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取得举世瞩目成就,谷物、肉类等重要农产品总产量稳居世界前列,人均占有量和消费量稳步提升,满足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但受诸多因素影响,通过国际市场调剂国内余缺、补充国内农产品结构性供需缺口业已成为客观现实。近年来,中国农产品进口面临的国内外风险与压力不断增大。方法 文章采用统计分析等方法,系统梳理农产品进口现状,研判未来农产品进口趋势,最后研究提出应对策略建议。结果 当前,在保持主要农产品基本自给的同时,中国农产品进口呈持续增长态势;进口结构有所调整,大豆占进口农产品的份额最大;进口渠道呈现多元化,但市场集中度高的现实未得到转变。未来,在国内市场供需“紧平衡”且国内生产竞争优势不足的情况下,中国农产品进口将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进口空间尚存,但须警惕外部不确定性因素的负面影响。结论 应理性看待中国农产品进口这一客观形势,坚持适度安全原则,进一步夯实国内农产品供给保障基础,加大农产品贸易合作力度,增强不确定性因素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了估计价格支持政策对不同粮食品种期现货价格波动的直接影响,实证分析和比较了政策及其调整对粮食期现货价格波动实施效果的影响,为深化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证支撑。方法 文章利用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的现货与期货价格日数据,将政策以虚拟变量的形式引入GARCH模型实证分析最低收购价政策、临时收储政策及其调整对平抑粮食期现货市场波动的作用。结果 价格支持政策对粮食价格波动产生了显著影响,最低收购价政策能够明显降低稻谷和小麦现货市场的波动程度,但对期货市场波动的作用则相反;玉米和大豆临时收储政策的取消导致现货市场波动性提高,而对期货市场波动的影响存在差异。结论 价格支持政策具有降低价格波动的作用效果,政策调控效果与实施品种的国内供求及市场形势、国内外市场的联系程度密切相关,政策的完善还需关注对期货市场波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基于三元边际分析的中国柑橘出口增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柑橘产业是中国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柑橘出口开始面临不利的贸易形势,系统分析中国柑橘出口增长特征及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采用三元边际分析方法,基于2002—2017年中国柑橘出口近60个市场的数据,将出口增长因素分解为市场扩展效应、出口数量效应、出口价格效应,然后对出口增长特征进行研究。结果 研究发现,出口价格效应、出口数量效应是驱动中国柑橘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而市场扩展效应不明显;比较而言,出口价格效应相对稳定,而出口数量效应波动较大;不同时间段首要驱动因素不同,2002—2009年出口数量效应是首要驱动因素,而2010—2017年出口价格效是首要驱动因素;中国柑橘出口价格持续上升并且已经高于全球出口平均价格,导致出口数量出现下降态势,出口额增长停滞。结论 深耕已有出口市场,积极开拓发达国家市场;丰富产品出口结构,弥补和降低出口价格上涨劣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我国玉米供需形势变化需要国内玉米供给适时作出调整,通过分析玉米供给的影响因素及其背后的农户行为,为国家制定政策并引导农户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玉米种植决策提出建议。方法 文章利用2008—2019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省级玉米播种面积和出售价格的面板数据,加入替代作物比较效益和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虚拟变量,基于Nerlove 模型对玉米供给反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 (1)东北地区玉米短期缺乏价格供给弹性,长期则富有弹性;(2)东北地区玉米播种面积短期内具有一定的刚性;(3)玉米与大豆、水稻的比较效益是影响东北地区农户玉米种植决策的重要因素;(4)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对东北地区玉米播种面积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结论 短期内仅通过市场价格变化调整玉米供给能力有限,还需要一些配套支持政策及时引导农户调整种植决策;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后要加快建立优质优价机制,引导农户种植适应市场需求的玉米品种从而增加种粮收入;通过加大“两区”政策支持,将土地、资金、设备等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集中,提升优势产区产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生猪产业是我国历来农业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文章旨在对生猪产业的研究进行全面分析,从多个角度分析中国生猪产业的发展与现状,并揭示研究热点的演变以及预测未来趋势。