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7 毫秒
1.
"三农问题"是我国比较严重的问题,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就是大量减少农民数量,农村城镇化能够有效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本文主要探讨了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城镇化过程中搬迁农民就业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航空高职学院毕业生就业见习实习基地"旨在解决航空职院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增加毕业生就业见习实习实践的机会,有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相似文献   

3.
任芳莹 《价值工程》2014,(3):245-246
"准就业"阶段是学生在"学校待业"与正式"上岗就业"之间的过渡阶段,是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而提出的,这种模式不仅是促进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而且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与择业矛盾的良方,是在对原有教育体制中实习制度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在当前我国经济形势下实行这种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就业见习基地建设是解决农科大学生就业创业要求与缺乏工作经验矛盾的一种有效途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大学生的参与热情与认知度不高。就业见习基地建设应依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积极借鉴扩充基地的外延与内涵,以"三大平台"加强各级组织的有效联动,实现全程覆盖,为农科领域培养更多更好的大学毕业卓越人才。  相似文献   

5.
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当前比较现实有效的途径是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逐步解决农村就业问题,努力提高农民收入。山东省委、省政府在统筹城乡就业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力地推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向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创业促就业"既是我国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和战略措施,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追求。在促进就业的诸多方式中,鼓励创业,尤其是针对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鼓励大学毕业生创业,不仅可以解决大学毕业生自身的就业问题,还可以创造出新的岗位,带动其他人就业。进入21世纪,我国亟需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人口问题。过分庞大的人口规模,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目前,虽然我国人口规模的增速和总量都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就业人口和每年新增就业人口依旧数量庞大。2013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数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大学生失业率为9.1%,2010年为12%,2011年为17.5%。劳动力供求失衡导致学历与薪资水平"倒挂",技能型工人、甚至普通工人的劳动报酬高于同行业高校毕业生,高学历者高知低就,引发"才贱伤教"。由于人力资源供给结构与就业需求不匹配,造成大学生"就业难"和农民工"用工难"就业结构性矛盾,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7月5日,中国就业促进会在京召开"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与增强就业稳定性课题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基本特征、就业结构性矛盾带来的巨大挑战,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与增强就业稳定性的重要意义、国内外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措施、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总体思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与增强就业稳定性的对策建议等四个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探讨,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这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为就业深化改革确定的总目标任务。那么,这个体制机制应该怎么健全呢?笔者认为,必须紧紧围绕发挥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这个核心,以解决就业创业中的现实问题为导向,全面有效推进人力资源市场的完善和发展。尊重市场主体权益要尊重和维护劳动者个人自主就业,特别是质  相似文献   

9.
随着高校扩招的大力推行及全国经济发展的放缓,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本文以社会支持的视角,从主观支持、客观支持以及对支持的利用程度三个维度出发,提出有效应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的策略,为有效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解决就业难题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0.
就业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就业岗位供不应求将是一个长期历史现象。解决好中国的就业问题,需要有一整套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衔接的政策措施,特别需要从总体上把握好就业与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的关系,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大力促进就业岗位的增加。"十五"计划纲要提出:"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采取非全日制就业、季节性就业等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提倡自主就业。""十五"计划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把就业工作的地位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们认为,大力发展非正规就业,可以有效增加就业岗位,充分  相似文献   

11.
《中国就业》2011,(7):59
6月,伴随着"毕业季"的来临,部分高校为求漂亮的"就业成绩单",不惜在就业率中"注水"。大学毕业生"被就业"问题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现象。如何解决大学生"被就业"顽疾?如何看待大学生"被就业"现象?"被就业"带来哪些影响?这一系列相关问题是人们不得不关注和思考的……  相似文献   

12.
声音     
《中国就业》2013,(9):19-19
关键词:青年群体就业从长远看,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群体的就业是就业关键所在,未来青年群体的就业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和困难。就业最终还是要靠市场机制去解决,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的方针,即政府更多的应该是引导,承担的是帮扶、扶持的角色,这不  相似文献   

13.
小志 《中国就业》2014,(1):19-19
正积极有效应对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在继续扩大就业的同时提高就业质量。主要体现在:有利于就业结构更加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开拓就业空间,扩大就业容量;有利于中国服务业的发展。二是有利于在保证就业稳定的同时保证社会稳定。主要体现在:能够有效化解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的负面影响,在结构调整中发挥"稳定器"的作用;能够防止"空心化"带来的冲击;能够通过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提高就业的稳定性和  相似文献   

14.
贾康 《英才》2013,(2):26-26
需要寻找一些大型银行金融机构以外的、更为多样化的、可以有效进行金融供给和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现在人们所讨论的"小额信贷",也被称为微型金融。它面对的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低端人群,着重解决所谓"草根生存"、"草根就业"、"草根创业"层面的融资支持问题。以此为导向,  相似文献   

15.
我省是我国人口和劳动力较多的省份之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也是全省就业工作取得快速发展和显著成效的时期。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这三十年中,全省就业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劳动者的就业观念和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作为人口大省,我省解决人民"乐业"问题依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妇女就业情况总体保持良好状态,但就业市场上的性别鸿沟不容忽视,尤其是招聘中女性隐性就业歧视现象屡禁不止,给妇女就业带来恶性影响。妇女就业权益焦虑的现状似乎并未得到有效缓解,究其原因,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许多对于女性的就业保障只是停留在原则性的表面,背后的症结与困境并未得到真正解决,需要通过优化法律制度、设立相应机构、丰富具体措施、将政策落到实处等共同作用来进一步改善,既需要考虑政策制定对相关利益有更多的平衡,也应在执行落实上更接地气,瞄准"痛点"对症下药,真正实现和保护妇女的平等就业权益。  相似文献   

17.
策划人语这是一组沉重的数字。600万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360万人员因国企实施政策性破产需要安置,1.5亿农民工面临转移就业,2006年大学毕业生达413万,比上一年增加22%……中国的就业之路走得异常艰难。除了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之间数量上的天然矛盾之外,还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在就业市场上表现为一种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是用人单位苦苦找不到合适的人员上岗,一方面是大量求职者徘徊在就业大门之外。毫无疑问,培训,尤其是职业培训,不仅可以在就业过程中增强个体的竞争力,也可以有效冲破就业市场上的"两难"格局,最终,它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李剑心 《价值工程》2011,30(27):233-234
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化"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战略转变,随着"大众化"教育时代的来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了21世纪学生及家长乃至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其中高职学生就业状况尤其令人堪忧。高职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高职学生就业状况直接决定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保证高职教育健康、有序、快速地发展,解决以就业为中心的高职院校的发展问题,就成为了我们每一个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蔡海燕 《价值工程》2011,30(3):236-237
服务外包的出现与发展,能够有效缓解社会就业压力、能够大力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尤其是在有效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上,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和现实意义。如何让外包企业吸纳更多的优秀高校毕业生,是值得研究和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在大学生就业主体性作用缺失现实存在的环境下,大学生"就业社团"可以发挥内因(大学生)的主导作用,帮助大学生从低年级开始自觉、主动、积极地关注就业,发挥内因(大学生)的主导作用.这也是适应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发展的要求,是实行大学生就业指导全员化的要求,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要求,是解决大学生"有业不就"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