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实验经济学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60年代的“对效用函数的实验研究、博弈论和竞争性均衡实验”这三股思潮,她以实验的研究方法对主流经济学进行了拓展和修正,抛开传统的经济人行为假设,代之以实证命题,遵从科学研究的实证主义传统。另外,实验经济学在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应用最为广泛,尤其在拍卖实验和博弈实验中,实验经济学得出了与传统经济学不同的新观点。实验经济学也存在着局限性。因为实验不可能完全模拟现实生活,同时由于实验参与的原因,实验也不具备内部有效性。但是,实验经济学是研究人类行为的经济学,是对经济学研究方式的革新,她的发展仍为经济学指出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2.
试论经济学研究中数学方法的运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数学方法的运用是现代经济学的主要特征之一,经济学术界甚至出现了这样一种倾向:以数学方法的运用程度作为经济学研究水平的评判标准。该文认为,数学方法在众多的经济学研究方法中占据主要地位,数学使经济学走向成熟和科学。然而,并非所有的经济问题都能用数学方法可解释和解决,数学方法更不是经济研究的装饰品。“滥用数学”与“排斥数学”都是一种极端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实验方法进入经济学研究视野的同时,也为经济学教学的革新提供了有价值的尝试。实验研究方式的实质就是开展一种互动练习,将学生卷入所讲授的经济问题中去,这种实验教学手段的价值越来越受到教育领域的重视。通过手工模式、计算机模式、因特网模式以及受众反应系统等各种实验模式的运用,经济学理论得以被简便的实践还原,使学生以置身经济事件的直观体验来理解经济理论,让经济学的学习更富参与度和趣味性,从而能够达成经济学教学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4.
经济学理性假设的现实基础 --一种实验主义的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学理性假设”以及由该假设所演绎推理出来的理性选择理论,始终是当代主流经济学的核心。但是,人们对“理性假设”的现实性却一直持怀疑和批评的态度。近年来,以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为代表的一些新兴经济学科,从实证和科学实验的角度,对行为人自身特性的假设、决策环境的假设、行为的追求目标,甚至理性假设的个人主义方法论基础等,都提出了具有颠覆性意义的挑战,其中的一些研究结论对目前主流经济学的许多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法律经济学以经济人和完全理性假设为基础,以追求效率最大化为目的,以预期效用理论为分析工具。但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表明,经济活动中的个人遵循的是“有限理性”和“有限自利”,他们的行为符合前景理论而不是预期效用理论。因此,应该在行为经济学的基础上对法律经济学进行拓展。  相似文献   

6.
经济学究竟是实证的还是规范的一直是经济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相应的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则是经济研究中经常出现的两种研究方法;经验研究和理论研究是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另一种分类;而实验研究则是近几十年来经济学界新出现的研究方法。几个极易混淆的名词,却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发展历史,体现了经济学研究方法“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法律经济学继承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和完全理性假设,使其具备了主流经济学的一般性和易处理性的特点,但由于法律经济学缺乏对经济个体行为的分析,从而导致法律经济学无法实现与现实的一致性。法律经济学应该借助于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赋予经济个体以有限自利和有限理性假设,借助前景理论,为法律经济学的拓展提供现实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和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凯恩斯革命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宏观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批判了传统经济理论中的“萨伊定律”,在三大心理规律的基础上发展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并提出了政府干预的政策主张。在凯恩斯以后,以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为代表的“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主张将凯恩斯经济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学综合起来,在政策上大力推行需求管理。以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为代表的“后凯恩斯经济学”坚决反对这一做法,在理论上主张将凯恩斯经济理论和古典经济学综合起来,在政策上倡导实行收入再分配政策,以缓和资本主义的分配不公。八十年代以后,西方经济学界又出现了所谓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这一学说引入工资和价格粘性理论,重新说明了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  相似文献   

9.
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目前已发展成为西方经济学界的两个主要分支,并对传统经济学本身的理论基础、研究内容和具体方法都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展望理论相对于预期效用理论更准确地描绘了决策人在不确定环境下的决策行为;诱生性价值判断法为更准确地研究人类行为提供了方法论基础。由于经济学从一开始就是管理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具体方法,因此这些新成果必将在思想和方法上为管理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0.
财产权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经济学的工具和方法分析现行法律,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经济界发展起来的,其目的是通过分析获得解决现行法律中存在问题的途径,使法律更好地为经济改革服务。本文采用经济学分析中的最大化分析、均衡分析、效率分析、科斯定理、经济外部性等方法与理论,对财产权的界定;财产权使用的限制;财产权交易等问题作了经济分析,并以此导出在我国制定物权法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11.
西方主流经济学一直力图使经济学数学化。在此过程中,经济学的一系列公理和命题都经历了一场删繁就简的洗礼。然而,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数学形式主义却以牺牲经济内容来顾全数学理性形式的片面发展,数学化的进展只是对空洞理论的整理起到了一定作用,与现实经济的科学分析并无联系。将数学分析当作经济分析的唯一手段,不顾一切地加以运用,已经导致经济学发展的危机及其创新能力的窒息。  相似文献   

