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黄河南岸灌区农业水价改革为例,分析灌区农业水价改革的必要性和影响,并提出确定农业初始水权,构建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以及健全完善灌区量水设施等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雪野水库灌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情况,在分析借鉴其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水库灌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提出了对灌区产权制度、人事劳动分配制度、农业用水水价制度、水费征收制度进行改革,建立以农户参与灌溉管理为主的灌区基层管理体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湖南省农业用水收费现状的剖析,揭示农业供水体制和水价管理存在水价偏低、供水管理层次和环节过多等问题,提出农业用水应推行“两部制”水价制度和“公司 协会 农户”方式;拓宽投资渠道,加快灌区更新改造、推行计量收费等农业水价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4.
农业两部制水价改革的福利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介绍了我国农业水价制度的变迁及农业水价的制定方法。分析了我国农业水价改革的水价福利效应。以湖北灌区农业水价改革为例,分析了农业水价改革的实践效果及改革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结果表明:农业水价改革强化了农田灌溉中的水量限制,而忽视了既定制度约束下农民用水的需求理性和灌溉系统脆弱的供水能力;农业两部制水价改革加剧了灌溉供水的时间需求与灌溉系统输配水能力之间的矛盾,导致农业灌溉水供求脱节、水资源利用率下降,难以达到节约用水和改善水资源分配效应的预期目标;完善水价形成机制、推进用水交易合约化是水价改革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我国农业水价改革的历程进行梳理,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中所涉及的利益主体划分为农业水价影响者、农业水价承担者、农业水价执行者以及农田水利设施管理者四类,并分析四者的权力与利益,从而理清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提出农业水价影响者通过改善改革环境可以提高农业水价承担者缴费的配合度,双方的合作有助于实现双方利益的优化。农业水价执行者以及农田水利设施管理者的运营效率对农业水价影响者与农业水价承担者的利益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但二者的运营效率均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撑。最后就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6.
农业水价改革与农民承受能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振民  吴昊 《水利经济》2005,23(3):31-34
阐述我国农业水价改革的现状,分析水价改革后灌区运行情况,以河南省新乡市人民胜利渠农业水价改革为例,对北方灌区农业水价改革以后的运行情况以及农民对水价的承受能力进行了研究,对农业水价改革中有关供水成本的确定、农民承受能力、补偿办法提出了建议: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水价改革,确定供水的合理成本,充分考虑农民对水价的承受能力,确定合理的农业水价补偿办法。  相似文献   

7.
2017年,引丹灌区在孟楼镇开始尝试推行农业用水价格改革,陆续在试点安装了量水设备,确立初始水权,核定农业用水价格,实行水票制供水并对节水进行补贴,历时多年初步完成。在改革中遇到了各参与方的执行难,如行政参与方节奏异步、用水户利益冲突、农协发挥作用难、资金不足及技术落后等问题,分析指出,改革中沟通机制不健全、高峰用水困难、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及资金来源不足等影响因素,对灌区全面推行水价改革提出了厘清各方关系、差异化收取水费、引入技术人才及设备、多元化水价收入来源、规范土地流转等建议来解决其不足,最后对灌区全面推行水价改革进行展望,为其他灌区水价改革提供了参考案例。  相似文献   

8.
新疆玛纳斯河灌区农业水价承受力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占宝  杨晶 《水利经济》2005,23(4):19-20,23
简介玛纳斯灌区水量分配与逐级水价现状及被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用玛纳斯河灌区农业水价承受力调查获得的数据对农业用水户水价承受力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灌区末级水价承受能力的上、下限区间为0.14~0.165元/m^3。此时,水费占净收益的比重为18.05%~21.27%,占总成本的比重为7.83%~9.23%,占总产值的比重为5.46%~6.44%。提出提高农户水价承受能力的对策:农业用水户对水价的承受能力是很低的,虽现行水价水平仍可以承受,但提价空间已不大。因此,在推广节水措施的同时,深化水利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加快水价进入成本的速度,利用价格这一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促使农民进一步惜水、节水,逐步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水利管理单位尽快走上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旨在运用价格杠杆调节水资源需求,促进农业节水增效,保障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然而,农业属于弱质行业,农民属于弱势群体,农业水价改革必须考虑农户的承受能力。文章以江苏省苏北灌区为例,设计单边界两分式CVM问卷对水稻种植户进行调查,研究其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支持态度和支付意愿。研究发现,多数农户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持支持态度,而农户的市场经济意识、对政府的信任度以及灌溉供水稳定性能显著提升支持度;灌区农户对农业水价的支付意愿介于49.1~57.7元/亩之间,农户虽具有一定的支付意愿,但各灌区改革后的执行水价要明显高于农户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接近农户经济承受能力的上限。据此,政府应协同推进水价提高、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措施,避免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等同于提高水价。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黑龙江省兰西县长岗灌区的发展历程,对长岗灌区以往效益低下和灌区管理改革后取得效益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评价了长岗灌区经济绩效,提出了长岗灌区有待解决的问题。分析结果表明:在传统灌区管理体制下,由于水权模糊,水价偏低,灌区管理体制不能适应灌区发展的客观要求,导致长岗灌区经济绩效极其低下;实施新的灌区运转机制后,由于明确了水权,建立了灌区水权流转机制和一整套有利于灌区管理的责权利制度,灌区经济绩效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1.
针对皂河灌区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供水公司和用水者协会的任务和运行准则,分析了灌区的水价构成,明确水费的征收方式和使用范围。提出推进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加强政府的扶持、指导、监督作用,必须进一步开展灌区的综合经营。  相似文献   

