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城市流浪乞讨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社会现象,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人口涌入城市,客观上导致流浪乞讨人员数量剧增。如何保障其基本生活,满足其基本需要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社会支持理论强调对个体主观支持网络、客观支持网络和对社会支持网络利用程度的关注,在流浪乞讨人员问题研究上具有其独有视角,可从根本上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支持建构。  相似文献   

2.
社会问题是社会矛盾的外化和表现形式。流浪乞讨现象在当代中国的大量涌现,恶化了城市文明的"生态环境";对农村社会的冲击日益加剧;削弱了社会大众的同情心及对弱势群体的救助;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易引发其他社会问题等。当务之急是全面建构针对这种现象的规制体系,即全面建构现代流浪乞讨救助政策体系;整合现代流浪乞讨救助管理机构资源;突破限制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的资金瓶颈;创新对流浪乞讨的救助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越来越有保障,生活的品质也越来越高,但是我国流浪乞讨人员在社会上还是随处可见,这其中的缘由复杂而且多样。社会上的流浪乞讨人员需要得到有效的救助,但是也要根据流浪乞讨人员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针对性救助措施,使社会上减少流浪乞讨的现象,从不同的社会救助路径来缓解由此引起的社会不良风貌,使相关人员从根本上改善自身的生活质量并养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4.
孙琪 《改革与开放》2017,(18):73-74
公民生存权及其实现方式的确认和保障,是我国宪法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我国城市地铁内的流浪乞讨人员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生存权的保障与公共利益的实现之间存在的矛盾是当前法制发展无法回避的问题。对地铁内乞讨行为进行的理论与现实分析表明,针对社会公共利益保护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实施涉及公民权利与政府法治精神,政府主体必须慎重对待。  相似文献   

5.
城市乞讨问题的多视角研究及管理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孝明 《改革与战略》2006,(11):104-105
2003年8月1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开始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在中国引起了关注。本文分析了乞讨者目前的生活状态,并提出了解决城市流浪乞讨的可行之策。  相似文献   

6.
6月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第381号国务院令,《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取代实施了21年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从“收容遣送”到“救助管理”虽然只有四字之差,但这是我国城市管理政策的一个历史性的转折,也是一些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福音。这四字之差,来之不易,我们应该为此喝彩。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立法难而执法更难。好事不能仅仅停留在法律文件和口头上,好事一定要办好,才能起到法律的效力。我们特别关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一是因为大多数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是从农村进城解决自己就业问题的农民,他们是我们的农民兄弟,他们为我们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做出过重要贡献和牺牲;二是没有农民兄弟身份的转化和介入,没有人的现代化,我们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今天,人口的流动是一种常态,不流动才是一种非常态,人口不仅在中国流动,有条件的已走出国门。在全国,大约有一亿二千多万流动人口。对流动人口的人文关怀和严格管理是统一的。我们相信《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出台,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和城市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令舆论哗然,使得流浪乞讨人员这一随人类文明而生的群体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促使在我国实施了21年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转变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随着收容遣送变为救助管理,无论是政府还是学界都在重新审视这一群体,思索对其实施救助和支持的救助理念、救助方式、救助原则、救助途径、救助效果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8.
据新华社6月19日电,国务院总理温家宝6月1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草案〉>.会议认为,2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流动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1982年5月国务院发布施行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增能理论作为社会工作的重要理论,强调为服务对象赋权.作为一个专业的助人服务活动,社会工作透过直接或间接服务介入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增能视角下,社工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过程中应注重受助对象自身能力提升及社会环境的改变.  相似文献   

10.
《黑河学刊》2011,(7):F0002-F0002,F0003
逊克县民政局是县政府主管社会行政事务的职能部门,内设科室5个,包括:优抚安置股、救灾救济股、低保中心、社会事务股、政秘财务股;有直属事业单位4个,分别是逊克县敬老院、逊克县殡葬中心、婚姻登记站,城市流浪人员乞讨救助站。主要负责救灾救济、城乡社会救助、优抚安置、军休服务、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管理、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地名区划和勘界管理、民间组织管理。  相似文献   

