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从央行此次出台的几项政策来看,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及人民币与美元汇率兑换的弹性加大,对经济过热及两大资产价格泡沫的影响都不会太大.因为,2006年以来,央行曾经七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但是对于流动性十分充足的国有商业银行来说仍是杯水车薪,信贷增长过快、投资过热及资产价格快速上涨仍然如旧.  相似文献   

2.
一、1月份市场回顾2011年的年初行情是在管理层紧缩政策层层加码和投资者极度悲观的预期下展开的。在短短三个月内,央行连续四次调高准备金率并两次提高利率,由于流动性趋紧,上证指数盘整了两个月的支撑位2850点被击穿。央行在1月15日宣布提高准备金率50个基点,上证指数17日暴跌67点,空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央行频繁调整人民币存款利率,特别是2007年6次调高人民币存款利率,10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但是2008年下半年后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我国又把调整利率作为应对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的重要手段.作为宏观调控的基本货币政策工具,为调整经济走势而对利率进行随时调整将成为常态,不断变化的利率会不断造成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为其利率风险管理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所以,管理和防范利率风险必然成为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然而,我国商业银行无论在管理方法还是管理技术上都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如何结合我国的实际状况,加强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及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中央政府有效政策调节下,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平稳发展。但不容忽视的是在经济发展背后却是需求市场畸形增长,即投资和对外贸易增长过快,国内消费增长相对滞后。并且在政府多次调高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之后,整个畸形增长的需  相似文献   

5.
今年以来,央行先后提高银行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政府采取了加强土地调控,抑制房地产价格增长等宏观调控措施。国外权威人士认为.当前中国经济虽不会出现危机.但很可能会“硬着陆”。  相似文献   

6.
《浙江金融》2007,(9):1-1
为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9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已是央行自去年6月以来的第十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今年内的第七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在今年密集式采取了一系列紧缩式的宏观调控政策之后,调高存款准备金率依然在情理之中。2006年7月5日人民银行将存款准备金率由7.5%上调至8%,加上之后的9次上调,已经使目前存款准备金率升至12.5%.  相似文献   

7.
《上海金融》2004,(5):1-1
针对经济运行中所呈现出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贷款过快增长,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等突出问题,中央银行自去年9月份以来,连续三次动用存款准备金率这一货币政策工具加强调控,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5个百分点,使准备金率由6%调高到  相似文献   

8.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为抑制过热的经济增长,先后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央行票据操作力度,控制各商业银行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信贷过度投入等一系列措施。这些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表明了央行为经济降温的决心。“金融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在当前宏观调控的大背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发达国家的一个重要政策调整是提高官方利率,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美联储从2004年6月30日到2006年6月29日连续17次调高利率,将联邦基金率利率从1%调高至5.25%,欧洲中央银行也从2005年12月到2006年10月5次提高官方利率,将再融资利率从2%提高到3.25%,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也程度不等地提高官方利率。日本央行于2006年7月终于将其目标利率从维持5年之久的零水准调高0.25个百分点,同时在年内通过减少对银行系统注入流动性,开始了收紧货币政策的进程。在发达国家持续加息的带动下,新兴市场国家,如韩国、印度和南非等也纷纷步入加息的行列。2006年间,伴随着全球经济增长、能源价格和大宗商品价格的飞涨以及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各国中央银行普遍的紧缩货币政策已经带动全球进入新一轮加息周期,尽管美联储自2006年8月以来停止加息,但欧洲和其他主要国家的加息进程并没有减缓。国际资本市场深受主要国家的货币政策调整的影响,出现如下几个方面的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0.
10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再次调高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这是年内第八次调升准备金率,至此已达到13%的历史最高水平。加上资本市场火爆导致居民储蓄存款“搬家”,一些银行开始感到捉襟见肘,贷存比有的超过80%。与此同时,中国工商银行等大银行在宏观调控的环境中资金优势更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1.
《浙江金融》2007,(9):1
为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9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已是央行自去年6月以来的第十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今年内的第七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在今年密集式采取了一系列紧缩式的宏观调控政策之后,调高存款准备金率依然在情理之中。2006年7月5日  相似文献   

12.
1979年来,国家先后四次调高利率。前两次主要是解决低利政策下利率对投资的非弹性问题,后两次调高利率则在很大程度上是跟踪物价。这次利率下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利率搞活生产、启动市场,从宏观上说是必要的。但是,由于利率结构不合理,也  相似文献   

13.
大力发展金融市场是合理疏导流动性过剩压力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中国经济延续了高速增长的态势,在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速的同时,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不容忽视的外贸顺差过大、信贷投放过多、投资增长过快的“三过”问题,人民币流动性过剩的现象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为了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一年来,人民银行先后两次调高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四次向部分商业银行发行定向票据,同时还加大了公开市场操作和窗口指导的力度,使流动性收缩的效果短期内得以显现。但由于金融体系流动性过剩的矛盾尚未根本解决,货币市场资金面仍趋于宽松。因此,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是中国经济金融当前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加快发展金融市场,充分发挥其金融资源配置功能,将是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资讯     
宏观央行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中国人民银行从2006年11月1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样,今年以来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已累计上调1.5个百分点。此前的两次,分别在6月16日和7月21日。一年中“再三”调高存款准备金率,从中可见中国遏制  相似文献   

15.
自实施宏观调控以来,中央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收紧银根的措施,值得注意的是,在调控中,中央银行不惜数次动用存款准备金率这一严厉的货币政策工具,但迄今为止未调高利率。中央银行之所以在调整利率政策问题上十分谨慎,  相似文献   

16.
观点     
林毅夫:提高利率优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表示,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比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要好。从过去的经验来看,每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受到伤害的都是中小企业,但在就业增长和收入分配的作用方面,中小企业的发展比大企业的发展更重  相似文献   

17.
(一)考核办法中政策的激励作用并不明显,起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根据考核办法规定“达标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按低于同类金融机构正常标准1个百分点执行”、“迭标且财务健康的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可按其新增贷款的一定比例申请再贷款,并享受优惠利率”、“达标县城法人金融机构,监管部门优先批准其新设分支机构和开办新业务的申请”,这样的激励对于资金比较充裕、业务经营状况较好的县域法人金融机构来说.诱惑力并不大.政策效果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8.
<正> 今年以来,为促进我国宏观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支持各项改革任务的完成,中国人民银行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旨在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提高社会有效需求,遏制经济增速减缓势头,如先后取消了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限额控制,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较大幅度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两次调低存贷款利率,加大信贷投放力度,调高国有银行存贷比例和全年指导性贷款计划、调高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和加强窗口指导等等。半年来,央行所动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数量之多、力度之大和频率之快,实属  相似文献   

19.
近期出台的主要货币政策及其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明显加速,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部分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有所抬头,信贷投放快速增加,物价上升趋势明显,通货膨胀压力加大。针对这种情况,人民银行先后采取了加强房地产信贷管理、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建立再贷款浮息制度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加强对部分过度投资行业信贷管理、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等一系列货币政策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中国工会财会》2011,(6):46-47
2011年,总体物价还会上涨,通货膨胀还会加剧。按照目前专家的预测,今年物价上涨会在4%上下运行,这已经大大高于目前储蓄一年期利率水平。在高通胀下,虽然央行把调高存款准备金率作为主打牌,但调高利率的可能性仍然很大,不少专家预测在年内会调高2至3次。因此,2011年投资理财市场注定不会平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