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农民工的消费行为是伴随农民工群体在城市的出现而产生的,其消费行为受到农村传统消费观念和城市居民消费观念的双重影响。本文通过农民工的消费行为,运用社会学视角,从农民工消费的社会参与、社会地位以及农民工消费的利他主义行为方面进行分析,探索农民工的消费动因及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立足消费社会学研究视角,利用对顺德农民工春节返乡期间消费状况的问誊调查资料,实证性地分析了当前顺德杞民工春节返乡期间的消费现状、特点,并简要分析了影响农民工春节返乡期间消费行为的主要社会性因素,以期对了解农民工消费结构、社会交往等进行考察,为改善城市农民工消费现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心态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农民工社会心态和谐状况关系到我国城市化进程,以及城市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通过对Z市农民工的调查问卷有限分析,本文认为,当前城市农民工心态呈良性总体和谐、不平衡性和差异性等基本特征,农民工的社会排斥感依然很强、社会安全感很低、阶层矛盾依然突出等矛盾,因此,应该进一步落实农民工权益保护政策,消除政治性歧视和社会排斥,加大与农民工有关的城市社会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安全与保障体系,加大农民工的教育和宣传,唤醒城市居民对农民的感恩意识,帮助农民工树立城市主人观念,使他们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北京市农民工实地调查的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整合型"和"跨越型"社会资本角度,分析了社会资本对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整合型"和"跨越型"社会资本都对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具有显著影响,且这种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整合型"社会资本对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具有反向阻碍作用,"跨越型"社会资本对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此外,年龄、受教育水平、收入和在京务工年限等对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也具有显著影响。构建和谐的企业员工关系和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有利于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从信任视角出发,探讨进城农民工熟人社会网络延续的内在机制.进城农民工熟人社会网络的延续主要源于来自农民工群体内的拉力和城市社会的推力.农民工群体内的拉力包括:迟早要回到一种重复性博弈的农村生活状态、初级群体的社会相似性和对成员声誉的了解、弱势群体地位的影响.城市社会外群体的推力主要指:农民工的社会污名化、农民工对城市社会风险的自觉规避、信任机制的缺失.  相似文献   

6.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伴随着这一进程,越来越多农民工从农村涌向城市,目前有2亿多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就业,他们在对城市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面临着融入城市、完成市民化的问题。农民工是城市化进程中一个新的庞大的阶层,农民工进城不但为自己增加了收入,更为城市市民提供了舒适、方便的生活条件,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但是,农民工能否真正融入城市,取决于城市的包容性,这是现代城市的价值理念,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继续向前推进时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社会融入的视角,根据对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来了解当前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现实生活状况,并探索农民工平稳融入社会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曹莉 《品牌》2014,(12)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在经济、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社会。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路径在于政府通过制度完善破除阻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桎浩;加强农民工自身素质建设,提升其城市融入的能力和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多功能、开放性的城市社区服务,为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提供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8.
李静 《商》2013,(12):205-205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我国城市化进程在逐步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在背井离乡,服务于城市建设。但是,农民工在城市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适应问题,难以融入城市。针对这种问题,就需要加大力度,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让农民工快速的融入城市。本文简要介绍了农民工在城市中的适应问题,然后重点探讨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社会支持途径,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9.
李琴  罗小芳 《商》2013,(18):229-229
农民工是城市社会的弱势群体,由于自身原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他们的权益往往得不到保障。通过对目前状况的分析,描述了当前成都市农民工的生活工作状况,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杜宇婵 《商》2014,(24):60-60
新生代农民工作是城市建设中的生力军,他们在为中国的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却一直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无法真正的融入城市生活。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我国城市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困难原因,从微观社会工作角度提出初步的解决方法,探索出一条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商》2015,(49)
现阶段,中国中老年农民工的数量近1.2亿人,这些高龄农民工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中国奇迹的诞生,但他们绝大多数现仍游走于城乡之间与城际之间,更容易遭遇到如失业、疾病、居无住所等社会风险。但就我国目前经济水平,政府组织实施针对城市高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只能坚持"保基本"的方针。本文认为,我国应先针对城市高龄农民工建立农民工社会救助的专项救助制度,设立专门社会救助基金,重视机构管控同时加大社会救助政策的宣传力度,同时也使农民工对城市社会救助认知提高。后再适时将其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建立全国性的高龄农民工社会救助信息平台。  相似文献   