方法 基于CiteSpace与VOSviewer两款文献计量软件,对CNKI期刊数据库中1 783篇北大核心与CSSCI来源论文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1)近30年生猪产业研究的发展脉络依次为产能提升与市场治理、产业调整提质增效阶段和绿色健康转型3个阶段;有关生猪价格形成与波动以及猪肉质量安全两个主题在研究的准备、崛起、成熟期均保持较高热度,并且生猪价格形成与波动主题是高频引用与下载论文的重要来源。(2)核心作者与机构合作网络均呈现“核心—外围”特征,作者、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并不紧密,他们主要以“地缘”与“学缘”的方式合作。(3)同一机构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其产业经济研究水平。(4)陈福生是生猪产业跨学科研究较有影响力的学者。结论 (1)未来作者间与机构间需要加强“跨学缘”“跨地缘”合作,提升研究效率。(2)拥有技术优势的机构可加强机构内跨学科合作以提升整体的学术影响力。(3)未来可在定性与定量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科学融入跨学科方法开展对生猪市场结构变化与社会福利、生产经营组织低碳决策行为、生猪种业振兴等前沿趋势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文章以番茄与黄瓜为例,以设施、露地蔬菜栽培宏微观数据为支撑,以纬度和降雨为划分区域依据,从成本收益及效率评价视角出发,回答中国设施农业发展方向的问题。方法 运用比较分析以及SFA-Malmquist方法,测算与拆解全要素生产率指标。结果 (1)从中国设施现状来看:中国设施蔬菜具“高产量、高收益、高价格”的“三高”优势和“收益率优势不显著、劳动生产率低”的“双重”劣势;中国设施蔬菜产业仍属“劳动密集型”产业;设施蔬菜经济投入相对较高,影响设施蔬菜的竞争力水平。(2)从设施栽培全要素生产率来看:中国设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稳定增长,但生产效率徘徊不前,栽培品种间、区域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不同。(3)对比设施和露地效率: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基本一致;生产效率表现为“设施>露地”,露地栽培种间效率差异大;技术进步增长表现为“设施<露地”,区域特征显著。结论 中国设施蔬菜全要素生产率稳定递增,属于“技术进步诱导+技术效率推动”的增长模式。  相似文献   

7.
1996年之后,我国由传统的大豆净出口国戏剧性地转变为大豆净进口大国,且进口数量逐年增加。增长速度十分惊人。过量低价优质的进口大豆严重充斥着中国市场,造成中国大豆大量积压、价格不断下降.挫伤了豆农的生产积极性。大豆消费不断增加,而大豆生产和种植面积徘徊不前.导致“进口-积压-价格降低-豆农收入受到影响-种植面积和产量下降-一继续积压且大量进口”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分析中国农业走出去的基本情况,总结归纳当前中国农业走出去基本特征和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根据主要农产品(农资)国内市场需求程度以及推动走出去的作用,分类给出针对性政策建议。方法 文章运用描述性统计和交叉分析方法,基于对外农业投资数据,结合中国农业走出去在投资区域、投资产业、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上的基本特征,分析限制中国农业走出去水平进一步提升的主要问题。结果 中国农业走出去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原料进口高度集中且不稳定,经贸摩擦频繁发生;农业走出去企业将强未强,投资产业链短且处于低端;产能转移产业大而不强,科技含量低;内外政策衔接不畅,部门间政策不协调等四方面。结论 因此,建议分类施策,针对直接消费型进口农产品应进一步开放市场,合理预测市场缺口,利用国内市场规模优势培育大型跨国企业;针对原料进口型农产品应推动内外市场产业链对接,加强政策试验,升级“三区”打造总部基地;针对产能转移型农产品应以科技创新为突破点,提高服务贸易的助推剂作用,推动产业阶梯转移促国内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以下简称“两区”)划定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举措。