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洪琳琳  黄良文 《商业研究》2011,(12):109-116
本文旨在分析不同途径下不同地区企业R&D投入和政府财税政策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从间接途径看,相邻地区的企业R&D活动对本地企业R&D投入有十分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从直接途径看,其他地区的政府直接资助和金融机构贷款对本地区企业R&D投入有激励作用,而其他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本地区企业R&D投入有挤出效应。不管哪种途径,一个地区的工业总产值对于本地区的企业R&D投入存在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企业的R&D投入与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相关。  相似文献   

2.
当前,黑龙江省R&D投入现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R&D投入强度依然偏低,投入结构不够合理,活动资金渠道较窄,企业创新意识活动不强等。黑龙江省应加强落实现有科技政策,引导企业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多方投入,形成多元化多层次支持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投入,提高原始创新能力。R&D投入直接影响着科技发展水平、创新能力、经济发展后劲和综合科技实力的提高,分析R&D投入特点及其现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R&D投入能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本文发现尽管珠三角地区企业R&D投入比较充分,但是从整个广东省来看,R&D投入依然不足,需要在今后工作中加强。  相似文献   

4.
《商》2015,(49)
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与科技创新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肩负着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职责。但是由于创新成果存在公共性与风险性导致企业往往存在创新动力不足的情况。因此,政府有责任要采取相关措施对企业科技创新进行激励。文章现主要针对政府R&D投入对企业R&D投入影响的区域差异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我国工业R&D投入的决定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计量分析了我国工业R&D投入的决定因素.通过比较整个工业、内资工业和国有工业及其高科技和一般工业分组的回归结果,我们发现:在整个工业,盈利能力、要素禀赋、技术机会和市场竞争对R&D投入增加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外资活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从行业分组来看,外资活动抑制作用集中在一般工业部门,在高科技部门则有促进作用;内资高科技工业R&D投入增加的决定因素是技术机会和盈利能力,但不包括要素禀赋.内资一般工业的决定因素是技术机会和要素禀赋;政府资金带动我国工业R&D投入增长的效果不明显;外资活动对内资工业自主R&D投入增加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R&D投入持续增加,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迅速.本文主要对中国R&D投入与高技术产品进行协整分析,得出两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并且进行了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R&D投入的变化是引起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变化的原因.本文最后针对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影响R&D投入-专利产出体系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构建了一个影响R&D投入-专利产出体系的因素模型,并对国内31个省区的实证分析表明:工业化进程和市场需求程度是影响R&D投入水平的重要因素,而FDI有利于企业的R&D支出;企业R&D产出以模仿专利为主,研究机构和高校以发明专利为主。最后针对这些实证结果,进行了探讨并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中国上市公司为对象,研究经理自主权和政治成本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研究发现,经理自主权总体上对企业R&D投入强度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其中,以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兼任为特征的职位权和以营运资金或自由现金流为特征的运作权均与R&D投入强度显著正相关,但以高管薪酬差异为特征的薪酬权与R&D投入之间的关系不明显。政治成本对R&D投入的影响复杂,其中,公司性质和行业垄断性的影响明显,第一大股东为国有股或国有法人股的企业的R&D投入强度明显更高,垄断行业的R&D投入强度却显著更低;企业规模与R&D强度之间总体上呈显著的U型关系,但这一关系明显受到企业性质的影响,在第一大股东为国有股或国有法人股的企业里这种U型关系首先削弱,随着企业规模的变化,R&D强度的变动幅度相对较小。另外,R&D强度还与总经理持股比例、资产负债率以及是否为高科技行业等因素显著正相关,而与股权集中度、经理变更、资产收益率、年份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商》2014,(26)
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企业的创新,拥有一门新技术,掌握着企业的核心命脉,尤其对于知识、技术及资金密集型的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而言,R&D投入对其经营业绩的价值贡献作用越来越明显。虽然近年来,有关R&D投入的实证研究逐步展开,但R&D投入对其业绩的影响还缺乏科学和一致的实证研究结论支持,因此,实证研究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的的R&D投入与其经营业绩之间的相关性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我国1990~2005年R&D投入与经济增长的有关数据变量进行协整分析,建立了二者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揭示了我国R&D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均衡关系。在注重R&D投入技术进步效应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有效促进R&D投入的长期经济增长效应,实施适应新形势的R&D政策。政府还要加大对企业科研开发的后置式支持。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2010年-2014年披露的R&D投入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的样本,分析研究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资金占用情况与R&D投入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资金占用情况与研发密度呈显著的倒U型关系。一定范围内的资金占用,会迫使大股东以个人利益为目的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R&D投入加强;而当大股东的资金占用超过一定值,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现金流,使得R&D投入减少。  相似文献   

12.
市场化改革进程日渐加深,中国企业陆续迈入活跃期,加速创新发展。文章从省际角度出发,基于2013—2017年山东省企业创新投入及绩效的数据情况,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实证研究R&D投入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综合而言R&D投入各方面均对山东企业创新能力具有较强影响,且R&D投入强度与之关联性极强。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企业R&D投入现状的观察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R&D在企业总支出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已成为企业持久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本文从近几年来我国企业R&D投入的现状着手,结合相关会计与税法的规定,提出了几点对企业R&D投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浙江省高技术产业R&D投入的绩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浙江省高技术产业R&D投入的相对效率不高,并非所有的年份都是DEA有效,而在高技术产业的内部,各行业R&D投入的绩效存在着差异,部分行业R&D投入的绩效增长主要来自于技术效率的提高,而不是技术自身的进步。  相似文献   

15.
以2007-2016年中国中小型工业企业为样本,基于面板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小企业R&D投入是否具有价值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影响R&D投入的两个因子是新产品因子和技术进步因子,两个因子拟合成的R&D投入值与中小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成明显的正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政府对R&D活动的投资将产生双重效应:杠杆效应和挤出效应。现阶段,浙江财政R&D投入对民间R&D投入的激励效应如何?政府资助率为多高时杠杆效应最佳?本文运用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3年行业截面数据和2006-2008年行业面板数据,通过计量分析方法和模型,就政府R&D资助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样本期内政府科技投入对企业R&D支出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轻工业企业的政府最佳资助率要高于重工业企业,对轻工业的R&D资助产生的杠杆效应大于重工业企业。  相似文献   

17.
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创新是目前并且是以后一贯的主题。因此,创新型企业作为主力军应当承担起推动我国经济转型的重任。本文归纳总结了创新型企业的特征,突出了R&D投入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R&D投入的影响因素,最后就增加创新型企业的R&D投入提出几点激励措施。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企业规模、市场及竞争环境因素、企业财务资源、企业产权制度、行业特征等方面对企业R&D投入进行理论分析,采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提供的制造业60万个观测样本数据,利用Heckman两阶段分析法,对企业R&D投入行为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企业规模、企业财务资源实力、企业集聚度和产业市场集中度等因素与R&D投入选择和R&D投入程度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企业杠杆与R&D投入选择和R&D投入程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主要分析了EVA考核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R&D投入行为影响的原理,并对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R&D投入行为的特征进行了描述,选取了2007-2013年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EVA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R&D投入绝对额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目前财税激励政策对企业R&D投入及对R&D投入绩效的影响,并指出完善促进R&D活动的财税激励政策的建议。实证结果表明,在高新技术企业中,政府资助强度、所得税税负的减轻和金融机构贷款的支持对企业R&D投入绩效的提高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