12.
关于第二代农民工的社会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戚浩 《中国市场》2011,(31):153-154
现在社会主流观点认为,第二代农民工比第一代农民工更具有竞争力。无论是受教育状况,还是对城市生活的了解程度,他们远远胜过他们的父辈。但是,尽管第二代农民工在经济层面很快融入城市生活,但是由于制度的缺失,他们在精神层面上还未能完全融入城市生活。城市居民也远远未能从各个方面真正接受这些外来者,第二代农民工在一定程度上依旧被排斥在城市生活之外。  相似文献   

13.
城市农民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规模巨大的社会群体,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又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关系到农民工切身利益的住房问题,已成为稳定农民工队伍的关键问题。政府应针对农民工住房的现实状况,制定相应政策,改善进城务工农民的生活和居住环境。应扩大城市民工的房源,增加农民工收入,增强农民工的城市住房消费能力。  相似文献   

14.
以亲缘、地缘等为纽带的社会网络是农民工进行工作搜寻和实现就业的重要渠道。在劳动力市场相对完善的大城市中,农民工是否会减少对社会网络的依赖呢?本文以社会互动模型为基础,构建两区域劳动力市场均衡模型,在理论层面探讨了城市规模影响农民工借助社会网络渠道进行工作搜寻的机理。在理论模型基础上,本文将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城市数据相匹配进行实证检验,识别城市规模对农民工社会网络搜寻渠道的影响。鉴于常规模型的估计结果会因选择效应而存在偏误,本文运用含城市固定效应的两步法模型进行估计。研究发现,城市规模的扩大会显著提升农民工对社会网络搜寻渠道的依赖。进一步研究表明,大城市中的农民工依赖社会网络渠道搜寻,是对大城市公共就业服务不足的补充机制。  相似文献   

15.
城市农民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规模巨大的社会群体,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又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关系到农民工切身利益的住房问题,已成为稳定农民工队伍的关键问题。政府应针对农民工住房的现实状况。制定相应政裳,改善进城务工农民的生活和居住环境。应扩大城市民工的房源,增加农民工收入。增强农民工的城市住房消费能力。  相似文献   

16.
徐璐 《中国市场》2013,(36):80-82
农民工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对其社会关系网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民工进城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地重新构建新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网的过程。对于一个刚步入城市的农民工,他的对外沟通主要是通过以地缘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初级关系网络来实现的,而这种"关系网络"又贯穿于农民工的再流动、生活和交往的整个过程。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络仅仅维持在传统的社会支持这一层面,而现代性的社会支持严重缺乏,制度性支持网络的失衡现象以及目前传统性社会支持网络的局限性都为农民工今后的城市生活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行为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出生在农村80后、90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群体.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变化,新生代农民工数量不断增加,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部分.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消费行为具有个人消费支出快速增加,不同于父辈的衣、食、住、行、休闲娱乐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我国城市里的农民工遭受着各种社会排斥.本文主要采取个案研究的方法,以北京市8名农民工作为研究对象,从内部理解的角度分析农民工对社会排斥的认知和解释逻辑.  相似文献   

19.
朱锡君 《商》2012,(9):214-214
在我国,农民工社会资本存量不容乐观。这不仅影响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生存和生活,还将影响着他们的社会适应性,乃至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农民工社会资本的重构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通过对江西省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消费结构,以及影响江西省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的分析,总结出江西肖大学生体育消费行勾特征,探索符合江西省大学生休闲体育发展的对策,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