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出发点经济适用住房是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199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了经济适用住房的概念,要求建立以中低收入家庭为对象,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经济适用住房供应体系和以高收入家庭为对象的商品房供应体系,并且规定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经批准原则上采取行政划拨方式供应。199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提出要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对不同收入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供应政策。最低收入家庭租赁由…  相似文献   

2.
1998年以来,随着住房货币化分配制度的实施,居民家庭已经成为住房市场需求的主力军。然而在以市场为基础的住房供应和消费体系中,住房的高价位性导致中低收入阶层消费能力不足。因此,针对不同收入家庭,国发[1998]23号件提出实施不同住房供应政策,“最低收入家庭租赁由政府或单位提供廉租房;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房;其他收入高的家庭购买、租赁市场价商品住房”。根据建设部1999年出台的《城镇廉租房的管理办法》,城镇廉租房是指政府和单位在住宅领域实施社会保障职能,向城镇常住人口的最低收入家庭提供租金相对低廉的普通住宅。  相似文献   

3.
1998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宅建设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住房分类供应体系.即对高收入者供应市场价格的商品房;对中低收入者供应政府限价的经济适用房;对最低收入者供应经济廉租房.本文主要探讨的是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经济适用房.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居民住房支付能力与收入分配制度之间的关系,以经济适用住房为基础,从目前居民哑铃型的收入结构入手,分析了居民的住房可支付能力的现状,并提出应大力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例的建议,以减少中低收入阶层对经济适用住房的需求比例,从而达到缓解现在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压力的目的。与此同时,还分析了经济适用住房房价持续升高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陈鑫 《城市建设》2010,(6):418-418
经济适用房作为一种社会保障性住房,介于廉租房和商品房之间,兼有两者的部分特性。从政策上分析,它是为了弥补我国商品房的价高量缺,具有一定社会保障性质,而我们知道,凡是具有保障性的物品都有一定的限制条件,经济适用房也难逃这种约束,即必须向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的家庭供应,而这是商品房所没有的约束。也许我们会说,能够购买商品房的必然是高收入群体,因此没必要在销售商品房时再附加“高收入群体”的标签,交易行为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分类器,能够“显示性”的区分不同的群体。本文将从“补充性”和“替代性”两个方面,就济经适用房对我国商品房市场的影响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现状与问题 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在对中低收入家庭实行分类保障过程中所提供的限定供应对象、建设标准、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我国绝大多数市县政府已普遍建立了保障性住房制度与供应体系.按供应对象的可支付水平,全国各地市县政府已推出了包括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和两限商品房四类保障性住房,但全国各地普遍以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为主向中低收入供应保障住房.  相似文献   

7.
一、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关注夹心层住房需求从我国现有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来看,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制度主要满足城市原住民中的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需要,还有几类需要政府提供住房保障的居民,很难从现有的住房保障制度中获得住房保障。具体来说包括:(1)大中专毕业生;(2)城市退伍军人和户口转入城市的退伍军人;(3)农村进入城市的务工人员,特别是长期性务工人员;(4)城市之间流动的无房中低收入居民。从收入的长期变化来看,这部分人口最终必然会出现收入分化,一部分人会进入商品房市场,完全通过自己的力量满足自身的住房需求,一部分人将通过经济适用房制度满足其住房需求,还有一部分人则通过廉租住房满足住房需求。  相似文献   

8.
<正>“经济适用房政策无疑已经走入了歧途”。8月25日,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 教授胡星斗先生在其寓所接受采访时向《资本市场》记者发出感慨。 1994年7月出台的房改政策对城镇居民的住房供应体系作了较为明确的规 定。商品房(包括普通商品房、高端公寓、别墅)面向高收入人群,而廉租房 (包括经济适用房甚至更廉价的小户型住房)则面向广大中低收入家庭。现实却 是,经济适用房业已蜕变,与普通商品房没有多大的差别。廉租住房制度形同虚 设,名存实亡。  相似文献   

9.
为了有效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事业发展,当前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合理确定保障对象?本文根据国内近几年的实践和国际经验,就这一问题提出建议,供大家参考。一、目前保障范围确定中的问题(一)国家规定仍未定型,总体是逐步放宽。2007年以前,廉租房的主要对象是城镇最低收入者的住房困难户,主要限于民政部门确定的低保人员中的住房困难家庭。经济适用房的保障对象则是城镇"中低收入者中的住房困难家庭"。2007年国务院"24号文"则将廉租房和经济适用  相似文献   

10.
1廉租住房制度建设发展历史 我国首次提出廉租住房的概念是在1998年,国务院于1998年7月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文件)文件提出"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房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对不同收入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供应政策.最低收入家庭租赁由政府或单位提供的廉租住房;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房;其他收入高的家庭购买、租赁市场价商品房".  相似文献   

