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广东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扩大就业的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然而在实现这一转变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许多摩擦、起伏和痛苦。这些困难不仅根源于经济体制,并且根源于我国独特的人口经济国情。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扩大就业之间的协调,不但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难点,也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所在。 一、广东人口与就业状况 劳动力供给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人口增长型供给,即劳动力的自然供给;二是发展型派生供给,即一部分已经就业的劳动力由于体制改革或经济结构调整等原因和发展性原因转为需要新的就业岗位的供给。广东…  相似文献   

2.
扩大就业是各级政府的主要目标任务,而建立投资带动就业是一种既能带动经济发展又能促进就业增长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3.
《中国就业》2013,(9):7-9
导语:"十二五"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尤为突出。促进大学生就业,不仅要靠政策扶持和服务帮助,使他们在现有产业和职业岗位中自主就业和创业,同时更要大力发展适合其就业的新产业并开发相应岗位。这不仅关系当前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领域,更关系未来逐步提高中国就业的整体质量。基于此,中国就业促进会受人社部就业  相似文献   

4.
《中国就业》2010,(2):48-48
要从战略上研究扩大就业的问题。经济增长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但经济增长能否拉动就业的同步扩大.还与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经济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等紧密相关。在正确分析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将建立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机制纳入积极就业政策的重要内涵,提出了明确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  相似文献   

5.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的核心问题。本文从阐述高校毕业生就业对接企业的现状出发,剖析了劳动力市场需求矛盾的根源,分析了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对接企业的因素,指出应正视高校与企业联合办学中的弊端所在,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与企业人才需求对接机制,以促进社会需求和就业良性互动,提升人才素质,形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和企业人才需求良好对接。  相似文献   

6.
一、强化援企稳岗促就业政策,助力稳就业保就业各地全面落实"六稳""六保"要求,进一步强化稳就业政策力度。黑龙江省以"百大项目"建设为抓手持续扩大有效投资,聚焦"十四五"规划、"六个强省"、东北振兴等领域,创造挖潜就业岗位。江苏省以"高质量就业"为目标出台地区"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突出"五位一体"内容和"六个更加"举措,注重政府引领、政策协调、美好期待、服务体验、民生兜底。山东省出台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做好稳就业保就业10条政策.  相似文献   

7.
落实好就业优先战略需要妥善处理好几个重要关系:一是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的关系。发展经济是促进就业的根本途径和必要条件,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是发展经济的重要目标。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促进就业的关系。经济增长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带来充分就业,而必须实施有利于就业的发展战略,应通过制订和实施有效的政策,实现“就业型增长“。三是扩大就业与提高工资的关系。就业是分配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就业就不会有分配:反之,公正合理的工资分配能够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进而有效地扩大消费、  相似文献   

8.
丛军 《中国就业》2009,(10):20-21
近年来,临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大力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全市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绩,连年保持了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特别是去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市经济和就业影响日益加深的新形势,全市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把稳定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再就业作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事关全局、稳定人心的重大问题来抓,认真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  相似文献   

9.
金丰华 《中国就业》2014,(11):50-51
正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说法由来已久,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鼓励创业"四位一体就业方针,再次强调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这个过程当中,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主要是通过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和供需对接平台来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有序流动。从根本上讲,我们更多的是提供一种服务。那么如何让我们的服务做到质量更优、效率更高、效果更好、服务对象更满意?笔者总结自己多年从事就业工积累的数点经验如下,与读者共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就业》2010,(6):60-60
今年以来,鸟海市鸟达区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创新工作机制,将服务的重心下移到基层,全面推进就业工作的开展。一是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密切联系各类用人单位,广泛收集空岗信息,加强岗位与失业人员的对接。二是大力开展就业援助。对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对“零就业家庭”定期开展摸底调查,进行实时动态管理,落实专人定期走访就业困难人员家庭,免费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培训。  相似文献   

11.
闫冬 《活力》2010,(10):41-41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冲击及政府的就业政策(一)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冲击国际金融危机从三个渠道影响我国就业:一是国外需求下降,出口订单减少,导致大量企业破产或裁员。二是金融危机影响投资信心.导致就业岗位增长减缓。一些企业投资信心下降,本打算扩大投资,增加用工,此时却选择了观望。三是影响消费信心,进而影响就业。  相似文献   

12.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新时期建设的主要任务,而城市就业,则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十一五"期间,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因此,我们在保持较高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应该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教育结构、就业服务体系、就业形式等各方面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多渠道、多方式地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就业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3.
马宁  林雪 《中国就业》2010,(8):61-61
2010年以来,霸州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不断强化措施,切实抓好就业再就业工作。 加大输出力度扩大就业。围绕“2010春风行动”,以市人力资源市场和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为平台,采取专场招聘、集市设点招聘、与兄弟县市联合举办招聘会等形式,提供就业岗位8000多个;主动与企业搞好对接,加大“订单式”、“定向性”劳务输出,与京津地区的联想集团、海尔集团等多家大中型企业签订就业岗位2000余个。  相似文献   

14.
扩大就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大课题。促进就业和适度控制失业率是各国政府财政政策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从结构性就业的角度分析,目前我国就业状况表现为:一是企业结构性就业有较大调整;二是产业结构性就业比重变化明显;三是城镇失业人数在不断增长和失业率趋于上升。由于全球性金融危机,使经济增长和失业压力面临更大困难。扩大就业的财政货币政策选择为: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完善就业补助金制度;加大财政政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扶持;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加强对就业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财务管理和监督。  相似文献   

15.
正大力推行"四个一批"促进就业模式。依托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进行实名登记、电话回访4200余人,全面掌握毕业生就业状态及就业需求。大力推行机关事业单位招考一批、专场招聘推荐一批、创业引领扶持一批、公益岗位保障一批的"四个一批"促进就业模式。2013年以来,通过"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等专项就业服务活动,帮助3000多名大学生实现了稳定就业。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就业》2011,(12):1-1
鼓励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对扩大就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在我国,扩大就业有四条主要渠道:一是单位就业特别是企业吸纳,这在就业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其受投资与市场影响较大。二是政府开发公益岗位,这是解决困难群体就业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李欣 《中国就业》2009,(9):60-61
“大力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北京市宣武区广内街道以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推动创业作为解决当前就业问题、建立促进再就业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8.
李亚 《中国就业》2011,(7):62-62
石嘴山市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十二项就业与创业重点工作目标任务,采取措施,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全面落实更加积极的创业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努力买现就业规模扩大,就业结构优化,全市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都均衡得到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19.
近期,河北省宁晋县成功举办09年大型人力资源招聘洽谈会。160余家用人单位进场招聘,提供就业岗位5876个,现场达成就业意向4015人。为确保本次招聘会成果,招聘会后该县劳动保障部门制订了“三个对接”工作方案巩固招聘会成果。一是行政对接。实现招聘信息与省、市人力资源库联网,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乡镇劳动保障平台,及时将信息层层灌输到乡镇、村。二是校企对接。把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信息提供给县内职业技能学校,按照企业用人需求,  相似文献   

20.
人口因素与体制性因素造成了辽宁省巨大的就业压力。缓解辽宁省的就业压力对于辽宁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辽宁省就业压力产生的原因基础上,提出在促进经济增长,提升就业空间,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就业容量,发展教育培训,提高就业率,推广非正规就业,拓宽就业渠道,完善就业促进机制,扩大就业范围等方面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