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作为中国社会转型期农村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的新课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大多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河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各项工作仍处于摸索时期。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必须要认真审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可行的发展路径,以促进河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整体进程。  相似文献   

2.
黄闯 《地方财政研究》2013,(8):28-32,38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和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对于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实现三化协调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不过当前新型农村社区发展实践中存在着社区居民主体性弱化、产业空心化、社区功能模糊化、社区组织培育边缘化等问题,影响了新型农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新型农村社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新型农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3.
新型农村社区是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新背景下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是农村发展的新方向和新思路,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尚处于一个探索、实验的阶段,人们对其认识尚不统一。因此,我们应在科学界定新型农村社区涵义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其促进农村发展、改善农村服务、增进农民利益、整合土地资源的功能定位,并通过科学规划建设方案、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加强政策宣传和制度创新等路径,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河南省新密市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切入点,强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走出了一条城乡环境与民生改善紧密结合,经济转型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互促共进的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密市通过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健康发展的做法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乃至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但是,毕竟各地条件差异巨大,不可能一刀切,也不能急于求成。相关部门应从五个方面着手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一是正确定位,抓住要害,二是科学分类,区别对待;三是以人为本,倾听民意;四是资源整合,联帮包建;五是服务跟进,引领带动。  相似文献   

6.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河南省在推动城镇化、统筹城乡一体化以及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和关键点,河南省在推行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中已取得显著成效。文章从政府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介入出发,通过阐述政府职能,及政府在推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的政府行为,展现在政府的推动下取得的成效。最后提出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政府应在制度设计、平台建设、监督服务等方面加强管理,以更好地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7.
消除城乡二元格局,实现城乡一体化是目前我国社会亟待解决而又颇为棘手的重大课题。宁波市鄞州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坚持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城乡联动、软硬配套的村庄整治建设,新农村建设走在了全省甚至全国的前列,但也面临一些如新社区基层组织不健全、农民身份转变困难、管理模式选择等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采取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改革、完善基层组织建设等措施。  相似文献   

8.
促进城乡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战略任务。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现代物流应当而且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文章对解决当前我国农业物流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精神的指引下,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正在很多地方如火如荼地展开。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聚,形成了一大批农民集中居住的"混合型社区"。混合型社区是新兴城市和一些县级城市社区的特有模式,是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个过渡形式。探索"混合型社区"管理模式,确保城乡一体化顺利推进,既是城市化发展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也是确保农村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结构形态发生了历史性变迁,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不断受到冲击,探索新型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机制,对统筹城乡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农村社区管理体制逐步完善,管理思路日渐清晰,社区建设成就显著,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应从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两方面入手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建设的重要平台,是一场关于农村基层社会及其管理体制的重建和变革,其成效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当下要建设的农村社区不是以传统自然村落为基础的文化单元,而是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需要、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现代社会生活共同体。在实际操作中,要改变延续千年的传统农村组织结构,在其基础上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必然会面临诸多困难。其中,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决定新型农村社区成功建设与顺利运行的一个关节点。论文在对新型农村社区的类型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探讨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重要性和具体的实施办法。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党中央不断加强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力度,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阜新在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小有成效,农村社会事业得到明显改善。但由于欠账过多、基础薄弱,阜新城乡发展依然不协调。为此,需要进一步分析城乡一体化建设中面临的瓶颈、存在的差距,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十三五"时期推进阜新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乡一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过程。在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推进的宏观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局限于乡村的自我完善,而是应当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趋势,探索一种适合乡村建设与农村城市化有效契合的农村新社区模式。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农村新社区成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4.
摘要:分析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所需资金的供求状况及特点,并对建设资金的数量进行测算,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认为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瓶颈问题的解决路径是:合理而不过度利用财政资金,充分利用农村闲置资金,创新利用保险资金,充分利用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资金,引导非正规金融为其提供合法融资服务。  相似文献   

15.
当涂县城乡一体化建设要解决经济发展、政策兼顾、文化教育统筹、城乡布局、区域差距等问题。当涂县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主要任务是加快推进省级中心村建设,加速"两线四区"规划建设和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主要路径有:健全体制机制,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畅通人才引进通道,加大多方投入;扩大农民话语权,实现城乡居民待遇逐步趋同;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绿化建设等。  相似文献   

16.
建立健全一个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提高当地城乡一体化水平、推动当地经济整体发展的关键 当前,辽宁省社会保障体系呈现出的问题是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不均衡、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远远滞后于城市.原因主要在于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社会保障资金缺乏,以及城乡之间存在着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差异,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不完备.要解决社会保障体系出现的问题,辽宁省不仅要推进城乡社会保障法制化建设,加强政府的监管职能,还要加强对城乡社会保障的财力支持,完善多渠道投资运营机制,推进解决各类人员的参保问题,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从而做好统筹辽宁省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衔接工作,使辽宁省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需求.  相似文献   

17.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老课题,更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在全国各地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实践中都不同程度地遭遇了资金与土地、观念与意识、规划与管理、分工与协作等突出问题,以及产业一体化发展、市场体制一体化建设、乡村建设等重点问题。这些问题俨然已成为各地区城乡一体化推进中的瓶颈。以安徽省铜陵市为调研背景,分析问题并探讨其解决方案,能为全国各地区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丛瑞雪 《全国商情》2010,(15):10-12
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丰富城乡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也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迫切解决的民生问题。本文结合德州实际,从德州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的现实基础、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的有效途径等方面阐述自己的管见,来共同推进德州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城乡一体新社区是统筹城乡改革发展中,政府为促进农村社区更好更快地转型而进行的一种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的自觉行动和制度创新。作为一种介于传统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之间的一种新型社区形态,因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而面临着诸多问题。嘉善县桃源新邨社区作为目前嘉兴市规划建设最大的城乡一体新社区,其多维融合的治理模式,为其它地区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20.
城乡一体化和网络化城市建设,是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的统一体。两者关系处理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三农”问题的解决和网络化城市建设的成败。该文以嘉兴市为例,阐释了城乡一体化和网络化城市建设的内涵,论述了城乡一体化对网络化城市建设的支撑关系,并分析了两者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