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资并购国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志勇 《资本市场》2002,(10):54-58
<正> 加入WTO后,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重点已经开始转向通过跨国并购国企吸引外资上来。利用发达国家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借助国际并购浪潮,促进外资参与国企的改组改造,推动国有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将对盘活国企存量资本、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相关行业整合产生积极影响。外资并购国企政策环境逐步推进改革开放以来,跨国公司在我国经济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受我国利用外资政策等因素影响,外资对华直接投资的  相似文献   

2.
<正>2002年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式发生了巨大调整,外国投资者从已有的合资、合作方式,逐步向国际广泛采用的跨国并购方式转变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步伐,适应人世后外商直接投资方式的变化,我国政府连续出台了一系列以外资并购为目的的政策法规,使外资并购有法可依,并逐步进人了实际操作状态。自2001年  相似文献   

3.
19世纪60年代企业并购开始,经历上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的迅速膨胀和第五次并购浪潮的深入,全球外资并购市场已经初见端倪。经济全球化、科技创新、投资自由化对外资并购市场的形成起了关键作用。外资并购市场形成过程伴随着产业转移规律、地域转移规律、行业演进规律。  相似文献   

4.
外资并购目前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但我国在外资并购立法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随着我国加入WTO逐步开放资本市场,完善外资并购立法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因此明确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的主要模式,发现我国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立法中存在的不足,学习国外的先进立法经验,对于完善我国外资并购立法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廖未华 《经济师》2004,(6):29-30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外资并购国企已成为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热点。外资并购在对国有企业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 ,其中 ,最不容忽视的是外资并购国企过程中国有资产的流失问题。文章分析了外资并购国企的特点、动因及其在并购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形式 ,并提出了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外资并购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外资并购日趋活跃,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有关数据显示,近年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出现了一些变化,外资大量以并购国内企业的形式进入我国。2004年以前外资以并购形式对我国的投资只占直接投资的5%;到2004年,这一比例快速上升为11%;到2005年接近20%。因此,近年来,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转移,  相似文献   

7.
外资在华并购新动向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外资在华并购案例的显著增多,并购规模不断扩大,并购投资成为我国利用国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但外资并购所带来的产业安全问题令人担忧。因此,有必要在认清外资并购现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外资并购给我国产业安全带来的风险,进而采取有效措施维护我国的产业安全。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外商直接投资不仅为我国提供了巨额资金,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生产技术、全球营销网络和企业管理经验。尤其是外资并购对于改变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再造微观市场主体,形成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我国民族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但外资并购后可能形成的优势垄断地位,对民族企业形成较强的进入壁垒,挤压民族企业生存空间,抑制产业技术创新激励,将对我国  相似文献   

9.
蓝衍盛 《经济师》2007,(3):107-108
外资并购上市公司是外商进行对华投资的重要形式,但我国当前法律制度的缺憾成为外资并购的阻碍,为了规范外资并购行为,有必要健全和完善我国的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的相关法律制度,这对于我国吸引外商投资和发展经济,保护本国利益都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跨国并购已成为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其中外资对并购中国的企业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跨国并购成为了外资进入我国市场的一种方式.外资并购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本文将重点从相关法律层面详细分析外资并购我国企业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具体的历史与现实情况,提出对有关法律制度的清理、修改、完善的意见和一些初步的立法构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外资并购中国上市公司的目标选择与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分析了新形势下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行业选择以及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特点.进而对外资并购可能采取的模式进行了分析。预测在未来2~3年内,进入我国资本市场的外资基本上仍以产业为主。“主动投资”将成为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2.
首先分析了新形势下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行业选择以及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特点,进而对外资并购可能采取的模式进行了分析。预测在未来2-3年内,进入我国资本市场的外资基本上仍以产业为主,“主动投资”将成为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3.
外资并购亦称跨国并购已经成为国际直接投资(FDI)的主流趋势.并购中国本土企业不但节约成本,而且还省去了新建企业的时间,于是并购控股中国企业就成为一种外资快速进入中国市场、快速得到回报的途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以并购方式进入国内.本文探讨了外资并购国内企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路径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资并购中国企业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以并购国企产权为特征的萌芽阶段,先合资再增持的迂回并购阶段和行业并购为主要特征的加速并购阶段.外资并购中国企业存在以下五种主要的趋势:外商新设投资独资化和合资企业独资化;行业收购趋势愈来愈清晰;代理并购初露峥嵘;国企并购日趋成为外资并购主战场;上市公司并购成为外资并购聚焦点.  相似文献   

15.
熊鹰  徐翔 《经济评论》2007,144(2):122-124,160
根据污染避难所假说,外资进入发展中国家是为了获得由于环境管制程度的差异所带来的成本优势。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相对于经济发达国家而言的宽松的环境管制并不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原因,外资污染产业指向特征并不显著,但宽松的环境管制对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有正向作用,放松环境管制可能导致外资产业结构趋于污染加重;同时,市场容量、劳动力成本、市场化水平、产业集聚程度、基础设施状况等因素对外商直接投资有显著作用,这些因素的影响是引起外商直接投资增加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科技进步与经济全球化推动着跨国制造企业资源新一轮的跨国转移和整合.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逐年攀升,国外直接投资从简单的合资独资向复杂的并购投资演变.但是从全球来看,我国利用外资额占全球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却从2003年的8.2%下降到2006年的5.1%,在本轮跨国制造资本的全球流动中吸收更好更多的国外投资对迅速提升我国综合实力仍至关重要.本文从企业微观层次对跨国制造企业在我国并购投资的动因及所面临的挑战进行解析,试图为我国政府和企业积极应对本轮跨国制造资本的国际流动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7.
李胜 《当代经济》2007,(17):13-14
近年来,外资并购我国企业已经成为国外投资者对华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的外资并购将愈演愈烈.但外资并购在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本文分析了外资并购对我国经济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8.
徐艳  李淑贞 《经济论坛》2007,(22):13-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资本跨国流动日趋便利,跨国并购日渐成为国际资本对外投资的主要形式.特别是2005年掀起了新一轮全球并购热潮后,能否充分利用并购方式吸引外资对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是一个战略抉择.专家预测,在"十一五"、"十二五"时期,我国将进入跨国并购高峰期,成为亚洲乃至全球领先的外资并购市场.外资并购近两年在浙江也迅速升温,成为利用外资的一个亮点.随着今年我国入世后过渡期的结束,浙江较为有利的产业、区位等优势必将吸引更多国际资本的目光.  相似文献   

19.
外资并购国企的形势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最近 ,深圳市决定向外商出售市属从事发电、供水、供气、公交等业务的优质国有企业的部分股权。其中 ,深圳市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拟向外资转让 2 5 %的股份 ,水务 (集团 )有限公司拟向外资转让45 %股权 ,燃气集团有限公司拟向外商转让 2 4 %股权 ,公共交通 (集团 )有限公司拟向外商转让 45 %股权 ,食品总公司拟把 70 %股权转让给两家外商。这是鼓励外资参与国企改革新政策导向以来动作较大的国有企业向外资的开放。外资并购与重组已经成为未来国企改革关注的热点。一、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的态势国有企业接受外资并购有其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国际…  相似文献   

20.
外资并购是企业并购跨越国界的发展,它正日益成为世界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本文通过对已实施外资并购的上市公司并购前后几年经营绩效的分析,探讨了目前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就此提出有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