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罗辉 《经济研究导刊》2007,(12):145-147
划分各省域主要发展轴的等级的科学方法是聚类分析法.运用这种方法,选择发展轴的经济规模和经济密度等指标,对中国各省域主要发展轴进行了定量研究,并对我国省域点轴系统的类型作了进一步划分.结果表明,山东、广东和江苏等省域点轴系统处于较高水平,安徽、江西和山西等省域点轴系统处于较低水平.启示是,无"核"的省域应加快"核"培育;有"核"无"轴"的省域应加快"轴"的培育;单"核"单"轴"的省域在条件成熟时应向多"核"多"轴"的经济空间结构转变.  相似文献   

2.
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及空间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相关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综合研究方法,对中国电子商务省域发展水平进行研究,抽取具有代表性的因素经降维的因子分析后,再对中国各省域的电子商务水平进行聚类分析.研究中国各省域的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有助于进一步认清中国各地区的城市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和空间分异,有助于在一国范围内对于不同地区的电子商务水平进行横向比较,从空间分异和经济发展的角度为制定电子商务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实证表明中国各省域电子商务水平存在着显著的区域性差异,东部沿海高于西部内陆,且电子商务水平不均衡还广泛存在于各群体的内部.电子商务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完全相关.  相似文献   

3.
本文使用1988 - 2007年20年间省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利用核密度估计分解方法,根据人均GDP和对数相对人均GDP两个指标描绘出1988 - 2007年我国省域经济发展分布状况,通过对省域经济增长分布函数进行因素分解,以考察省域经济发展中增长与不平等对于分布变动的相对影响.研究发现,20年间我国省城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呈现出“双峰趋同”的态势,说明了异质性群体的存在.在对分布函数因素分解过程中,研究表明分布变化的首要原因为均值效应(省域经济增长),其次为方差效应(省城经济不平等),残差效应(省域经济中的异质性群体)的效果最小.  相似文献   

4.
一、培养大批复合型外语人才是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省域经济是民族经济的细胞 ,是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 ,我们应紧紧围绕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 ,重点组织开展区域、行业发展战略规划、找出科技、社会因素和省域创新创业能力及经济活力的内在联系 ;建立省域创新创业能力和经济活力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案 ;评测分析各省创新创业能力和经济活力 ;提出本省经济面向 2 1世纪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省人民政府应由发展研究中心牵头 ,组织完成本省域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战略研究。从本省的实际情况出发 ,…  相似文献   

5.
综合评价我国各省食品制造业的竞争力状况是国家调整食品制造业空间分布和改善管理的基础。本文在研究我国省域食品制造业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基于全国31个省市2002~2006年各省食品制造业的统计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G1-法对我国省域食品制造业的规模竞争力、获利竞争力、经营管理竞争力、风险抵御竞争力、社会贡献率以及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并运用系统协调模型和双激励控制线动态信息集结法对各省食品制造业竞争力发展均衡度与轨迹进行分析,揭示我国各省食品制造业竞争力的变化状况及趋势。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各省食品制造业竞争力各维度差异显著且发展均衡度较差,除少数省份外各省相对竞争力水平波动较大。但是,从过去五年食品制造业的发展轨迹来看,我国各省食品制造业竞争力均衡度总体上有一定的提高,并逐渐向山东、广东和河南等食品制造业强省集聚,食品制造业区域集聚日益明显,竞争力差距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6.
投资基金与省城经济的协同发展是指在省域层面上投资基金与省域经济互相影响、相互作用,以形成协同、高效和有序化整合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本文以发达省份广东省和不发达省份吉林省为例,通过对经济起步阶段、经济结构调整阶段、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阶段投资基金与省域经济发展协同性以及投资基金人才队伍状况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发达省份的有益经验,为促进不发达省份投资基金与省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我国31个省级行政单元(未包括中国港、澳、台地区和南海诸岛)为研究对象,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两个方面,对省域旅游经济总体水平及发展速度的空间分异进行系统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测度省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结合趋势分析、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全面分析我国省域旅游经济的整体趋势与局部空间特征;进一步构建回归模型对影响省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进行定量分析,揭示我国省域旅游经济发展空间分异特征、演化规律及其形成机制,以期为制定行之有效的省域旅游经济差异调控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笔者利用2000年~2009年中国省域经济统计数据,借助地理加权回归方法,对财政分权与中国省域经济的关系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中国省域经济间存在显著空间相关关系。研究中,财政分权与经济之间的二次曲线关系得到了部分证实,但这一关系在不同省份、不同年份间均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导致最优财政分权度频繁变化;对于各省而言,确定合理的财政分权度范围,尚需更多未来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
基于空间分析的中国省域旅游经济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基于ESDA全局和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利用我国2007年省域旅游经济数据,对我国省域旅游经济总体和局域空间差异特征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1)我国省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中分布,较大的空间正相关特性表明了我国省域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存在;(2)我国省域旅游经济的空间关联模式可分为扩散效应区(H-H)、极化效应区(H-L)、过渡区(L-H)和低速增长区(L-L)四种类型;(3)我国旅游经济和旅游资源禀赋呈正相关关系,但旅游经济的发展并不完全依赖于旅游资源禀赋。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促进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05—2018年中国内地30个省域创新和经济相关数据,通过对创新驱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理分析,构建区域创新驱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其耦合协调度进行准确测度和可视化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各省域创新驱动与经济高质量综合发展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但创新驱动超前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从时序上看,各省域耦合协调度均有较大提升,但提升速度存在明显差异,大部分处于中度耦合协调阶段;从空间分布看,省域间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沿海高内陆低特征。根据以上结论,提出有效促进创新驱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对现有关于测度知识经济各种指标进行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描述我国各地区知识经济发展状况的科技、教育、文化、工业和综合等5个方面共31个指标的指标体系,然后用数学统计模型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知识经济的成熟化程度和成熟化类型等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我国知识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教育、科技和工业化程度;从总体上说,我国的知识经济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虽然成熟化程度的地域差异很大,但类型分异不甚明显。三个老直辖市、东南部地区的知识经济发展明显领先于其它地区;31个省份大体可分成5个类别。  相似文献   