文章调查“两区”内作物实际种植情况,探索遥感技术在“两区”作物种植结构监测和“两区”数据更新中的应用方法。方法 以黑龙江省富锦市为研究区,以Landsat8多光谱影像为数据源,采用遥感监测技术,对研究区范围内2020年水稻、玉米和大豆3种作物种植情况进行监测,识别3种作物并提取地块边界,形成作物空间分布矢量图,与“两区”划定成果图叠加对比,分析“两区”划定情况与实际种植情况的一致性。结果 (1)富锦市水稻生产功能区内水稻实际种植面积占比88.2%,玉米生产功能区内玉米实际种植面积比例为17.8%,大豆实际种植面积占大豆生产功能区的68.8%。(2)富锦市实际种植情况与“两区”划定成果要求种植面积存在明显差异,差异大小因作物不同而不同,主要受当地自然条件、国家政策和农民种植意愿的影响。结论 鉴于遥感技术可以在“两区”作物种植监测中发挥特殊作用,建议农业农村部门采用遥感技术对“两区”范围内作物种品种和种植面积等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及时掌握实际种植情况并更新“两区”数据库,实现精细化管理,进而为决策部门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中国乡村改革不断深化,乡村资源要素相互渗透融合,乡村发展活力不断激发,中国的乡村融合发展亟待科学指导。方法 文章借助CiteSpace软件梳理中国“产—景—村”融合发展相关研究领域阶段性前沿,探讨了“产—景—村”融合发展内涵,解析了“产—景—村”融合发展模式现状特征及发展对策。结果 指出中国“产—景—村”融合发展下聚落景观和生产景观交叉融合,催生了复合型乡村景观的大量涌现,乡村土地分区利用呈现多元化,“产—景—村”融合发展模式的推广加速了乡村多功能转型发展,同时乡村空间分割、发展失衡和人地矛盾等问题也得到有效修复缓解。结论 考虑到乡村振兴背景下“产—景—村”融合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基于空间、产业、景观营造、内生动力等层面构建“产—景—村”融合发展理论模型,从乡村发展规律、价值功能、区域互动、生态安全、机制保障等角度提出对策措施,为中国“产—景—村”融合发展规划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从根本上激活乡村发展内部的动力,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1.
农村产业融合:水平测度与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文章通过对各地农村产业融合水平进行测度、区域比较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为地方政府有效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从融合主体、融合基础、融合路径及融合效应四个方面,构建农村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对2017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农村产业融合水平进行测度;依据ArcGIS自然断点法划分农村产业融合等级并进行区域比较;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对农村产业融合及其子系统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我国农村产业融合综合水平及其子系统水平均偏低,各地之间差异显著;(2)农村产业融合综合水平、融合基础及融合路径子系统分布趋势为“东高、西平、中低”,融合主体子系统分布趋势为“中高、西平、东低”;融合效应子系统分布趋势为“东高、中平、西低”;(3)农村产业融合综合水平及其子系统在空间上集聚特征明显,且以“低—低”集聚为主。结论 培育突出优势且各系统协调发展是提升农村产业融合水平的重要路径,各地应依托自身优势因地制宜规划农村产业融合提升方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促进乡村民宿产业健康发展,对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和产业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梳理2011以来乡村民宿研究的发展过程和相关理论内容,进而提出未来研究重点。方法 基于知网期刊数据库及其配套的文献计量法。结果 (1)近 12 年来,乡村民宿的研究维度呈现由单一的国外经验的引进学习,向结合中国自身文化特色、配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应对新冠疫情进行产业升级等更多发展趋势,研究方法也由单一定性分析向定性与定量混合方法转变。(2)从研究内容看,分为乡村民宿概念、发展策略、服务特色、法律标准、空间布局等五大方面。