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我国高新区"二次创业"的总体定位为基础,构建了一套基于"四位一体"的二次创业能力评价体系,并对上海各高新区进行了实证比较分析,提出了上海高新区"二次创业"的不同发展模式,并给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高新区"二次创业"发展战略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我国高新区“二次创业”发展战略进行分析,提出“政区合一”、区域创新与产业集聚等发展战略,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政策建议,为我国高新区“二次创业”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我国高新区发展进入"二次创业"阶段。从阶段发展规律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二次创业"的理论内涵,并根据温家宝总理提出的高新区"四位一体"定位,设计了衡量高新区"二次创业"能力的"四位一体"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4.
昆明高新区从“一次创业”求生存到“二次创业”谋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倡导勇于创新,敢为人先,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建立起鼓励人才竞争、冒险和允许失败的价值观”的园区文化,这种企业文化对昆明高新区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创新是昆明高新区“二次创新”的灵魂,对实现“二次创业”目标具有营造特殊文化环境、区域发展创新环境的战略意义。倡导“二次创业”期间”以创新为核心,鼓励冒险,容忍失败,敢于标新立异”的园区文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了高新区建设(H)、产业集群培育(C)、创新体系构建(N)"三位一体"(H-C-N)藕合互动与循环累积理论,并认为应当运用该理论指导我国高新区"二次创业"的实践,只要针对影响H-C-N藕合互动与循环累积的薄弱环节和缺失因素,采取更为有力的对策和措施,就能大大提高我国高新区"二次创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新区二次创业"四位一体"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新区发展进入“二次创业”阶段,为打破“一次创业”发展的路径依赖,政府的管理与导向作用非常重要。本文在对高新区阶段发展规律与我国发展现状全面理解与判断的基础上,根据高新区“四位一体”的定位,设计了衡量高新区“二次创业”能力的“四位一体”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7.
经过十多年发展,我国高新区积累了丰富的经济、科技、人才、信息资源,但是如何实现对这些资源的整合与协调,发挥区域内部资源的协同效应,最大限度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成为目前高新区“二次创业”发展的关键。但现有资源整合研究大多还局限于企业层面,对于高新区资源整合方面的研究还不多见。  相似文献   

8.
中国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的完成对中国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具有基础性和带头作用,中国政府利用财税政策推动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的成功实现责无旁代。目前国家对高新区"二次创业"的财税政策还存在政策优惠的环节和对象不到位、财政政策支持过于简单、对风险投资的支持少、重区域优惠而轻产业优惠等问题。为合理解决这些问题,应明确财政支持的重点;加大财政投资的规模;启动风险投资;建立国家采购制度。力争通过以上措施,全面推进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步伐。  相似文献   

9.
我国国家高新区历经多次转型发展,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成若干个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是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全面提升期的战略目标。为此,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引导、规范、调控转型发展的进程。从创新创业环境、创新要素集聚度、创新能力、产业能力、全球竞争力等5个维度建立了评价体系,设计了22个具体指标。对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三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进行了实证检验,提出了国家高新区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我国国家高新区历经多次转型发展,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成若干个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是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全面提升期的战略目标.为此,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引导、规范、调控转型发展的进程.从创新创业环境、创新要素集聚度、创新能力、产业能力、全球竞争力等5个维度建立了评价体系,设计了22个具体指标.对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三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进行了实证检验,提出了国家高新区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新区域主义"与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章总结了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新区域主义”的主要特点:①关注区域特性,研究方法注重系统分析与实地调研;②直面区域和城市发展中的各种社会问题;③综合平衡社会公平、环境保护、经济增长的发展目标;④重视物质规划以及不同层次物质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之间的密切配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新区域主义”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发展目标及区域规划方面的启示,并探讨了区域协调发展的组织实施。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与布局及其愿景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陈汉欣 《经济地理》2006,26(1):6-10
简要回顾了我国钢产量从新中国成立时居世界第26位、经过半个世纪的迅猛发展跃居世界第一位的历程。分析我国钢铁工业在新世纪取得的新进展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阐述钢铁工业的布局特点及调整思路,最后指出其愿景是按照《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的要求,实现由世界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基于发展观演变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及空间格局调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剑林 《经济地理》2007,27(6):896-899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平衡发展观→非均衡发展观→非均衡协调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演变,这些变化和调整,对不同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的中国区域经济空间布局、推进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尤其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有着深刻的逻辑规律,是我国宏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变的历史必然.文章提出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可称为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4.
孙峻岭  林炳耀 《经济地理》2011,31(11):1793-1797
分析了当前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发展四大新特点,即在国家对外开放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日趋重要、沿桥 经济区规划纷纷上升为国家战略、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区域合作明显加强等,指出其对徐州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挑战,提出徐州在区域竞争与协作中的三大应对措施,即建设具有强大辐射力的区域性特大中心城市、打造淮海城市群、争取淮海经济区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等,以促进陆桥经济带东部崛起.  相似文献   

15.
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与西部开发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本文在分析我国区域发展态势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今后10-15年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的基本和制定区域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提出我国区域发展的总方针应是:在加快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发展的同时,推进沿海地区和老工业基地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张佑林 《经济地理》2002,22(3):331-334
“发展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关键性的带动作用,本文以经济发展理论为指导,说明了将温州市发展为本区经济“发展极”的必要性和战略意义,指出以温州市为中心的闽浙赣广大地区目前是东南经济区为最薄弱的一环,而提升温州市的战略地位,则不仅将加快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而且对整个东南沿海经济区的全面实现现代化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本文还提出了将温州市建设成发展极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7.
伦敦都市区新城发展及其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城市规模巨大、城市问题突出,许多国家力图通过发展新城来缓解城市问题、塑造合理有序的区域土地利用格局。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完成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国家之一,田园城市和新城的概念都起源于该国,至今约有100多年的历史。英国城市发展理念先进,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积累了很多成熟的经验。在考察英国新城概念演变的基础上,分析了伦敦都市区8个新城的功能和特点、新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引起的争议。希望通过总结伦敦新城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我国大城市的新城发展和城市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知识经济背景下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玉芳  戴芸 《经济地理》2001,21(5):541-544,553
本文通过对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关系、知识经济对上海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影响以及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基础结构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分析,详细探讨了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知识经济背景下加快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具体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我国即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发展阶段,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财税改革经验,锚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研究了新发展阶段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要求,从深化预算体制改革、理顺央地财政关系、提升现代税收治理、健全债务管理制度、推进财税法治建设五个方面把握中国特色现代财税体制发展,持续为建立现代财税体制提供理论佐证。  相似文献   

20.
西方经济地理学区域研究的新视角--论"新区域主义"的兴起   总被引:43,自引:8,他引:43  
苗长虹  樊杰  张文忠 《经济地理》2002,22(6):644-650
20世纪80年代以业,区域经济研究在西方经济地理学界迅速复兴,产生了被称为“新区域主义”的一系列理论和政策导向。文章介绍了“新区域主义”出现的背景,论述其特点及理论渊源,分析了“新区域主义”的发展脉络与新动向和政策导向,最后评述了“新区域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讨论了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