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浙江为实证,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了县域经济差异及其空间格局演化,得出以下结论:2001—2011年,浙江省县域经济差异虽有波动,但整体趋于平稳;浙东北各县域经济差异变化幅度较小,浙西南各县域经济差异逐年减小,而这两个区域间的经济差异逐年增大;浙江省县域经济水平呈现空间集聚态势,"杭—绍—甬"城市带已成为浙江经济的核心发展区域;浙江省县域经济增长空间格局也呈现集聚态势,浙东北地区,尤其是杭州市辖区与绍兴县,始终是浙江省县域经济增长的热点区域,而浙西南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相对较低。研究还从经济发展基础、区位、政策和空间邻近效应这四个方面探讨了浙江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的动因及其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省际边缘县域经济差异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探索性空间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以及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两个指标,基于中国835个省际边缘县域1992—2012年多年份人均GDP数据,从全国、地带和省区三个尺度探讨了中国省际边缘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全国尺度上,省际边缘县域经济水平在1992、2002和2012年3个时间节点上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且有所增强,空间关联类型总体格局稳定,集聚特征明显,空间自关联类型的格局演变反映了中国经济扩散与经济梯度的空间转移;东、中、西三大地带尺度方面,地带内部省际边缘县域的差异大于省区间的差异且发展趋势一致,地带间的省际边缘县域经济差异和演化趋势具有显著的梯度性,地带间省际边缘县域的经济差异大于省区间的差异,三大地带省际边缘县域经济绝对差异逐渐扩大,相对差异中、西部地带有扩大趋势;省区尺度上,省际边缘县域与省区经济发展平均水平的差异显著增大,绝对差异的增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根据经济差异的发展趋势可分为四种类型。在经济差异的形成机理方面,影响因素可以分为资源环境、历史基础、人文要素、区域政策等一般因子和空间近邻效应、省际边缘区位等特殊因子。  相似文献   

3.
河西地区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不均衡,为探讨其经济差异问题,以县域为研究单位,运用泰尔指数和主成分—聚类分析法,分析了河西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轨迹和县域经济综合差异。结果表明:1998~2013年河西地区县域经济总差异、区间差异与区内差异都呈现出倒"U"型演变特征,区域间差异是县域经济总差异的主要贡献力量;20个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差异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实力、动力和活力三方面,且具有西部高于东部、工矿区和牧区高于农区的区域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4.
中国县域经济空间差异成因与均衡发展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方镇 《生产力研究》2007,(10):78-79,132
我国县域经济在基本竞争力、经济结构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空间差异,这种差异因区位因素而引发、国家政策倾斜而极化、市场经济发展而加强、地方政府竞争而加剧。县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既要借助于国家区域发展的宏观决策,又要充分利用区域内部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内源性经济、民营经济,工业强县与城镇化相结合,培育县域经济增长极。  相似文献   

5.
县域经济发展应科学定位、分类指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的区域经济单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直接载体,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所在。我国地域辽阔,东、中、西部乃至同一大区的不同县域,在区位、资源禀赋、经济基础等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上存在重大差异,决定着不同县域在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实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和差距。县域差距的存在是一种客观必然,缩小差距非短期可蹴。县域经济发展应遵循科学定位、分类指导的原则,不同县域应根据自身条件科学定位职能,选准正确的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一、我国县域经济的类别划分及其意义根据我国县域…  相似文献   

6.
县域经济逐渐成为党和国家经济战略的重点,并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详细综述和分析了国内专家学者对建国以来县域经济的研究,认为目前我国对县域经济的研究越来越丰富,在历史分析、区域差异研究、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探讨不断深入.但是在制度变迁背景下的系统性、全面性研究还比较匮乏,很多研究将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割裂开来,过于夸大县域经济对区域经济差异作用的现象也值得我们注意.笔者建议未来我国的区域经济政策框架必须在以县作为基本空间单元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基于市和县客观经济联系和经济贡献进行区域差异的空间分类分析和相应的分类改革研究.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的县域经济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支撑,因此,从县域经济的界定、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沿革和探索河南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以保定市各县域2000—2014年的GDP和人口数量作为基本测算数据,运用标准差、泰尔指数等方法分析保定市县域经济时序差异的特征;选取代表县域经济发展的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使用量图分析法分析保定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的特征;从保定市县域经济时空差异的影响因素视角,提出促进保定市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1989—2010年新疆经济发展差异的区域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在综合考虑各县域人均GDP和GDP总量变化的基础上,运用象限图法和泰尔指数法,分析了新疆不同县域经济发展类型和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新疆县域经济呈现不同的增长类型,且在东疆、南疆、北疆之间及区内各县市之间呈现分异性。区域经济滞后型的县域明显多于经济活跃型的县域,经济活跃型的县域集中分布于天山北坡、铁路、公路主干线上,经济滞后型县域集中分布于南疆以及北疆、东疆的边远地区。泰尔指数分析结果表明,在区域总体差异扩大的同时,东疆、南疆、北疆三大区域之间的差异和区内各县域之间的差异都在逐步扩大,并且区内差异是区域总体差异的主要贡献者。  相似文献   

