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1998年以来,外商投资企业以外资银行出具的备用信用证件担保,向中资外汇指定银行申请人民币贷款已经成为为越来越普遍的经济现象。由于目前人民币贷款利率相对于国际市场美元贷款利率大大低,加上国际社会对人民币贬值的普遍预期,外商投资企业对人民币贷款的偏好日趋增加,普遍的做法是逐步收缩以往在外资银行的外汇贷款,转而增加在中资外汇指定银行的人民币贷款额度。由于外商投资企业大都采取租赁厂房生产的方式,难以提供足额的抵押,同时寻找合适的担保人有困难。在这种情况之下,备用信用证担保方式应运而生,并且很快受到外商投资企业、中资外汇指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共同青睐。据统计,某国有商业银行2000年1-10月份累计发放以备用信用证为担保的人民币贷款108亿元左右。正是因为目前备用信用证在金融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认为,分析备用信用证的法律特征,研究备用信用证适用的国际惯例,具有十分紧迫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一些跨国公司或三资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时提出以某外资银行的备用信用证作为贷款的担保,出现了以备用信用证借款担保的问题。对照我国1995年10月1日施行的《担保法》及我国相关法律,并未涉及备用信用证能否作为贷款担保、属于何种方式担保、如何担保等问...  相似文献   

3.
论信用证的特殊担保形式:开证保证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伟  王涛 《上海金融》2003,(2):49-51
商业信用证的实质是以银行信用取代商业信用,信用证责任是第一性的,信用证不仅仅涉及开证行(或被指定银行)与受益人的关系等,在特殊情况下,信用证本身就是担保的一种表现形式(如备用信用证)。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开证保证金这一特殊的信用证担保形式的法律性质、责权、属性、实现条件、实现方式、利息的归属。  相似文献   

4.
为了准确把握信用证保兑的法律意义,可以通过比较其与保证,独立担保、备用信用证之间的关系来理解保兑的法律特质。  相似文献   

5.
备用信用证从其起源,到其发展,都与独立担保制度以及信用证制度紧密联系.可以说,备用信用证是以信用证的形式发挥着独立担保的功能.因此,在制定备用信用证的法律规范时,可以借鉴独立担保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反应出的问题,可以参考信用证制度的基本原则和特殊诉讼程序.  相似文献   

6.
备用信用证是应支付人的要求,由开证行开始受益人的证书,保证在开证申请人未能履行付款义务时,受益人只要按信用证规定向开证行开具汇标,并随附开证申请人未履行义务的声明或证明件,即可得到开证行的偿付,由于备用信用证操作简单,只要受益人严格按照信用证惯例操作,在特定期限内,以开证银行的信用担保并承担特定金额的支付责任,因而在世界各地受到广泛欢迎。  相似文献   

7.
杨慧琴 《新金融》1999,(5):26-26
备用信用证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信用证,是开证行对受益人承担一项义务的凭证。在备用信用证中,开证行保证在未能履行其应履行的义务时,受益人只要根据备用信用证的规定向开证行开具汇票,并随附开证申请人未履行义务的声明或声明文件即可得到开证行的偿付。 近年来一些国内银行大量接受外资银行开立的备用信用证作为融资担保,向外商投资企业发放人民币贷款,担保金额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8.
所谓信用证进口押汇是指信用证项下单据到期并经审核无误后,开证申请人因资金周转关系无法对外付救赎单,以该信用证项下代表货权的单据作为质押,并同时提供必耍的其他担保,由银行先行代为付救,待开证人资金回笼后再行偿还。从本质上讲,押汇是一种以运输中的货物为抵押,要求银行提供在途资金融通的票据贴现。其安全程度对银行而言耍较一般贷款和贴现为高。但是由于法学理论界和银行界对进口押汇的看法相当混乱,使银行感到进口押汇业务中的法律风险巨大,导致了银行在实务操作上踌躇不前。本文拟对进口押汇风险点及其防范做简要分析。[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备用信用证贷款是由开证行承担独立、第一性付款责任的外汇、信用保证贷款,其担保的有效性决定了融资业务的低风险特征。认识备用证及其担保作用,明确业务性质,是确立信贷条件和有效控制风险的必要前提,也是规范业务发展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0.
打包贷款(Packing/PackageLoan/credit)是指银行根据借款人(出口商)的申请,凭境外银行开立的以借款人为受益人的不可撤消的正本信用证向该出口商发放的用于生产、采购该信用证项下出口货物及装船有关费用的贷款。打包贷款是我行提供的信用证结算方式下主要贸易融资方式之一。为规范这一业务,早在2000年,总行《中国农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信贷管理暂行办法》就对打包贷款的定义、操作做了相关的要求。今年1月,总行印发了《中国农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信贷管理办法》和《中国农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操作规程》(农银发【2004】7号),对打包贷款的信贷操作作  相似文献   