结论 从乡村民宿的研究方法、案例空间选择和理论体系构建方面进行了研究述评,并提出未来可以从独立的乡村民宿理论体系构建、乡村民宿产业跨越式创新发展模式、乡村民宿服务的创新研究等几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面对日益严峻复杂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理清全球农产品贸易格局演变的特征及趋势,对于及时应对国际农产品市场风险、提高国际循环利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利用1996—2021年世界农产品贸易数据,文章从总体—行业—加工程度3个维度分别构建了全球农产品贸易网络,定量分析了全球农产品贸易网络的格局演化及重要节点特征。结果 (1)各国间农产品贸易关联日益加深,处于核心地位的国家数量显著增加,以美国为代表的单中心主导地位被削弱,但由少数国家主导全球农产品贸易的情形并未改变。(2)中国在全球农产品贸易网络中地位显著提升,点度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均位于前列,但中介中心度处于较低水平,说明中国对全球农业资源和市场的掌控能力依然不足。(3)各国在不同细分行业中的地位呈现明显的异质性,大多数国家的进口集中于少数贸易伙伴的少数产品,加工贸易逐渐成为全球农产品贸易的主流,发展高附加值农产品贸易成为各国农业贸易长远发展的战略选择。结论 为此,应持续优化农产品贸易布局,拓展与亚洲、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的贸易,不断提升农业全球价值链地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生猪价格的省际空间溢出效应,并通过各省域间价格联动效应探究我国生猪价格体系的传导机制,对治理我国生猪产业区域不均衡发展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建立空间杜宾模型探索生猪价格的空间传导特性,引入溢出效应分解分析替代品价格、成本要素对省域生猪价格的冲击效应,并运用广义预测误差分解测定省际生猪价格关联水平及方向。结果 (1)我国生猪价格波动具有显著空间相关性和异质性,其空间集聚特征随时间推移愈发显著,产业布局呈现“高—高南部簇拥,低—低东向西扩”的空间演变特征。(2)省内替代品价格、成本要素对生猪价格波动的影响显著但作用力度有限,省际溢出效应是生猪价格发生空间传导的主导因素。(3)鸡肉价格与省内、省外的生猪价格存在密切正向关联;牛肉价格波动推动本省生猪价格同步波动;豆粕价格波动对本省或邻省生猪价格均起到正向推动作用;玉米价格变化引起本省或邻省生猪价格的负向变化。(4)辽宁、河北、吉林、河南等省的正向净关联度较大,属于波动“主导者”或“发动者”;上海、广西、重庆等省市的负净关联度较大,隶属价格波动的“接收者”;江苏、湖南、福建等省市的关联度和全国平均关联度持平,在价格波动传导体系中属于波动“中介者”。结论 有关部门应针对不同省域在生猪价格传导体系中所发挥职能的不同,分级管控生猪价格,同时促进地方畜牧业经济发展,不断优化我国生猪养殖产业区域布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棉花目标价格改革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中国棉花生产从供给端提高棉花品质,增强市场对高品质棉花需求的适应性。为了分析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执行后,中国各产棉地区棉花品质变化情况,通过对比不同政策背景下的棉花品质,评估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对棉花品质改善的影响程度。方法 文章使用主成分分析对2011/2012年度以来中国各产棉地区棉花质量情况数据进行分析,并对比其供给侧改革前后中国各产棉地区棉花质量的变化情况,以深入分析供给侧改革对棉花质量和棉花生产的具体影响。结果 (1)临时收储政策期间,长江流域棉区和西北内陆棉区多数棉花主产区的棉花综合质量得分排名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产量和检验量占比较小的黄河流域棉区则呈现出上升趋势,中国棉花整体质量呈现下降趋势。(2)棉花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伴随着2014年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执行,2014/2015年度以后,西北内陆棉区和黄河流域棉花质量综合得分排名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长江流域棉区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中国棉花整体质量呈现上升趋势。结论 棉花供给侧改革对中国棉花品质的影响体现在多个层面,对于生产环节来说,植棉农户更加注重“特性因子”相关指标的提升,棉花加工企业更加注重“加工因子”相关指标的提升,但随着“产量因子”中新疆棉花产量占比的增加,中国棉花综合质量中低于标准级棉花的数量将会增加,在新疆优势棉区饱和的情况下,新疆棉花产量的进一步增加,将会对中国棉花综合质量形成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深入挖掘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成果,科学评价与分析各地区农业源水污染排放现状与环境压力,将有助于区域污染物减排与政策制定。