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未来城市,宜居是标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发展要不断回归舒适、休闲、健康、安全和文明等人类最基本的追求,使人居环境更贴近自然,与自然和城市文化和谐。城市建设要关注城市安全、健康、舒适、便捷等体现居民生活质量的问题,并注重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持城市和街区的风格,同时要高效和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创造更多更适宜人们居住、生活和工作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人类居住健康问题的挑战引起了全世界居住者和舆论的关注,人们越来越迫切地追求拥有健康的人居环境。今天的住宅建设有责任确保广泛意义上的健康,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社会的和人文的,近期的和长期的多层次的健康。地球环境哺育了人类,环境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由于人类过于不当的城市建设行为,人类居住环境急速恶化,地球环境受到莫大的威胁。人口的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不但要看城市发展的速度,还要看城市发展的质量。不能仅仅将人口居住在城市称为城市化,还要以这些人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来衡量城市化。1996年,联合国人居组织发布的《伊斯坦布尔宣言》强调:"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好生活的地方。"这意味着城市化不但要看城市发展的速度,还要看城市发展的质量。不能仅仅将人口居住在城市称为城市化,还要以这些人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来衡量城市化。这也是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4.
孙娜  田明 《魅力中国》2010,(6):371-371
如今,地球环境问题在唿剧恶化,特别是随着城市的急速发展和绿地的减少,热岛效应越来越严重。因此,保护和改善环境愈发重要。另一方面,城市居住环境倾向于高密度,而人们对生活舒适性的要求却越来越高。解决以上矛盾的一个方法就是增加绿化。屋顶绿化是节约土地、开拓城市空间、“包装”建筑的有效办法,是建筑与绿化艺术的有机结合,也是人类与自然的有机结合,是一种融建筑物的空间潜能与绿色植物的多种效益完美结合和充分发挥的产物。对改善我国城市环境质量、美化城市环境无疑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建设健康城市是世界卫生组织在20世纪80年代面对城市化问题给人类健康带来挑战而倡导的一项全球眭行动战略。在全球经济和城市化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步人了明与进步阶段,健康城市的追求已成为公众共同关心的主题。杭州市近几年经过精心打造,已在全国脱颖而出,成为全国知名集休闲、旅游、观光、学习、创业、居住、安全为一体的都市。根据杭州市委、市政府实现“一名城、四强市”建设的目标,要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品牌,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性的知名城市,应尽快研究规划、采取有效对策建设健康城市,以跨人世界健康城市的行列。这对提高杭州城市品质、创造城市价值、推动城市明、促进和谐杭州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宋光 《辽宁经济》2010,(12):24-25
何谓宜居城市?宜居城市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宜居城市是指人文、自然环境协调,经济、社会、文化、设施等各方面达到较高水平,适宜人类工作、居住和生活的城市。狭义的宜居城市则突出关注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居住功能,是指气候、生态、人文环境等方面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  相似文献   

7.
张瑞青  韩克勤 《魅力中国》2014,(21):323-323
园林城市是指在中国传统和现代园林的基础上,为了改善人类居住环境,顺应新型城市的发展,以整个城市园林化和建设国家园林城的一种新型城市园林。建设园林城市可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维护生物多样性。建园林城市是一项公益事业,具有社会性,群众性,离不开社会和群众的支持参与。  相似文献   

8.
孔蕃翀 《魅力中国》2011,(20):350-350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人类城市工业的飞速发展,矿物燃料被大量使用,居住人口越来越密集,这就使得市区温度升高,环境恶化。所以扩大绿化面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已经成为当代城市规划的重要一环,城市建设中对于建筑屋面绿化的需求日益显现。本文主要阐述了建筑屋面绿化的形式与功能。  相似文献   

9.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现在,城市已经集中了全球50%以上的人口,城市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发达的交通,集中居住的条件,以及优质的电力、燃气等能源供应,城市为人类提供了更高的生活质量.但我们也应看到,城市人口集中,交通、建筑、采暖、照明以及居民日常生活消费大量的能源,同时工业生产也大多集中在城市地区,城市能源消费已经超过全球能源消费的70%.  相似文献   