11.
中国信用证欺诈例外的法律适用问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伟  台冰 《上海金融》2005,(10):51-52
我国法院大量运用信用证止付裁定,要求银行拒付信用证下的款项,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国际商业信誉和银行信用.导致很多国外卖方不接受中国的银行开立的信用证。因此,诸多国内外的学者和实务界人士都批评中国法院滥用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盲目甚至滥发止付令。本文试图对该问题从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适用的法律渊源角度进行分析.找出法律症结及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2.
臧运清 《济南金融》2001,(12):56-56
信用证业务作为一种重要的国际结算手段在我国发展迅速,但有关立法较为滞后。近年来,各国有商业银行与国内客户之间因信用证垫款或押汇纠纷不断出现,而法院的认定与银行实务存在矛盾。我国加入WTO后,进出口贸易必然要进一步发展,信用证结算业务必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相关纠纷也会越来越多。笔结合具体案例,对信用证下提单所有权的法律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担保贷款是银行规避信贷风险的有效手段。但在实际检查工作中,我们发现一些银行、信用社疏于完善贷款担保的法律手续,忽视了对担保贷款的法律风险防范,影响了担保的效力和资产的保全。我们认为,担保贷款发放过程中应注意处理好以下法律关系:  相似文献   

14.
由于备付信用证质押贷款业务是以国外银行见索即付的备付信用证作为担保,一旦发生借款人违约,借款银行可以立及口向开证行无条件索偿,因此该业务在很多银行被归类为低风险业务。但如果对政策理解不正确,在进行这项业务时将会面临政策风险。  相似文献   

15.
1998年4月6日国际商会以590号出版物的形式公布了《国际备用信用证惯例》(International Standby Practice,以下简称ISP98),并于1999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ISP98主要适用于担保类型的备用信用证和保函或其他类似的担保文件,在进出口贸易、国际工程承包等领域,备用信用证是为买卖双方所普遍接受和认可的信用担保形式。在“交易单据化”的今天,备用信用证下受益人与担保人的权利和义务最终都要通过各种“单据”来实现。本文试图通过对ISP98的解读,分析其对单据审核的一些规定。  相似文献   

16.
信用证项下押汇是商业银行最常见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它在给银行带来较高收益的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经营风险。本文拟从信用证各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入手,探讨商业银行如何运用国际和国内法律法规来保障自身的权益,降低押汇业务经营风险。  相似文献   

17.
备用信用证与银行保函作为国际经济交往中常用的担保方式,在促进国际经济交往、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两者既有相同之处,又有着明显的区别,准确把握两者的异同,掌握各自的特点及适用规则,有利于使用者在国际经济交往实践中正确运用。  相似文献   

18.
杨明 《南方金融》2001,(2):45-46
信用证是国际结算中以银行信用为担保的,有条件的银行支付承诺,被方法运用于有形贸易与无形贸易各个领域中,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作为重要支付手段的信用证,特别是远期信用证的使用在国内日益增加,但是由于一些银行内部管理和监督不到位,加上有些企业的诚信问题,因而造成远期信用证项下的外围风险不断损失,本文所术的外围风险是指正常业务操作范围(如信用证的条款风险,期限风险,单证风险,支付风险等)之外的风险,我们所要探讨是作为进口商的国内企业有可能践踏实作用原则,利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完善性,法规法制某些环节的空白与缺陷,不甚明确的产权关系和商业 银行内部管理的不到位以及相互间的激烈竞争等的现实情况,因本身不具备来支付能力的情况下,以各种办法诱使银行为期开远期信用证并由此而产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郝世淑 《中国外资》2013,(18):223-224
国际货物贸易买卖双方约定信用证结算,除支付功能外,还有银行信用担保和贸易融资作用。但信用证独立原则下,如果卖方提示的单据包含银行合法拒付的不符点,会影响买方履行付款义务和信用担保功能、融资功能的实现。买卖合同是否可以独立于信用证?多大程度上独立于信用证?如果银行合法拒付,双方应该如何解决付款问题?本文将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0.
银行授信,是银行向法人或自然人提供贷款、担保、押汇、开立信用证或办理贴现的行为。在授信过程中,银行是自担风险的中间人,它把社会上的各种闲散资金集中起来后,通过授信投放到各行业、企业和个人,到期收回本金和利息。初看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