10.
李红  丁嵩  刘光柱 《经济地理》2012,32(7):30-36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人均GDP为测度指标,运用ESDA-GIS方法对1997—2010年处于全国经济边缘的广西区内空间差异格局进行分析,发现其县域经济已初现较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发展差异呈现出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但总体空间集聚水平仍较低。在局部差异方面,高—高类型区集中在桂南县域及柳州、桂林中心城区,低—低类型区集中在桂西及桂中县域。受空间相互作用影响,边缘省区内核心—外围结构显著。经济热点区在保持总体格局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有进一步向桂南沿海的北部湾经济区集聚的趋势。经济增长也具有较强空间关联特征,热点区和冷点区快速跃迁,增长的空间差异缓慢缩小。进而,从历史发展基础、地理区位、开放开发政策和空间邻近效应等方面讨论了边缘省区经济空间差异的动因与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1.
采用传统统计分析方法和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选取2000—2012年数据,从时空视角对辽宁省县域经济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序列来看,辽宁省县域经济的绝对差异逐年扩大,相对差异逐年收敛;从空间序列来看,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自相关性,县域经济差异总体呈逐年缩小的趋势,在整体格局上表现出一定的集聚态势。在局部差异方面,高度集聚区域和集聚核心区几乎集中分布于辽宁省中部、西部、南部地区,具有更高显著性水平的则是辽宁省的南部地区,大部分辽东及辽中地区表现为中度集聚区和低度集聚区。辽宁省县域经济增长空间格局演化规律不显著,随机性、跳跃性成为其经济增长变化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
基于基尼系数的河南县域经济差异产业分解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孟德友  陆玉麒 《经济地理》2011,31(5):799-804
采用基尼系数及其分产业部门分解的方法,依据河南省2000—2009年各县域单元的人均GDP数据,对河南省县域经济单元的区域差异程度、动态变化的产业结构效应和集中效应进行深入探讨。研究表明:第二产业区域差异是构成河南县域经济总体差距的决定因素;县域经济差异波动增大,产业结构效应是推动县域经济差异拉大的主要原因,而集中效应对县域经济差距有缓解作用,集中效应的不断下降超过了结构效应的增加对区域差异扩大的贡献,进而不断的缓解县域经济差距。因此,推动非农产业在各县域单元间均衡发展是缓解河南县域经济差异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加快推进农区县域的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进程是实现河南省县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县域经济和县城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界定,从县域经济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结构调整、科教兴县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几个方面,对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主要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刍议产业关联视角下的县域经济产业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建立县域经济的产业关联理论研究框架,从产业关联来探究县域经济的发展动力,从主导产业的关联带动效应、产业关联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产业关联的纽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从产业关联角度提出县域经济的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纽带等方面的产业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中小企业在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是一支的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它在繁荣市场、解决就业、提高居民收入、稳定社会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其在战略意识、技术、人才、营销能力以及融资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其可持续发展.本文阐述了县域经济的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县域经济的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6.
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作为中国县域经济首条全城穿越的地铁线路,在线路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探索实践,不仅为昆山县域经济发展打开了新局面,也成为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创新举措。县域轨道交通的建设能够带动以人力资源为主的资源要素优化聚集,增强县域与周边城市的发展互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未来,县域轨道交通将进一步发挥在区域一体化发展、产业链布局、城市更新建设等方面的促进作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相似文献   

17.
实现县域经济与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建淼 《经济师》2009,(6):24-25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最基本的单元和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因素,县域经济增长不能脱离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统筹,城乡统筹必将会为县域经济的增长创造条件。目前农村和城市在收入分配、就业、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二元经济结构分割现象,严重阻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推进城乡统筹制度改革,是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文章根据对河北省各县域统筹发展指标的监测情况的调查论证,提出了在推进城乡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统筹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县域经济有效增长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以皖江城市带为例,从规模、质量、潜力3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度2000~2012年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发展综合值;并通过ESDA模型揭示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发展时空差异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2年县域经济发展综合值增幅达到32.29%,变异系数CV上升说明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日趋显著;县域经济全局上呈现出空间自相关性,表现出集聚型发展模式;局部上热点区主要分布在芜湖、合肥的县(市),而冷点区主要分布在池州、安庆的县(市),且分异格局相对稳定。并从重组城镇空间结构、调整城市产业格局、完善区域基础设施3个方面提出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整合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静  曾超 《生产力研究》2006,(12):130-131
县域经济增长要素须通过产业结构才能实现增值功效,只有合理高效的县域产业结构,才能为县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提供持久的强大动力。文章通过对我国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中现存问题的分析,从特色产业培育、突出农业产业化等方面提出了我国县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人才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更加凸显。介绍淮安县域经济在人才工作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在此基础上,从人才总量、人才结构、人才资金投入、人才载体建设等方面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从引才、留才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以实现淮安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对其他县域经济的人才支撑体系的构建提供有益的参考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