方法 文章拟核算2017年中国31个省(市、区,不含港澳台)种养业的灰水足迹,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熵值法和理想点法作为综合评价方法,系统性评价与分析种养业水污染物排放量与产量、产值的协同关系,表征水污染物排放对区域地表水的环境压力。结果 (1)2017年全国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灰水足迹分别为4 898亿m3和6 841亿m3,分别呈现“南高北低”和“东高西低”的地理分布特征。(2)畜禽养殖业水污染物排放带来的水环境压力大于种植业,尤其是黄淮海地区。(3)在种植业中,江苏和海南的灰水足迹综合评价结果相对较低;在畜禽养殖业中,河北、西藏、天津和宁夏相对较低。结论 建议种养业未来以减排增效为核心发展目标,海南优化肥料施用结构与方式、黄淮海地区调控种养业生产规模与方式、长江中下游地区拦截稻田退水污染。该文从水环境保护角度为中国种养业绿色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正>我国是大豆消费大国,年消费大豆在4000万吨以上,其中进口大豆占2/3左右,进口依存度较高。国产大豆产业受国际市场冲击,呈现萎缩态势,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不论从民族产业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了解收储制度改革背景下农户玉米种植调整行为,从而对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保障玉米稳定供给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基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423个农户调查数据,通过建立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将玉米种植优势产区与非优势产区样本农户的玉米种植调整行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研究发现不同产区农户玉米种植调整行为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在优势产区,农户新品种采用意愿、家庭劳动力数量、其他作物面积、玉米收入占比、生产者补贴标准满意度对玉米种植调整行为影响显著。在非优势产区,农户上一年种植面积、玉米收入占比、合作组织对玉米种植调整行为影响显著。结论 进一步完善生产者补贴机制,适当提高优势产区玉米补贴标准;加强玉米良种研发,实施“藏粮于技”战略;加强对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扶持,有效推动种植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村庄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细胞单元,厘清村庄发展潜能,科学划分村庄发展类型,是乡村振兴战略差别化精准施策的基础。方法 文章基于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维度,科学选取评价指标,构建村庄发展潜能评价体系,并以课题组于2018年对重庆市荣昌区133个村庄开展的乡村振兴专项调查研究结果为基础,开展了村庄发展潜能评价和类型划分。结果 (1)受地域人口、土地、产业等综因合素影响,荣昌区村庄发展潜能总体呈现“西北弱、东南强”的空间分异性。村庄空间发展集聚潜能已形成以城区为中心向乡村区域由高值向低值呈圈层逐级递减的区间分布态势;(2)基于乡村振兴村庄发展潜能评价,将研究区案例村庄划分为产居引领、资源提整、极化辐射3种不同的发展类型,并辅以相应的差别化发展策略或路径。结论 契合乡村振兴目标,结合村庄资源禀赋和发展潜能,划分村庄发展类型,差别化实施乡村振兴策略,对科学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市场动态     
10月中下旬,我国大豆作物集中上市。随着新大豆的上市,市场将对2005-2006年度大豆的供求关系重新思考和定位,大豆的价格运行区间也将重新确定。供给量是决定产品价格的重要因素,尽管今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产量预期低于上年,似乎价格应该上扬,但全球大豆供大于求、国内进口大豆库存量较大,是市场各方应考虑的实际。因而,专家提醒,今年新豆上市后,新大豆的开秤价将低于去年。因此,豆农切莫过分惜售,应抓住新豆上市初期和春节需求增加的两个“黄金时机”,积极出售手中的大豆,同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出现“卖跌不卖涨”的心理;企业在采购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