的货币政策立场期间,已将基准贷款利率调高135个基点。此外,中国实施紧缩货币政策还有一个强大的理由。中国当前的一年期贷款利率为7.5%,但通胀仍然处于失控状态,1月份消费价格指数(CPI)较上年同期上涨7%。货币供应量继续飙升。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利率已经成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文章从1996年至2002年我国连续8次利率下调和随后2004年开始的连续4次利率上调出发,研究这两轮利率调整的宏观经济背景并体会其中的政策含义及目的。总结了驱动我国利率调整的基本因素,为预测利率走势提供依据,并指出我国已经进入了标示着流动性管理新时代的加息通道。  相似文献   

14.
今天的中国和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面临着类似的汇率难题和压力。日本著名智库东京财团研究员关山健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人民币升值与否及如何调整应根据中国自身利益来判断,从日本的历史经验看,目前中国最紧迫的任务不是调整汇率政策,而是如何合理引导和管理内需。  相似文献   

15.
2003年以来,中国进入持续了宏观紧缩周期,中国央行多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和利率,大量发行央行票据进行流动性管理,同时,银监会也配为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加强了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性管理。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利率已经成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文章从1996年至2002年我国连续8次利率下调和随后2004年开始的连续4次利率上调出发,研究这两轮利率调整的宏观经济背景并体会其中的政策含义及目的.总结了驱动我国利率调整的基本因素,为预测利率走势提供依据,并指出我国已经进入了标示着流动性管理新时代的加息通道.  相似文献   

17.
张仁寿  王晛 《现代乡镇》2005,(11):35-38
在金融全球化、自由化的国际背景下,“十一五”时期是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将进一步改善金融宏观调控方式,规范和严格金融监管、推进利率市场化、调整融资政策,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兑换。  相似文献   

18.
近期中国经济热点事件评述 热点事件1:降息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15年5月11日起同时下调人民币存款和贷款基准利率,幅度均为0.25个百分点.同时,为了适应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进程,将存款利率上限由之前的基准利率1.3倍扩大到1.5倍.笔者认为,这次降息虽然合乎于情,但效果存疑;不过,央行降息还考虑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而1.5倍的存款利率上限调整将是人民币利率完全市场化前准备工作的最后一步,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在个体跨期最优理论模型中引入内生劳动力供给因素,建立以中国就业为研究对象的理论模型和相应的计量模型,然后运用Johansen协整分析法、Granger因果检验法及VEC模型探讨1985~2007年期间人民币实际汇率对中国就业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而言,人民币实际汇率贬值将促进中国就业,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则会抑制就业;而世界实际利率与中国就业显著正相关。在短期内,人民币汇率调整对就业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甚至会出现与长期关系相反的现象;世界实际利率与中国就业关系与长期相左。根据上述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2006年8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27个基点。一年期存款利率由2.25%上升到2.52%,贷款利率由5.85%上升到6.12%。这是继2006年4月贷款加息和7月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的第四次信贷紧缩信号。刚刚进入2007年,央行决定从1月1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