12.
“灾害经济学”,乍一看是个残酷的话题。自然灾害的发生固然是件令人悲恸的事,它是不可抗拒的,比如5.12汶川大地震。然而根据现代经济学的“破窗理论”,打碎玻璃能够产生玻璃生产需求,进而引致各种需求,无异于给经济打了一针强心剂。根据哲学上矛盾分析的方法,在这一自然现象背后隐藏的巨大商机就成了把不幸变成大幸“化腐朽为神奇”的明智之举。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自然灾害带来的正面效应。  相似文献   

13.
新马克思经济学综合学派的两个主要假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首先在从经济学和哲学两个视角批评西方经济人理论的基础上,确立了一种新经济人假说和理论,其方法论是整体主义、唯物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然后,提出各种生产性活劳动创造商品价值的“活劳动价值新假说”,并论证与此有关的“全要素财富说”和“按贡分配形质说”。作者认为这是作为新马克思经济学综合学派的“海派经济学”基本假设和理论之一,也属于超越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后现代经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对国际旅游经济学的演进与发展历史做了全景式考察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支持本学科发展的若干基本理论、基本命题,并得出关于当代西方旅游经济学研究中的两个主要特征与趋势:一是日益重视运用旅游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国际旅游中的非经济因素的研究;二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经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非均衡旅游(metatourism)”现象。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使当代国际旅游经济学的发展历史与前沿课领域得以清晰化,并在界定当代国际旅游经济若干特征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对策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正> “课本经济学”近来在清理现行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矛盾过程中,一个问题常常萦绕心头,那就是“课本经济学”。本来,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具有教育引导功能,是非常必要的,而说教、引导中的“课本经济学”总是以“绝对正确”自居,常常放不下“真理化身”的大架子,创新不足,稳妥有余,宁肯以牺牲自已的科学价值为代价来换取表面的“洁身自好”。结果是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理论改革都在大刀阔斧推进,人们的观念也在日新月异地变化,而政治  相似文献   

16.
论经济学的课堂实验教学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经济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及研究工具的现代化为经济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新标准、提供了新工具,也使经济学的课堂实验教学成为可能.本文通过综述国外在经济学课堂实验教学法的最新探索,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以博弈论教学为例,论证了课堂实验教学的适用范围和有效性,并展望了我国经济学课堂实验化教学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作为过时的、不应再“坚持”的“传统马克思主义”、用当代马克思主义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否定“传统马克思主义”、制造“传统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割裂与对立的理论观点,提出不同意见。指出邓小平理论等当代马克思主义,是坚持与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成果。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是一脉相承的源与流的关系,是继承、坚持与发展的关系。不能用“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方法,否定马列主义与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都应系统地深入地掌握,都不能照搬照套,但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主导,不能以西方经济学为主导。更不能用西方经济学挤压和取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相似文献   

18.
经济学本质上是关于人与经济活动的科学,应该以人为主体和中心来展开理论研究。中国经济学的研究要有所突破和创新,就应回归经济学的本质。以人为研究起点,把人的意义带回经济学中来,这是中国经济学增强其理论根基、拓展其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在中国经济学的研究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研究的视角,要避免产生认识上的误解,不能把经济学看成是纯粹意义上的人学,更不能视其为抽象的人主义。  相似文献   

19.
主流经济学理论主要探讨资源稀缺条件下的选择行为,其中的核心问题就是“效率”。文章主要指出了主流经济学中“效率”理论的前提存在缺陷,并对这一缺陷进行了修正。  相似文献   

20.
对经济学的不加限制的“数学化”可能正在阉割经济学的本质。只要人类的思想、情感、行为还不能“精确”为一组数字,那么经济学就只能是一门关于“人”的科学,而不是一门关于“数字”的科学,经济学和数学就始终存在着一个不可逾越的界限。经济学的根本方法并不是数学,而是唯物辩证法。数学只是经济学的分析工具。远离了人文精神,抛弃了唯物辩证法,经济学就只剩下了一堆数字、图表、模型,经济学中的主体——人就被消解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