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凌源市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系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桂川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7,(1)
以凌源市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为基础,采用回归分析法建立耕地利用等指数与标准粮产量关系的数学模型,得到凌源市补充耕地数量质量等级折算系数,为实现耕地占补数量和质量平衡、保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降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运用农用地分等与定级成果来考核耕地占补平衡,可以实现耕地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双赢效果。在用分等成果探讨了耕地占补平衡中等级折算的标准样地法后以南阳市为例,从农用地等指数、定级指数、作物产量等方面入手,用产量指数法分析论证了耕地占补平衡的耕地级别占补当量系数,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替代原理,构建了耕地占补当量影响因素修正体系及修正系数表,给出具体应用方法,为耕地的占用与补充之间换算关系提供参考,在转化应用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上做了一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3.
农用地分等与定级成果在耕地占补平衡中应用研究--以河南省南阳市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农用地分等与定级成果来考核耕地占补平衡,可以实现耕地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双赢效果。在用分等成果探讨了耕地占补平衡中等级折算的标准样地法后以南阳市为例,从农用地等指数、定级指数、作物产量等方面入手,用产量指数法分析论证了耕地占补平衡的耕地级别占补当量系数,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替代原理,构建了耕地占补当量影响因素修正体系及修正系数表,给出具体应用方法,为耕地的占用与补充之间换算关系提供参考,在转化应用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上做了一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4.
农用地分等成果在耕地占补平衡中的应用--以浙江省为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目的依据农用地分等理论及成果,分析浙江省耕地占补平衡面临的问题,探讨耕地质量占补平衡的评价方法,并以浙江省农用地分等成果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依据农用地分等规程,运用利用等作为划分耕地等别标准,以标准粮产量为基准计算等别之间折算系数.研究结论建立耕地占补平衡折算体系,完善耕地占补平衡相关政策和制度,建立有效的评价和监督机制,保持耕地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研究——以扬州市江都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是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重要内容。2012年,江苏省按照《农用地质量 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标准,启动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工作。该文采用因素法计算了扬 州市江都区各分等单元的自然质量分、土地利用系数和土地经济系数,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划分了自然等、 利用等和经济等。结论表明:(1)土壤类型、微地貌类型、农田基本设施、人为因素、区位条件5个因素 与耕地质量等别呈明显正相关,其中土壤类型对耕地质量空间分异起基础作用;(2)与上一轮耕地质量等 别评价相比,江都区耕地自然质量等别有所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利用质量等别有所 下降,原因在于新旧规程评价参数变动及全域最高单产提升;经济质量等别基本持平,但本次评价以耕作 地块为分等单元,结果更加细化、准确、可信。 相似文献
6.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耕地占补平衡,是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重大举措.保持稳定的耕地面积和质量,切实提高补充耕地能力,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提升耕地保护和用地保障能力,是国土部门解决土地利用问题和破解“双保”难题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正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是对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占用耕地不断扩大的补救措施,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但目前,很多地区的耕地后备资源已相当匮乏,补充耕地指标难以为继。如何在落实耕保任务、保障地方合理用地的基础上,全面提升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已成为各地普遍面临的问题。本文将以福建省部分县市为例,分析耕地占补平衡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总结中国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制度的发展以及目前考核体系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拟从耕地占补平衡考核新机制要求入手,通过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制度促进此项制度的规范发展.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多因素综合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提出了由基础控制指标系统和综合评价指标系统组成的二级耕地占补平衡考核指标体系,并以荆州市某建设用地耕地占补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论:现行耕地占补平衡考核体系尚待完善,建立严格、规范、细致、有效的考核体系是促进此项制度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耕地占补平衡的核心问题是片面强调数量平衡,缺乏新增耕地的质量衡量标准和检验机制,而导致我国的新增耕地质量总体趋于下滑,某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因此,确定耕地质量的衡量标准,建立耕地质量检验机制已成为耕地占补平衡的关键.以广东省粤北山地丘陵区和珠江三角洲平原区为例开展了实证研究,针对两区的实际情况,分别在两标准耕作制度指标区内建立了耕地利用等指数与单位标准粮之间的函数模型,并以此为测算依据,换算了相同或不同标准耕作制度指标区的耕地占补平衡比例系数关系. 相似文献
10.
