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启动“退耕还林”政策以来,极大地推进了山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进程。为确保国家投入的工程建设资金不被挤占、挪用,有效合理地使用林业重点建设资金,根据国家制定的有关退耕还林政策,结合依兰县近两年在退耕还林工程资金管理上的经验,就退耕还林工程会计核算,提出如下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
国家从2008年开始,对退耕还林地区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目”,旨在使退耕还林户“退得下、能致富、不反弹”,更好地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统筹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为了掌握了解项目区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目”的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后继产业发展、农民创业就业技能培训、补植补造等6个方面建设情况,  相似文献   

3.
加快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切入点。西部地区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水土流失,环境恶化,而水土流失的最主要原因是毁林开荒,陡坡种粮。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这是加强西部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大举措。退耕还林还草采取“以粮代赈”,对退耕还林还草的农户,国家按一定标准无偿提供粮食,实行以粮食换林草、换生态,保证农民退耕之后吃饭有保障,收入不减少,以调动农民还林还草的积极性。广西河池地区,山地多,退耕还林任务重,粮食供应数量多,供…  相似文献   

4.
国家启动"退耕还林"政策以来,极大地推进了山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进程,为山区扶贫工作开创了新的局面,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更新升级.农民兴业脱贫大有希望,出现了"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的新气象.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可忽视的问题,影响到退耕还林成果巩固与发展的大局.  相似文献   

5.
我县自2002年启动退耕还林工程,几年来已完成工程任务8.7万亩。其中,坡耕地还林4.5万亩。项目的实施,对改善本县生态环境,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和扩大农村劳务输出起到了积极作用。实践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实施退耕还林的决策是非常正确的,是被广大农民群众赞誉为“德政”和“民心”工程。  相似文献   

6.
退耕还林还草、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改变西部地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耕作方式、减少水土流失、改善人民生活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举措。建立粮食供应保障体系,做好补助粮供应工作,确保西部退耕地区农民口粮需要,有利于调动农民退耕还林的积极性和维护西部退耕地区社会的稳定,是退耕还林地区“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的可靠保证,也是确定退耕还林工程乃至整个西部大开发战略顺利实施的关键。西部退耕地区粮食供应保障方面存在的缺陷退耕还林补助粮的供应,既是粮食流通中的重要一环,又是…  相似文献   

7.
退耕还林(草)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复杂系统工程,也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内容。要真正做到“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关键还是在“能致富”。所以,发展退耕区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退耕还林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障。但是退耕还林(草)中,农民又遇到一些新的影响增收的问题。而落实退耕还林(草)补偿政策只能维持农产原有生活水平,如何保证退耕还林(草)工程中农民增收致富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退耕还林是我国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程,具有现实和历史意义。我区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现阶段必须进一步针对新的问题与情况,落实并完善退耕还林方面的法律法规与法律机制,依法推进退耕还林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退耕还林还草对农民收入及农村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为改善西部地区恶化的生态环境而采取的一项重大的生态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对农民生活、农村社会经济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根据宁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的一些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更快实现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经济学基础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提出生态经济系统演变3阶段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近期“以粮代赈”、远期建设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弹性资源”和林草产业来解决农民的经济需求:其次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与生态经济资源配置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建立在“因地制宜”基础上,且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分析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的“个体承包”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资源合理配置中对农业经营形式的需要。因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适时适地,满足黄土丘陵区生态经济系统演变第Ⅱ阶段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山区退耕还林的调控对策分析--以临沂市沂蒙山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是改善山区生态环境,促进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尤其在沂蒙山区,多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制约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所以退耕还林工作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在论述临沂沂蒙山区退耕还林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有利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退耕还林的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12.
实施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的重大决策。开化作为钱塘江源头县,在“国家要绿,农民要利;国家要生态,农民要效益”的矛盾关系中统筹谋划,积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其中马金镇高岭村科技示范园创造了源头退耕生态治理新模式。“高岭经验”创出了一条营建经济型生态公益林,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包申苗 《浙江林业》2006,(11):13-13
武义县林业局抓住山区村民搬迁下山脱贫致富的有利时机,大力开展退耕还林,重点发展经济林种,使从前山区的“黄色硬伤”,变成了如今的“绿色银行”。  相似文献   

14.
有效实施退耕还林(草)试点工程的若干政策建议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退耕还林(草)[以下简称退耕还林]工程与天然林保护工程一道构成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切入点。对西部地区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四川属于全国首批退耕还林试点省市,1999—2000年率先启动退耕还林面积达到300万亩,分布在120个县区市,涉及农户123万。在四川省政府的领导下,经过退耕还林试点工程相关机构的努力,基本完成了全省试点实施任务,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退耕还林农户和社区的欢迎和拥护。但是,该工程涉及面比较广,准备不太充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  相似文献   

15.
《云南农村经济》2002,(2):86-86,89
我省两年的退耕还林试点工作已经结束,今年退耕还林工程已在全省全面推开。两年来的试点,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退耕农户实实在在得到了实惠,生态环境得到了治理和改善,同时,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为全省退耕还林工作的全面启动摸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6.
退耕还林是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国家于2000年启动我省退耕还林试点工作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安排部署,加强领导。强化宣传,建立健全各项管理机构,结合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目标,创造性地开展退耕还林工作。  相似文献   

17.
在江泽民同志发出“再造秀美山川”伟大号召的鼓舞下,按照国务院“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1999年,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率先开展了退耕还林试点,2000年、2001年试点范围逐步扩大,2002年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启动,范围涉及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从1999年到2002年底,全国共完成退耕还林面积5582万亩。退耕还林工作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效,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退耕还林区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8.
退耕还林工程是全国六大重点林业工程之一,直接涉及到生存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态系列工程,也是深受农民群众真心实意拥护的民心工程。辽宁省风沙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对于改善地区生态环境,为中部城市群建造绿色屏障,保障国土安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全省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会泽县地处乌蒙山区,全县5854平方公里,95.7%是山区,有宜林荒地31万多公顷。当地立体气候明显,水土流失严重。“十五”以来,会泽县不断加大财政投入,积极引导山区农民逐步将昔日开垦出来的山岭簿地进行退耕还林还果,培植后备农村财源。至去年底,全县退耕还林面积已达30多万亩,其中40%以上已发展成了各类名优果品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20.
《粮食问题研究》2002,(5):31-32
山市沙湾区确立了“一退五还”、建设“生态优区”的奋斗目标,即在境内大渡河两岸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竹、还桑、还药、还草工程,彻底治理水土流失。乐山市沙湾区粮食局充分认识到,退耕还林补助粮供应是确保党和国家退耕还林大政方针顺利实施的关键环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现实、最实在的体现。为了抓好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他们克服重重困难,认真贯彻执行退耕还林粮食供应政策,按时将粮食供应到户,激发了退耕户还林还草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开展,使昔日光秃贫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