12.
宋力  李家密  陈书华  周大炜 《水利经济》2011,29(4):61-62,66
针对当前农村灌区用水水费管理混乱的问题,以江苏省赣榆县灌区用水农民用水者协会管理模式实践为例,介绍当前灌区用水农民用水者协会管理模式现状及试行该模式后取得的主要成效,对水费收缴方式、水价改革、用水管理模式作了初步探索,分析制约协会管理模式发展的主要因素,对其可持续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3.
推进灌溉管理体制改革 促进农民增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有1.2亿hm2的耕地,其中可灌溉耕地面积为5600万hm2,可灌溉耕地生产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分别占全部总产量的75%和90%,农业灌溉的发展对于较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我国的灌溉用水管理体制存在着产权模糊,政府管理成本高,投资渠道单一,价格形成机制不顺,浪费严重等缺陷,针对于此,提出了加快灌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灌溉领域的公私合作,完善水价形成和水费征管机制,大力发展农民用水协会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对水资源"农转非"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我国的水资源"农转非"现象日益凸显并具有"多赢"的社会经济效应,既能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又能推动农业节水和工业发展。水资源"农转非"的潜在负效应是"如果转换失控,可能会损害农业和农民的用水权益"。为防止"转换失控",应认真地考虑对农业和农民的补偿及对水资源"农转非"现象的调控和管理。补偿的形式可以是价格补偿、节水投资补偿或新水源补偿;调控管理的重点应该是水资源转移的数量调控和程序调控等。  相似文献   

15.
分析我国大中型调水工程及其投融资体制的特点,探讨深化大中型调水工程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方向,指出以《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坚持鼓励社会投资、界定政府投资比例、加强项目管理、健全投资项目决策机制、引入市场机制等改革方向,不断完善我国大中型调水工程的投融资体制。  相似文献   

16.
冯治良 《水利经济》2005,23(2):24-26
针对甘肃省水价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农业水价、工业水价、城市生活水价和污水处理费征收情况等,提出加快水价管理法规体系建设;加强成本核算和控制,促进良性运行;加强水费计收和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保持农灌电价稳定;加大田间工程和计量设施的投入力度;提高城市生活水价、工业用水水价、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为水务管理良性运行奠定基础等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四川武引灌区为案例,实证检验农业水价现实运行情况与农业水价形成机制的契合程度,探讨优化农业水价形成机制的基本方向。[方法]文章从市场和政府两个维度分析农业水价影响因素,建构“成本导向、支付可行”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科学测定农业水价的弹性区间。[结果]市场作用下,供给维度要以供水工程成本为基准,需求维度在用水户承载力支付能力区间较为合理;由于农业用水具有正外部性以及农业供水的垄断性,政府应为农业用水构建合理的价格机制。农业水价构成应以平均运行可变成本为最低参考标准,也可实行全成本农业水价,以此符合“成本导向”。“支付可行”表现为实际支付能力和心理支付意愿,农业水价既要考虑农业生产中投入产出情况,判断用水户实际支付能力,又要研究其心理支付意愿,分析现实情况和心理参照点的差别情况。[结论]农业水价形成机制的学理建构与现实运行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优化农业水价形成机制重点包括两个方面,即优化“成本导向”形成机制,科学建立灌区成本核算体系,完善农业用水价格制定准则,确立农业用水计收方式。优化“支付可行”形成机制,积极促进用水户增收,提高水价实际支付能力,强化宣传提高用水户心里支付意愿及加...  相似文献   

18.
农业灌溉水费“暗补”改为“明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梳理国内外水价政策,得到以下启示:对农业灌溉水费实行单纯的"暗补"是低效的,与我国的水资源形势不相适应;对农业灌溉用水实行"明补"是改变农业用水低效的最有效方式,应改变我国农业灌溉不收水费的"暗补"方式,实施水费征收与补贴并举。分析了农业灌溉水费"暗补"改为"明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以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实施"提补水价"节水激励机制、节水效果明显为例,说明农民易于接受水费征收与补贴并举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