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最蓝的眼睛》是描写在白人强势文化冲击下的黑人自我否定。以白人文化和生活方式作为价值取向,会给黑人带来思想上的困惑和错乱。黑人在白人文化霸权的侵蚀下,否定其自身审美价值、文化价值,最终会迷失自我、否定自我。如果放弃黑人文化,迷失在白人文化中,只能造成人生的悲剧。  相似文献   

2.
托尼·莫里森小说《最蓝的眼睛》中,母亲波莉深受种族主义霸权文化影响,被美国主流价值观和白人文化彻底内在化,迷失了心灵和身份。女儿佩科拉自小受到社会的歧视和母亲的厌恶,一直幻想有双蓝色的眼睛,渴望母爱。在社会和家庭的双重抛弃下,最后变得疯癫。失落和扭曲的母爱无法使孩子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通过一个黑人小女孩的视角,展示了麻痹的家庭和社区对个体悲剧命运的影响。本文就小说人物的古希腊式悲剧命运进行解析,展现出人物悲剧命运发生的要素、情境和走向,以及造成这种悲剧命运的可能缘由,从而唤起读者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5.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长篇小说《无形人》讲述一个无名无姓的黑人青年在美国社会求学求生的艰难历程。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从文化霸权和意识形态控制等方面分析主人公"无形人"追寻自我和文化身份认同这一主题,探究美国黑人"无形"的成因以及摆脱"无形"状态,找回自我并认同黑人文化身份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6.
《最蓝的眼睛》是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本文分析了主人公佩科拉悲剧的原因,包括家庭原因、社区其他人对她的歧视以及白人的文化霸权,最后指出佩科拉患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这是病态社会的一种病态心理。  相似文献   

7.
《白鲸》被认为是麦尔维尔的一部史诗般巨著,对《白鲸》的评价历来大体上将其置于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考察视野。但后殖民语境为我们解读《白鲸》提供了新的维度。在笔者看来,《白鲸》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创作倾向,作者的创作策略与主流意识形态存在一种共谋关系,它或多或少地参与建构了殖民话语,有意或者无意地参与了美国的殖民扩张。  相似文献   

8.
华裔作家任璧莲1991年发表其处女作《典型的美国佬》,该书以新颖的视角和手法讲述了20世纪中叶新一代华裔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故事。小说就两个主要人物拉尔夫和海伦文化价值观的逐渐转变,论证了新一代华裔融入关国主流社会的过程和华裔文化身份的流变。  相似文献   

9.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爵士时代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之一。许多文章都从美国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本文将聚焦在"咆哮的二十年代"消费主义下的身份认同,对书中主要人物自我身份的设定进行分析。正是因为他们在消费主义的趋势下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引发了这一悲剧。  相似文献   

10.
《看不见的人》中的主人公构建个人身份经历了扭曲的自我身份、自我身份的转变、找到自我身份的过程。在明白自己的身份后,主人公下定决心要做真正的自己。  相似文献   

11.
乔伊斯认为《两骑士》是《都柏林人》中最好的故事之一,它揭露了爱尔兰社会的堕落。但该小说还未被充分认识。运用葛兰西霸权理论和法农及斯皮瓦克的后殖民理论剖析该小说,从政治社会、市民社会、属下阶层三个层面,可以揭示英国殖民者是如何通过"政治高压"和"主动赞同"来维护权力统治的。研究表明,殖民者的价值观变成全民共识,这种文化诱使被统治的爱尔兰人认同殖民者,有助于维护殖民统治地位而不是反抗压迫。  相似文献   

12.
《中国青年报》的孝文化报道可有效反映我国孝文化传承的现状以及发展的潜力。通过对《中国青年报))(2006年7月至2012年6月)这6年的152篇孝文化报道的实证研究,可以看出《中国青年报》的孝文化报道具有以青年群体为本位、报道形式多样、教育倾向性强、政治印记鲜明等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3.
《儒林外史》是一部专写儒林生活的古典小说,但它既是中国社会封建晚期文人士子的百象图,又是中国十八世纪前后江南士绅生活的风俗画卷。小说描写的对象是知识分子,但其中都有着丰富的商业文化内容,究其原因,一则商品经济是人们日常生活之必需,次则到了清代,“君子不言利”的古训早已是荡然无存,知识分子纷纷投入商业活动,以之牟取巨利。透过商业文化的视角,探究《儒林外史》所反映的封建社会晚清的士子的精神世界和社会风貌,足以见到“那早已消逝的十八世纪的中国社会风俗。”  相似文献   

14.
J.M.库切的《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讲述了一个小人物在冲突、战争和种族隔离的南非所遭遇的抗争和掌控的故事.逃避和抗争的意义在于唤醒人性的自由追求,寄托使命于人类本有的发源地——自然.  相似文献   

15.
谭恩美是美国华裔作家的代表人物,《接骨师之女》是其第四部力作.该小说讲述了一个家庭三代女性截然不同的故事和命运.本文试图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角度来解读《接骨师之女》中四名女性不同的婚姻观,挖掘其深层原因,即华裔女性所承受的父权社会及美国白人社会的双重压迫.  相似文献   

16.
在短篇小说《与一具木乃伊的谈话》中,美国经典作家埃德加·爱伦·坡讲述了一个千年木乃伊复活并与现代美国人对话的故事。电击实验之前,木乃伊是沉默的被凝视物;复活之后,木乃伊成了平等对话的参与者。通过安排这样一场对话,坡不仅颠覆了东方主义学者眼中的东西方不同形象,而且借木乃伊之口打击了现代美国人在文化、政治、科学和种族方面的优越感,对西方的文化霸权进行了绝妙的讽刺。  相似文献   

17.
第87届奥斯卡获奖作品《鸟人》由墨西哥杰出导演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执导拍摄。影片主要讲述里根为了构建自己真正艺术家的身份,所做的一切努力和经历的重重困难。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他者和自我对里根构建其真正艺术家身份时所产生的影响,探索了这部影片的哲学意义。不论这个社会上的大众审美变得多么庸俗而低微,都需要那些拥有严肃而崇高的艺术理念的人来坚持和传承真正的艺术。  相似文献   

18.
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深陷守护儿童纯真、事物永恒和世界纯洁的虚妄之梦中,幻想自己是麦田里的守望者,试图阻止儿童坠入成人世界,忽视了儿童的成长是不可逆转的自然趋势。在荒诞扭曲的外部环境、逆来顺受的性格缺陷、虚无模糊的抗争目标以及挥之不去的死亡情结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霍尔顿逐步从反叛走向覆灭。  相似文献   

19.
《露辛达·布雷福特》是著名的澳大利亚作家马丁·博伊德的代表作。小说的女主人公露辛达的一生颇具悲剧色彩,文章从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话语交融的角度探讨露辛达的悲剧成因,解析备受文化身份和性别身份煎熬的露辛达的生存尴尬。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