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民工荒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矛盾形成与化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教育体系功能不完善是导致民工荒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矛盾的主要原因1、农村健康教育缺失及其后果农村健康教育具有纯公共产品性质,具有很强正外部性,历来都由政府提供,改革开放以前农村健康教育由医疗卫生防疫部门负责,其经费由财政和集体经济共同承担,由于有比较充裕的经费支持,以及医疗卫生防疫机构与农村公共卫生目标一致性,农村健康教育搞得有声有色,鼠疫、霍乱等烈性流行病得到控制,农村卫生状况得到改善,农民改掉不卫生的行为习惯,农民身体素质得到提高,劳动能力增强。改革开放,农村集体经济弱化,集体经济对农村医疗卫生支持…  相似文献   

2.
农民素质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有近8亿农民,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稳定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本文论述农民素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提出各种措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3.
《广西经济》2004,(9):31-31
实施科教兴桂战略、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提高劳动者素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必要而有效的手段之一。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等方面的原因.1996年后我区职业教育出现了明显的滑坡,特别是受“两高”扩招的影响,我区许多职业学校生源严重不足.为数不多的职教资源或流失或闲置,面临生存危机。然而,金秀瑶族自冶县却通过职业教育开辟了通向新发展的创新之路,创办于1983年的金秀瑶族自冶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该县唯一的一所中等职业学校。2002年以来,该校毕业生就业人数达1237人,就业率在95%-97%之间.就业巩固率99.3%。至今.金秀瑶族自治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成功地输送了2500多名毕业生到“珠三角”等地区就业.每人每年平均寄回家的钱超过5000元,总数达1000多万元.相当于县财政1/4强。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无序问题及其对策李秀忠,张福记一、当前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无序问题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随着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尽快的解决,不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  相似文献   

5.
陈俊 《现代乡镇》2009,(4):18-20
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直接影响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对农民就业的新特征,需要对农村剩余劳动力重新界定。金融危机导致农民进城务工机会减少,这就需要充分挖掘农村自身就业潜力,让农民不脱离本乡本土就能实现就业;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增加农民就业岗位;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培训力度;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大乡镇企业结构凋整力度,扩大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6.
现在一般认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约有1.2-1.5亿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4多。如果考虑到农业投入的增加、农产品产出中工业性生产资料含量的增加及技术水平的提高,农村中人力资本素质的逐步提高,传统农业自身排斥出来劳动力将会愈来愈多等因素,预计2010年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约有2亿人。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那么,如何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便成为问题的关键。一、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的历史背景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在一定的技术装备下就劳动力的数量与耕地相比较而言,超出农业…  相似文献   

7.
人口素质和技能是决定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决定因素。中等职业教育对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就业技能,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程的加快为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机遇。二者有机结合,互动双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8.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持续转移潜藏着对教育的巨大需求,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农民教育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农民教育政策缺失、农民教育内容缺失、农民教育资源缺乏以及农民教育方式陈旧。应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提高劳动者整体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农民转移劳动力就业培训;开展农村实用型人才培训,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相似文献   

9.
史青 《特区经济》2005,(5):213-21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的必然结果。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程受到阻碍,一方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更重要的是由于公共政策直接造成的结果。解铃还需系铃人,只有通过建立一套完备的,科学的公共政策体系并有效地执行,才能有效地解除障碍,顺利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推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0.
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必然产生农业剩余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经济落后的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  相似文献   

11.
蒙丹 《特区经济》2007,221(6):119-120
大量农村轻壮年劳动力的转移使现代农业的建设缺乏必要的人力资源,如何解决两者的矛盾关系到现代农业的建立和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对此,我们应该站在新农村建设的大局上来看待两者的关系,通过积极引导外出青年回乡创业和支持大学生到农村发展来实现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同时更好地发展现代农业。  相似文献   

12.
赵华 《特区经济》2008,(4):184-185
农村劳动力对教育的需求会转化为他们对教育投资的需求,由于农民投资教育会受到诸如教育成本高、收益实现困难以及生产力落后等因素的制约,从而降低了农民对教育投资的需求。应该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积极实施农村教育改革;加强农村劳动力存量的培训教育和制度创新支援农村教育以扩大农民对教育投资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王海鹏 《特区经济》2008,(9):257-259
当前制约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有良好的社会机制。法治作为现代社会控制的有效机制正在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靠传统礼俗和政策为主要调节和运行手段的中国农村社会也最终要步入现代法治的轨道。彻底打破城乡二元体制,这是发展农村法治的体制前提;充分发掘传统法律文化和农村民间法资源,则是完善农村法治的重要路径;而积极培育农村市场经济主体,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将是完善农村法治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从教育的外部性角度看中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机制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莲娜 《特区经济》2006,211(8):121-122
20世纪80年代至今,20多年间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机制发生巨大的变化:从以农民投入为主转向以政府投入为主。原因是多方面的:税费改革的促发,解决教育地区不平衡的考虑等等,根本原因是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属于公共品。本文试图从教育外部性结合户籍制度这一较为独特的视角阐释这一巨变。  相似文献   

15.
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 缩小城乡差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志文  谢方 《特区经济》2008,(6):178-179
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新农村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人力资本差距是城乡差距的最根本原因。文章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视角描述了城乡差距的客观事实,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缩小差距的政策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6.
陈世伟 《特区经济》2008,(12):168-169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农村基层政府担负着为农村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的重要责任。近年来,新农村建设的成效比较显著,但从我国整体情况来看,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服务问题依然比较突出。这既有国家宏观体制的原因,又有农材基层政府定位的原因。因此,我们要按照服务型政府的要求,通过转变致府职能、扩展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渠道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完善监管机制和实施政务公开等途径强化农村基层政府的套共服务责任。  相似文献   

17.
余国江  汪浩 《特区经济》2006,(12):140-14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点,为解决“三农”问题而明确提出的重要战略举措,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一个突出的社会现象必须关注,这就是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本文从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入手,对加强剩余劳动力职业培训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8.
张贺杰 《特区经济》2008,(3):180-181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中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学术与实践界有关产能过剩的讨论就没有停止过,中央政府以及有关部门也一再出台抑制产能过剩的政策文件,但旨在抑制产能过剩的政策为什么没有获得应有的效果?该文从中央与地方政府博弈的视角,以中央政府为委托人,地方政府为代理人,利用委托—代理模型,分析两者各自不同的目标和收益函数,以此解释产能过剩屡抑不止的原因,并根据激励相容理论对2013年的新政进行解读,展望新政效果。  相似文献   

20.
汪大兰 《特区经济》2005,(4):244-245
<正>20多年来,这几乎是第一次让老板们为了一个普通的农民工而展开了争夺战,它让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敏锐地感受市场变得如此紧迫,它让忍辱负重的农民工们的权益得以凸显,它也让我们重新思考中国“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