12.
呼包鄂榆经济区县域经济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集呼包鄂榆经济区内38个旗县区2001、2005和2009年的数据,利用SPSS、AGCGIS、ESDA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空间相关分析和可视化处理,研究县域经济的时间变化、空间变化、空间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县域经济差异的年际变化曲线相对稳定,各县经济差异变化没有明显起伏;四种类型县域经济变化相对稳定,局部有明显变化;大城市的极化作用相对明显,而扩散作用明显不强;县域经济水平类型数量结构从"木桶型"向"橄榄球型"演变;县域经济水平的分布呈中心高、四周低的分异状态,经济发达县和高收入县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中部、呼和浩特城区、包头城区,低收入县主要分布在榆林市南部,集中分布;县域经济水平空间结构呈典型的"三核"形态,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东胜区构成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但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不足;县域经济水平具有为明显的空间集聚性,即高值集聚、低值集聚的格局,高值集聚在鄂尔多斯中部,低值集聚在榆林市南部;热点区域主要是东胜区,盲点区域主要是榆林市南部8个旗区。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流动人口的特征及其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梁宏 《经济学(季刊)》2013,(4):46-53,19
利用人口普查数据,描述了广东省流动人口的规模、结构、分布、迁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特征及变化。广东省流动人口规模巨大,性别比升高且在各年龄组呈现均衡化趋势,年龄结构老龄化,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地区及区域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来源地以外省为主且主要集中于临近的中西部省份,居留时间呈现两极分化且以经济目的为首要迁移原因;同时,流动人口的就业率较高,行、职业分布与户籍人口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流动人口的特征及其变化对广东省的社会、经济及人口发展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河南省地域空间组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省在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中占据重要的战略区位,不仅要注重自身发展,还应积极争取与邻近省份市县地域的有效对接,合力并举助推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顺利实施。首先采用分形理论以及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河南省的地域结构特征,发现城市分布格局以郑州市为中心进行自组织演化,市县分布多沿交通干线,"轴带+圈层"的复合型地域结构显现;然后采用统计分类、城市规模分级方法,分析了河南省的经济、城镇以及交通发展现状,发现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显著,城镇规模序列结构不完善,陆路综合交通网络发达;最后基于河南在中部地区崛起中的战略地位,提出了改善河南地域结构的结点优化、轴带组织和面域扩展相结合的系统化空间组织路径。  相似文献   

15.
中原经济区城市内在经济联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林  韩增林  马慧强 《经济地理》2012,32(3):57-62,8
基于城市流强度模型和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以中原经济区29个城市为研究区域,对中原经济区的城市内在经济联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中原经济区整体的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弱,经济发展尚处在初期阶段,郑州、洛阳的核心带动作用不够突出;②经济区城市内部产业部门分配上差距较大,城市内部产业间,城市间经济发展不平衡;③中低级城市数量较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④中原经济区内城市总体经济实力和城市综合服务能力之间尚不协调;⑤中原经济区内城市间经济联系不够紧密,以郑州为中心,呈中心外围的空间结构,省际城市之间联系贫乏。据此,提出了优化中原经济区城市经济联系的对策,服务于中原经济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许建伟  刘琨 《海洋经济》2019,9(6):20-29
随着我国进入 “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时代,优化海洋经济的结构分布,成为我国不断拓展海洋发展空间的首要前提。本文基于福建省海洋经济情况,利用SSM分析法,从地域和产业结构两个维度,探析海洋经济如何在7类主要海洋产业和全省6个沿海城市间进行优化分布。分析发现,福建省应优先发展滨海旅游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船舶工业及海洋电力业4类海洋产业,同时,结合沿海6个城市在海洋经济发展的产业竞争优势,进一步确定该 4类优先发展产业在沿海6个城市中的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7.
旅游经济增长因素的空间计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向艺  郑林  王成璋 《经济地理》2012,32(6):162-166
文章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旅游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模型,并运用2000—2009年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考虑空间效应的影响下,我国旅游经济增长具有空间依赖性,其中2000—2008年出现正的空间溢出效应,2009年出现负的空间溢出效应;旅游业发达省份旅游经济增长速度低于欠发达省份,低增长和高增长省份在空间上聚集。旅游接待设施数量的增加、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对旅游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旅游景区数量的增长对旅游经济的增长作用不显著;而交通里程的增长对旅游经济的增长具有反向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王鸣  翁莉  朱珊 《经济地理》2004,24(3):403-406
温州是我国民营经济和市场经济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文章从1980年代至今的温州民营企业发展历程中两次组织创新人手,分析了企业发展模式的特点和空间布局演变的过程,进而探讨了民营企业布局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和启示。  相似文献   

19.
从集中系数、离差系数指标以及经济产业结构三个角度来分析,可知华北五省(区)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差异性。在经济差异性的前提下,为促进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华北五省(区)市应不断加强对话,提升整体协作水平,完善区域合作机制,通过产业结构转移形成良好的经济梯度,建立合理的产业链,最终实现华北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