<正>耕地占补平衡作为我国耕地保护的一项基本制度,它对遏制耕地锐减的势头,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与各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的实现息息相关。因此,各地政府都很重视占补平衡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普遍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倾向,"占优补劣、占近补远、占水田补旱地"现象仍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11.
<正>河南省自1998年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以来,对稳定耕地数量、保障粮食生产有明显的效果。但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当前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如何改革和完善现有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更好地促进城镇化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值得思考。河南省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以来出现的问题耕地占补平衡的管理基础薄弱,管理手段亟待加强。要在严格按照占和补平衡的基础上对占 相似文献
12.
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护研究——以贵州省开阳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是粮食生产能力的核心要素,保护耕地就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贵州省开阳县作为典型的山区,在耕地保护方面存在自己的特殊性,对开阳县耕地的供需平衡进行分析,提出耕地保护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为基于粮食安全模式下的耕地保护提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3.
农村土地整治,既是新形势下缓解土地资源供需矛盾、加强耕地保护、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一项务实之举,又是“城市得空间、农民得实惠、社会得发展”的一项民心工程.但是,当前社会的关注往往多集中于新增了多少耕地,造了多少桥,修了多少路渠,而对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缺乏足够关注,这些问题常常影响基层申报项目、实施工程的积极性.农村土地整治如何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退耕对县域耕地压力效应的影响分析研究——以武隆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客观科学地评价退耕还林工程对县域耕地压力效应的影响。[方法]文章以乌江流域典型县——武隆县为例,通过实际调查和运用耕地压力指数模型来分析退耕还林工程对耕地压力效应的影响。[结果]近15年来,退耕还林工程面积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相关性R~2=0.934 2;研究区退耕还经济林方式下存在林下种植现象,其产生的"实际"人均耕地面积为0.204hm~2/人,比正常人均耕地面积0.164hm~2/人增加了0.04hm~2/人;研究区粮食总产量受到退耕还林工程的影响甚微,但退耕粮食补贴占粮食总产量比例随退耕面积逐渐增大而增大,且处于2.6%~20.9%之间,平均为17.2%;退耕粮食补贴在减缓区域耕地压力状态比退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林下种植方式下明显,但人均粮食占有量的提高会极大地增加区域的耕地压力状态。[结论]总体上,退耕对县域耕地压力效应具有正效应,对客观地总结评价以及深化退耕还林工程,有序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规划设计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综合考虑耕地的数量、质量和生态属性得出耕地的综合水平,并据此采用系统聚类法将湖北省102个县(市、区)划分为耕地赤字区、耕地平衡区和耕地盈余区,界定县级层面耕地保护补偿关系。结果显示,全省共有57个耕地赤字区、12个耕地平衡区以及33个耕地盈余区,表明湖北省耕地资源综合水平偏低;省内综合水平差异显著,最高为0.2099,最低为0,平均水平为0.0838。此外,通过构建经济与资源耦合机制,确定区域发展战略类型,探讨耕地保护补偿分区的发展战略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6.
基于CVM与AHP方法的耕地资源外部效益研究——以武汉市洪山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和层次分析法(AHP),以武汉市洪山区为例分别对耕地的总外部效益和局部外部效益进行了定量估算。CVM研究表明,耕地的外部效益价值量不容小觑。而运用AHP对受访者支付意愿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农民群体相比市民更偏好耕地在社会功能方面的外部效益;从农地局部外部效益的价值量上看,农地外部效益中的社会效益高于生态效益。因此,建议从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设置有针对性的公众参与机制及创设耕地外部效益财产权入手,实现耕地保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以兴国县村域为单元,从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运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改进CRITIC法和综合指数法开展耕地“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并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同时,运用三维魔方法划分耕地保护分区,并提出不同的保护利用措施,以期为耕地保护动态监管政策制定和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我国逐步改进占补平衡方式,加强耕地保护,全面落实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政策,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不仅要求数量对等,质量相当,而且平衡管理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在此背景下,补充耕地调查对象、调查范围、调查深度均发生变化。本文以广西农垦耕地后备资源和提质改造资源调查为例,通过建立最小限制因子评价体系,构建基于GIS、RS、随机抽样调查、正态分布原理推定等调查方法对耕地后备资源和提质改造资源进行调查,分析广西农垦补充耕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及空间分布情况,提出开发利用建议,为广西农垦补充耕地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