11.
丁鑫 《黑河学刊》2008,(4):125-127
城市流浪乞丐有“规模日趋膨胀,向组织化、多样化、犯罪化”发展的趋向,给社会治理带来了诸多问题。应采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大力发展经济、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未成年流浪乞讨人员管理与疏导等措施来治理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2.
《发展》2014,(8):I0004-I0004
宕昌县民政局为科级单位,是县政府的职能部门,下设宕昌县老龄办公室、宕昌县双拥办公室、宕昌县社会救助办公室、宕昌县慈善办公室:内设5个业务股室:局办公室、财务股、基层政权和社会事务股、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优抚安置股。  相似文献   

13.
《中国合作经济》2004,(1):55-56
一、孙志刚事件 事件:2003年3月,27岁的大学毕业生孙志刚因缺暂住证命丧广州收容站。5月,3位法学博士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要求对1982年开始实施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进行违宪审查。6月18日,《收容遣送办法》被废止。6月22日,温家宝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  相似文献   

14.
收容遣送制度被废除后,国务院出台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随后,苏州、南京、北京等各大城市纷纷设立"禁乞区",引起了社会的激烈争论。有人认为,这样的做法侵犯了乞丐的乞讨权乃至生存权,有违宪的嫌疑。但笔者认为,乞讨权并不是一项权利,而仅仅是一种自由。当今社会乞丐越来越向职业化、组织化和犯罪化方向发展,真正的乞丐越来越少。但无论真乞丐还是假乞丐,他们都是现代社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设立"禁乞区"只是一个临时性办法。要真正解决问题,还必须完善社会福利制度,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职业技能的培训。还要严惩职业乞丐,反对这种好逸恶劳的做法。  相似文献   

15.
白凯 《魅力中国》2014,(12):10-11
时下乞丐的团体十分复杂,而复杂的构成慢慢的将流浪乞讨、恶性乞讨成为乞讨的主要方式,职业化乞讨更是成为乞讨的主流。改革开放以来,在基本消灭贫困的背景下,乞讨行为对社会产生的消极影响越来越严重,乞讨慢慢成为城市管理者的一块儿心病,乞讨现象的社会救助和管理就变得很重要。本文试图从乞讨现象的消极影响入手,探讨流浪乞讨行为的社会救助与管理。  相似文献   

16.
梁晓宁 《开放潮》2003,(7):22-23
6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而实施了21年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宣告废止。这一消息对正为“收容遣送”中违法行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而极度愤懑的人们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安慰。对于人们来说,这不仅仅是一项新法律的确立,更预示着我国新一届中央领导政府致力于树立亲民、务实、重法的新形象。  相似文献   

17.
收容遣送是民政、公安部门对符合条件的人员予以收容并遣送回原户口所在地的一种行政强制措施。按照1982年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收容遣送工作主要是救济、教育和安置城市流浪乞讨人员。1991年,国务院发布了国(91)48号文件《关于收容遣送工作改革问题的意见》,将收容遣送的对象扩大到三证(身份证、暂住证、务工证)不全的流动人员。虽然收容遣送工作在维护城市社会治安和秩序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行和对人权保护的日益重视,收容遣送工作也需要重新审视。目前,这项工作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相似文献   

18.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后一道保障线,对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即流浪乞讨者来说,救助管理站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意义重大。但自2003年7月23日救助管理站正式成立以来,在救助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使救助管理站得不到最大效用的发挥,影响了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的效果,进而阻碍我国社会救助水平的提高,应从甄别机制、社会力量、专业化救助、发展经济、政府间合作救助的角度对救助管理站在救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9.
广东惠州在布置整治乞讨者的行动,民政、交管、城管、公安等部门将对街头乞讨进行“综合执法”.惠州市救助站《致市民的一封信》已经发出,呼吁广大市民劝导流浪乞讨人员到救助站求助,不要直接向他们施舍钱物。  相似文献   

20.
本文引入资本协同和资本转换的概念,结合对农村转移人口城市融入过程中资本贫困状况的分析,构建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农业转移人口所拥有的资本的类型和数量决定其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农业转移人口可通过资本转换策略,促进资本总量的不断增加与资本结构的不断优化,提升自己在社会空间中的位置。为此,立足于资本结构提升的内生路径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径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