10.
周元圣 《发展》2015,(1):46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目前,国家已全面启动绿色建筑推进行动,如果能够抢抓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机遇,全面发展绿色建筑,张掖必能加快生态建设,增强城市活力,提高建设品质,从而走出一条绿色生态的城镇化建设之路。一、张掖推进绿色建筑发展与生态城市建设的优势近年来,张掖市立足"一山一水一  相似文献   

11.
约2500年前,雅典的市长说过,“世间一切美好事物,最终都会聚集在城市中,因为城市如此伟大。”人类的智慧和历史的积淀成就了一个个美好的城市:既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又充满艺术之美和文化的气息。  相似文献   

12.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城镇 澳大利亚的城市规划建设充分利用山水地形等自然要素,科学合理.经过多年的发展,各城市创出了自己的品牌.堪培拉成为"大洋洲的花园城市",悉尼成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海港城市",黄金海岸成为"阳光下的天堂",墨尔本成为"最适合居住的城市",这种独具特色的城市带避免了"千城一面"的发展模式.悉尼、阿德莱德还充分利用海岸线,沿岸布置大片绿地、文化娱乐建设等,城市建筑按离海岸距离成正比逐渐升高,不仅每排建筑都有良好的海景视野,从海面眺望城市也可见到逐层叠起的特色景观.在英国《经济学家》发布的"全球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排名中,澳大利亚的墨尔本摘得桂冠,成为全球人居典范.  相似文献   

13.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0,(12):F0002-F0002,1
威海市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环境优美。山、海、岛、泉各有景致。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第一批“国家园林城市”、第一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群。两次被联合国评为“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城市。先后荣获了联合国“人居奖”、“中国人居环境奖”。被海内外朋友誉为“最适宜人类居住和创业的城市”。  相似文献   

14.
人居环境是人类工作劳动、生活居住、休息游乐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它包括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社会经济环境、城市管理水平四个方面,对城市人居环境进行评价对更好地建设符合于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而基础设施评价是人居环境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一个城市人居环境水平的重要指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评价对于实现人居环境的效益最大化,搞好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完善,推动人居环境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实现意义。在遵循以人为本、层次性与针对性、可操作性原则基础上,建立了基础设施评价三层指标体系,构建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综合评价模型,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并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扈丹  张毅 《魅力中国》2014,(15):326-326
我国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城市人口老龄问题目益突出。老人的居住问题是所有老人问题中最重要的方面。本文针对城市老人居住方式及其相关的居住建筑形态方面的内容,从建筑角度来探讨“老有所莽”问题。  相似文献   

16.
2006年6月,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宜成城市"课题组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了《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北京)》,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研究报告主要从居民生活和居住环境的视角,对北京城市总体(不包括远郊区县)、不同城区以及街道的安全性、健康性、生活方便性、居住舒适性和出行便捷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评价,得出的结论是:无论是在自然舒适度,还是人文环境舒适度等方面,北京都与"宜居城市"相差甚远.  相似文献   

17.
<正> 1 绿色建筑产生的背景居住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环境之一,更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十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类对自然的索取越来越多,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对地球村的环境质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严重地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健康,甚至引起了全球的生态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景观认识的加深,景观工程已成为城市规划上档次的一种时髦用语,城市景观建设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为人类创造一个完美的、舒适的、健康的生活环境和居住的空间是每个设计者所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环境污染愈发严重,产生了诸如生态环境破坏、交通拥挤、住房不足等"城市病",给城市居民的生存和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与危害。事实表明,城市建设越是符合生态要求,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就越稳定,人们的生活就越舒适。如何规划和建设更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满足人们对生态的需求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经济工作导刊》2002,(2):30-31
定义:一切从居住出发,满足居住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层次的需求,使居住生活在健康、安全、舒适和环保的居住环境中的住宅和住区,称健康住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