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人工智能为代表新技术革命是将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就业产生重要影响,文章分析了人工智能发展对就业的替代效应和创造效应、科技容易替代的劳动岗位及就业两极化趋势,根据就业新形态,提出对就业重新定义和新型劳动关系界定,最后根据人工智能发展对就业的综合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如今越来越多的体力与脑力劳动都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来完成,人工智能正在改变社会的就业格局。然而在现实中,人工智能技术对就业的影响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并非仅受技术成熟度的影响,还受到替代成本、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一项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影响未来就业将成为值得探究的问题。文章运用三维BCG矩阵“技术-经济-文化”的分析框架,对各行各业进行拓展分类,评估人工智能如何影响不同行业类别的就业形势。最后,本研究针对不同类别的就业场景提供了启示与建议,旨在通过分析技术、经济、文化3个因素,评估人工智能技术对就业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尹琪 《改革与开放》2021,(10):67-72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步伐不断加快.人工智能应用对制造业就业质量提升具有双重影响,既有改善劳动者就业环境、人机协作赋能劳动者、创造高质量就业岗位、提升高技术人才劳动报酬等积极影响,又有致使低技能劳动者失业、扩大劳动者收入差距等消极影响,但总体而言,积极影响占主导地位.因此,应支持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促进就业...  相似文献   

4.
张庆 《广西经济》2023,(5):48-52
近年来,性别就业差距越来越受到国家的关注,保障妇女平等享有经济权益成为共识。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各国对人工智能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作为有偏性的技术进步,人工智能的大力发展将重塑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是否能够缩小性别就业差距,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为研究人工智能究竟是强化还是弱化性别就业差距,使用2008—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通过年份和省级双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同时使用男女性就业率作对照。实证结果发现,人工智能会扩大性别就业差距,其原因是扩大男性就业率的程度大于扩大女性就业率的程度,由此提出人工智能时代下弱化性别就业差距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给社会发展带来了新动力,优化了生产环节和管理过程,提高了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水平。与此同时,也引发了就业市场对于“机器换人”的担忧。文章使用2013—2020年231家制造业企业面板数据,通过实证回归,研究和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于制造业企业员工数量和工资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应用对制造业企业员工数量有着显著负向效应,对工资水平有着显著正向效应,且两者影响均具有异质性。据此,应该正确认识人工智能的替代效应,抓住人工智能带来的人才培养机遇,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企业合理把握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与程度。  相似文献   

6.
正人工智能,这一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外延,不仅涉及众多科学门类,还与法律、安全、就业、道德伦理和政府治理等领域密切相关。在上海召开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除了主论坛,还有约30个主题论坛在浦江两岸同步举行。中外专家学者和业界精英深入交流、凝聚共识,共同为大会贡献丰硕的成果。脑科学和人工智能执手共进"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的出现,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为人工  相似文献   

7.
姜昊  董直庆 《南方经济》2023,(12):37-61
人工智能技术并非均等地应用于不同生产领域,现有文献并未重视人工智能技术会偏向应用于哪个行业,并对就业结构产生何种偏向性影响。文章基于天眼查企业信息数据库,结合中国专利数据库爬取的人工智能专利行业数据,构建行业层面人工智能指数,从上市公司层面检验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就业筛选效应的存在性及其约束条件。研究表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存在岗位和技能的双重偏向效应,这源于制造业智能化创新产出差异导致行业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差距,诱发岗位和技能就业偏向,尤其会显著提高非程式化认知型岗位劳动占比,引致就业结构出现“单极化”趋势,多重稳健性检验和工具变量处理后结果依然稳健。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对不同技术和所有制企业的劳动就业存在非对称影响,更偏向于提高智能型和科技型企业高端技能劳动就业,而国有企业表现出对低端、中端技能劳动就业的保护。此外,人工智能技术在行业间存在明显的涟漪效应,这有助于强化其技能和岗位的选择性偏向,新冠疫情则会进一步加剧人工智能技术对中端技能劳动就业冲击。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数据爆发式的增长、计算能力的大幅提升以及深度学习算法的发展和成熟,人工智能迎来了第三次发展热潮。有人预测并担忧,人工智能未来对人们就业会形成巨大冲击。本文通过分析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区别,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并不一定会导致人类工作岗位的终结,机器又快又准,但是人类更加聪明,未来社会是人机协同发展的社会。  相似文献   