11.
任啸  安居 《经济师》2000,(10):26-27
为难以负担普通商品房消费的中低收入者 ,提供有不同程度财政补贴的住房保障 ,是世界众多国家的惯例 ,也是我国的安居工程政策、经济适用房政策以及廉租房政策的初衷。但是在实际运作中 ,以居民收入水平为基础的住房政策(我们将其定义为“住房收入水平政策”)存在一系列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本文针对住房收入水平政策所潜在的基础性缺陷 ,简单介绍为解决这些缺陷而提出的以居住水平本身为基础的住房政策理论 (我们将其定义为“住房居住水平政策”)及其应用前景。一、住房收入水平政策的特点所谓的住房收入水平政策 ,指政府主要以居民的收入…  相似文献   

12.
我国经济适用房政策推出之初,明确提出经济适用房是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的主体,旨在改善中低收入家庭住居条件。但随着该项政策的深入实施,其政策缺陷和管理漏洞逐渐显露,并引发各方是否要取消经济适用房的争论。本文在借鉴国外经验和分析我国经济适用房政策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必须进一步完善住房分类供应的制度,并对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政策实施提供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选择合适的住房保障模式是制度得以成功实施的关键.我国目前基本形成了以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为主的多层次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许多弊端,如制度内部分割形成“夹心层”、保障水平与收入水平倒置、加大地方政府管理难度等.借鉴国际经验,结合国内现实的分析结果显示公共租赁房成为我国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的核心是一种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政府在实施住房分配货币化政策的过程中,针对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采取的是大力发展经济适用住房的做法,即建设由政府扶持、保本微利销售的经济适用住房向中低收入的家庭提供,此外还有少量的廉租住房提供给最低收入者家庭,以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实施以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似乎叫好不叫座。认真研究分析问题所在,不断完善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对我国居民住房问题的解决和房地产市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下面将就发展中的几个问题做一探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在住房保障建设过程中,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存在购买对象界定不清、建设标准失控、销售价格较高等问题;而廉租房在收入线划分标准、房源等方面也存在问题;住房公积金在资金使用及管理方面存在问题。本文借鉴美国、新加坡等国的经验,提出我国城镇住房保障改革应遵循适度保障、动态调整等原则,加强政府责任意识,健全财政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住房供需关系入手,以适宜房价收入比为约束,运用利润空间拟合供需函数,模拟房屋交易最优供给与价格,分析了北京市住房供应现状,并且核算了保障性住房受益群体的平均家庭总收入范围。以2013年的北京市保障房供应量,2011年的居住人口计算,若单依靠政府供应保障性住房,仅解决户籍内人口的住房问题就需要至少10年,若考虑暂住人口要全面解决住房问题需要时间至少翻一番,所以政府增加房屋的有效供给成为当下解决住房问题的关键。本文的建议是:北京市应大量供应保障性住房,暂时实施只租不售的住房政策,快速解决住房需求;在保障供给的前提下,为缓解资金压力,可逐步出售廉租房,出售价格可基于利润空间模型模拟,这样能有效防止出现大量"夹心层"。住房总供给量越高,廉租房的交易价格与商品房的交易价格差距越小,当二者相等时,政府无需再提供保障房,住房市场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7.
经济适用房作为一种社会保障性住房,介于廉租房和商品房之间,兼有两者的部分特性.从政策上分析,它是为了弥补我国商品房的价高量缺,具有一定社会保障性质,而我们知道,凡是具有保障性的物品都有一定的限制条件,经济适用房也难逃这种约束,即必须向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的家庭供应,而这是商品房所没有的约束.  相似文献   

18.
张琳 《经济研究导刊》2013,(10):164-165,180
住房支付能力度量方法分为比率法和剩余收入法。基于中国住房供应体系,构建剩余收入法方法论框架,定义住房支付能力、首付款支付能力、还款(或租金)支付能力等概念。以2009年青岛市城市居民不同收入家庭为实例,对青岛市不同收入阶层的住房可支付能力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所构建的剩余收入法方法论框架可用于研究不同城市不同收入家庭住房支付能力。  相似文献   

19.
廉租房制度作为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施以来的确解决了我国部分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但是在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了种种问题,并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争议。因此,完善廉租房相关制度,使廉租房建设真正落实到位,是健全我国住房保障体系乃至整个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论社会保障性住房供给环节若干关系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善民生,应对当前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局面,我国明确了以提供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为主的社会保障性住房的供应体系.本文使用供需模型,对现有三种社会保障性住房供给方式的市场效应进行理论分析,并结合我国现实提出在供给环节需要考虑的问题和解决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