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中内蕴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要求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尊重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些充满智慧的生态哲学思想为人类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全新的哲学视角和思维方式,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对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实现自然、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约翰·贝拉米·福斯特一直致力于研究马克思是否是一位生态学家,通过详细考察后他认为:伊壁鸠鲁关于唯物主义和自由思想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传统;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思想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和实践基础;二人理论中包含的大量生态思想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态基础。这样,福斯特就从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的唯物主义角度构建了马克思生态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马克思多维自然观、恩格斯辩证自然观的形成基础与主要内容,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对于当前中国深化生态文明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约翰·贝拉米·福斯特作为北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流派中的领军人物之一,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对马克思的生态唯物主义思想作了一个系统清晰的梳理。在对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建构的过程,福斯特主要通过考察伊壁鸠鲁、费尔巴哈以及达尔文等人的思想对马克思生态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产生的深远影响。在他们的启发和影响下,马克思最终完成了自然、历史和实践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王梦 《魅力中国》2013,(22):352-352,355
马克思的自然观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对解决当代的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价值。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生态伦理学的一项重要问题。马克思耙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对立统一的整体,同时它也强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相对的和谐关系的重要性,从而确立了对当代生态环境伦理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随着实践能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一直到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在这些形态更替的过程中,一方面生产力在不断提高,生产工具也不断更新,另一方面自然界的资源严重透支,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恶化.从马克思的观点出发去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容、发展以及现状,分析马克思自然观的现实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对当今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并成为人类发展的重要话题,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当今社会,培养成熟的生态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自然地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辩证统一关系,为人类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并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并成为人类发展的重要话题,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当今社会,培养成熟的生态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自然地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辩证统一关系,为人类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并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创新成果和实践创新成果的集大成。文章梳理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哪里来”“怎么来”和“到哪里去”,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指导具有重大意义。研究发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源自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其内涵丰富,蕴含了深邃历史观、科学自然观、绿色发展观、基本民生观、整体系统观、严密法治观、全民行动观和共赢全球观,其演进与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各个环节紧紧相扣。据此,文章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五个维度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0.
"人化的自然"是对马克思在巴黎手稿时期自然观的集中概括,其中已包含了许多具有新世界观性质的思想要素,但在总体上这一论断尚未摆脱人本主义的影响;"历史的自然"是对马克思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集中表述;从"人化的自然"到"历史的自然"是马克思总体思想变革的重要环节,把现实的自然界理解为历史的产物,马克思才会到物质生产活动中去寻找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从而揭示出人类历史发展基本规律形成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1.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中,马克思在费尔巴哈论述的基础上进行了扬弃,对旧唯物主义的弊端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对"实践唯物主义"的新型哲学进行了确立.马克思的思想的转变一般来说,是从黑格尔转向费尔巴哈,再从费尔巴哈转向唯物主义;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正是马克思新的世界观初步体现的标志性著作之一.  相似文献   

12.
叶琛 《重庆与世界》2012,(1):63-64,71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研读,提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根基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现实实践的观点,并且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针对当前的中国生态现状,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哲学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其中包含有丰富的自然观思想。由于当时各方面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他的自然观哲学思想并不完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思想统称为科学生态文明观。从毛泽东自然观到科学生态文明观大致经历了理念和实践三大方面的转变,可以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促成这三大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然观为哲学基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则以环境道德原则体系为伦理诉求.当代环境伦理理论存在人类中心论与非人类中心论的二元对立,必然在理论和实践上影响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而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理论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关系的最终解决,因而也是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深层根据.  相似文献   

15.
针对我国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在于要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全面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识规律,改造世界,建设文明、和谐、生态、绿色的中国.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具有深远的前瞻性,对目前人类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获得连年快速增长,但是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仍然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采取果断措施,加速我国从工业文明向现代生态文明转变。  相似文献   

17.
张艳朋 《老区建设》2014,(14):28-29
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生态自然观是对时代的反映,是对文明发展的哲学诠释。区域发展战略是国家高瞻远瞩,实事求是作出的重要部署,对促进经济社会的稳步较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生态自然哲学理论,以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例,展开研究论述,以期为实践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智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全球变暖、生态危机等一系列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层出不穷。生态危机与其说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的打破倒不如说是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因此,我们有必要理清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脉络,去回首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学思想,目睹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文明的发展,践行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9.
刘敏 《改革与开放》2016,(3):99-100
当前生态问题已成为人类发展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认真了解关于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观点和原则,借鉴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生态智慧,有利于我们确立正确的自然观与发展观,更新发展观念,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改变生活方式,实施“绿色、环保”的消费观,进一步加强整个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0.
"十七大"报告首次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彰显出中国共产党推进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新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培育和建设生态文明,树立人与自然同存共荣的自然观,发展生态经济,实施生态工程,积极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