9.
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改变了传统的生产运作模式,带来了就业市场的变革,人工智能在取代了部分工作岗位的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岗位与职业。人工智能时代最为重要的人才需求特质即创新思维能力、人机交互协同能力、组织协作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文章提出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摇篮,须要适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改善实验实训设施等教学配套、进行过程性的学生管理与评价、提高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提升人才培养层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满足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需求。  相似文献   

10.
人工智能经历了漫长的技术演变和应用,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目前已成为驱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关键通用目的技术。伴随人工智能对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变迁产生广泛影响,近年来各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当前,我国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链条,全球竞争力持续提升。本文基于我国人工智能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产业发展格局和全球比较,分析我国人工智能产业整体情况,在此基础上为我国深化人工智能产业战略部署、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韩民春  韩青江  夏蕾 《改革》2020,(3):22-39
利用2013-2017年中国28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中国制造业就业总量存在显著的负影响,工业机器人渗透度提升1单位将导致制造业就业总量下降3.35个百分点。针对影响制造业就业结构的实证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东部、西部地区有显著的负影响,对中部和东北地区的影响不显著,对制造业细分行业、低技能劳动者和男、女劳动者就业均存在普遍的负影响,对高技能劳动者就业存在正向影响,但不显著。深入研究后发现,工业机器人替代不是导致制造业就业下降的根本原因,而是对制造业就业岗位的补充与延伸。政府在制定针对智能制造的产业政策时,应根据地方制造业劳动供给与企业生产需求进行灵活安排。  相似文献   

12.
结合已有研究从理论层面梳理数字经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并用我国2010—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产业层面就业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促进就业结构优化,且产业结构升级起到了中介作用。具体来说,数字经济能够通过促进产业结构服务化来促进就业结构优化。此外,数字经济对不同地区的就业结构有异质性影响。基于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促进我国就业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刘苹  施炎  李腾 《科技和产业》2021,21(7):116-119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将催生新的技术、产品、产业、业态及模式,从而引发经济、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整体提升.青岛要想在新的科技革命浪潮中脱颖而出,就要努力打造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根据青岛与深圳的对比分析,发现青岛人工智能产业在产业政策、产业基础、技术水平、人才储备及资本支持等方面还存在着差距,据此提出制定特色产业政策、实施重大工程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陈一 《科技和产业》2017,(10):15-18
智能玩具是人工智能的一个热门应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中国智能玩具产业的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通过运用 SWOT 方法定性分析中国智能玩具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方面的因素,再运用 AHP 方法对各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各级指标的权重。得出结论中国智能玩具产业应该选择优势机会战略,利用强大而开放的制造优势和市场优势对接人工智能高科技,实现供给侧结构改革,产业升级。并结合SWOT-AHP分析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张勇  罗坚毅 《改革与战略》2008,24(4):100-103
就业结构是由产业结构决定的,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相应就业结构的变化。文章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和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浙江省就业的产业结构的现状、演进以及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联性,指出浙江产业结构调整应坚持的方向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价值链重塑背景下,人工智能将会为中国攀登高端产业链提供核心动力.构建静态面板和动态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人工智能对产业结构的优化效应,进一步分区域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人工智能对产业结构合理化有阻碍效应,对产业结构高度化有促进效应,且这种效应在东、中和西部省份依次递减.进一步通过技术创新视角发现人工智能结合技术创新将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最后基于前述分析,为中国分区域规划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动力需求的最大特征就是其派生性,因此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必将对劳动力的需求产生很大影响,并进而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和稳定。本文分析了对于山西这样的资源型城市在转型过程中,应优先考虑重点发展就业弹型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以及关联度高的产业等,从而使得产业结构调整中所创造的新的劳动力需求能够与供给相匹配,从而避免给劳动力市场带来巨大冲击与影响。  相似文献   

18.
成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结构偏离度指数对成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成都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呈微弱相关,就业人口继续向第三产业转移。在此研究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实现成都产业结构调整与充分就业目标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香港就业结构转化特征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安余 《特区经济》2006,(11):45-46
香港产业结构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由此导致就业结构的转化,并出现了新的就业特征与矛盾。香港政府实施了就业促进政策,较为有效地解决了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第三产业促进就业水平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现代企业的建立以及农村严峻的人地关系,"排挤"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如何解决就业问题成为我国面临的严峻挑战。本文以山东省为例,就第三产业对就业水平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初步认为提高山东省的就业水平,要在保持第二产业增长的同时,大力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