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成品油和烯烃基本由原油转化而来,而我国缺油、少气、富煤,原油对外依存度接近50%。曾培炎副总理在前不久召开的替代能源会议上指出,发展替代能源要走以优势能源替代稀缺能源,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之路。为此,我国产业界正在发展包括煤炭直接液化、高温和低温FT 合成、甲醇转化制烯烃(MTP/M T O / D M T O)等在内的能源替代技术。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信息》2006,(20):42-42
石油紧缺不仅带来了油价高涨,也使过去在中国能源体系中被长期边缘化的煤基醇醚燃料,如甲醇、乙醇、二甲醚等,以替代能源的身份走向舞台中央。  相似文献   

3.
西藏自治区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青藏高原,不仅是东亚、东南亚的“江河源”和“生态源”,还是中国乃至东半球气候的“启动器”和“调节区”[1],因此被赋予生态安全屏障的定位.能源发展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但由于海拔高、气候复杂、生态脆弱的自然地理状况等原因,西藏潜在能源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不仅制约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还加剧了生态恶化.本文通过分析西藏的能源消费状况及时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在生态安全屏障前提下的能源开发战略,达成既有效发挥潜在能源资源优势,保障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同时又能对生态影响最小化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4.
杨速炎 《上海经济》2006,(11):22-24
数百年来,煤和石油一直是燃料王国的“主角”。然而,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消耗殆尽,寻找新的可替代能源也因此变得更加迫切起来。在这其中,生物能作为新能源的一种,受关注的程度呈直线上升趋势,远远超出太阳能、风能以及潮汐能,大有“脱颖而出”的味道。而由目前生物能源的发展情况来看,人们也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生物能源时代即将到来!  相似文献   

5.
皇明太阳能热发电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科技与产业化》2008,4(11):54-54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人们将目光越来越多地转向新型的能源,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可再生能源替代常规能源已经提上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日程。可以说,谁掌握了能源主动权,谁就掌握了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动权;谁拥有能源优势,谁就拥有未来经济发展的优势;谁扶持了新能源产业,谁就将引领新经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能源问题是目前汽车技术的最大课题,它直接影响到节能、环保等一系列技术。 在目前,普遍认为可再生的氢能源是解决能源问题的终极方案。于是,氢燃料电池技术也就成为各大汽车巨头争夺的焦点。在北京车展上,对可替代燃料的探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通用、福特和丰田等汽车巨头,纷纷拿出了自己的当家产品一氢动力车。  相似文献   

7.
能源!能源!能源!如果不能找到理想的能源替代解决方案,地球的气候将有可能回到数十亿年以前的状态;温室效应造成的高温将不适合任何动物的生存,人类社会则将在这一进程中崩溃。  相似文献   

8.
能源结构调整是能源领域发展的重要内容。能源产品之间的替代性是能源结构调整的内在逻辑和外在约束。能源产品替代途径大体存在4种模式,而具体能源产品利用的经济净效果则是能源产品替代最关键的环节。能源产品利用经济净效果存在较为复杂的影响机制,其发展路径既不是唯一的,也是不确定的。由于能源产品可替代性的复杂性,能源结构调整就需要谨慎,充分考虑短长期的差异和联系,既要在短期充分发挥每个能源品种的利用潜力,又要避免长期的"路径依赖"陷阱,实现能源结构科学有序调整。  相似文献   

9.
根据加拿大能源部的测算,页岩气在20年内将成为与石油、煤炭鼎立的三大能源之一,所提供的能量,超过风能、热能、水电、原子能等所有替代能源之总和的一倍。  相似文献   

10.
能源是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调整优化产业能源供给与需求结构需要发展水电、天然气和煤的净化燃烧技术,改变常规能源的供给与消费结构;更要大力发展核能、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和生物质能等替代能源,推动节能技术和新能源利用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中能源替代需要经济、技术以及法律、政策的支持和保障,使利益诱导成为替代能源开发的基础机制,并在产业能源结构调整中通过国家法律及政府政策限制或激励能源使用与替代能源的开发.  相似文献   

11.
吴倩  侯贺良 《走向世界》2006,(10):16-19
在当今的现代生活方式中,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与人们建立起了越来越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当我们逐渐习惯于应用传统能源的同时,却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人类所依赖的这些宝贝,终有枯竭之日。在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长河中,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常规能源毕竟是短暂的一瞬间,所以人类必须从现在开始及早寻找新一代的替代能源。于是,“新能源”一词应运而生。在各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水电、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全世界的能源消费中,已占22%左右。欧洲、日本等国家都已将可再生能源作为社会可持…  相似文献   

12.
文慧 《产权导刊》2010,(7):13-15
资源、能源一直是全球性的主题。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传统能源的大量开采与消耗,使石油、煤炭资源日趋短缺,过量消耗矿物燃料使地球环境负荷不断增加,低碳经济的发展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由此,促使国际间积极搜寻各种替代能源和各种可再生能源。而其中,被称为“21世纪能源”的锂,在替代能源和节能技术中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近海石油开采、新能源发展以及页岩气等替代能源的爆发式增长,增强了美国的战略腾挪空间,也必将对全球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8月3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在“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优化用能结构,大力发展高效清洁能源。太阳能作为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被列入“大力发展”的名单中。  相似文献   

15.
规范生物能源开发迫在眉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测算,未来五年我国原油生产量年均增长2.4%,而消费量年均增长4%,高于产量增长1.6个百分点。到2010年,我国石油需求量将达到3.75亿吨,而产量仅能达到2.04亿吨,石油的供需差率将达到45.7%。因此,发展生物能源等石油替代能源,解决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已成为关系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16.
肖军 《新财经》2006,(11):88-88
发展替代能源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以燃料乙醇为主的生物能源是替代能源中的一个重要品种。持续的政策保障我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开发燃料乙醇等石油替代产品,采取措施节约石油消耗。2002年3月,八部委联合颁布了《车用燃料乙醇使用试点方案》、《车用燃料乙醇使用试点工作实施细则》。方案中明确了多项试点期间的优惠财政税收价格政策,并给予生产企业多种补贴。最近,国家发改委官员表示,政府会继续适度发展燃料乙醇行业,计划到“十一五”末,使乙醇汽油消费量占全国汽油消费总…  相似文献   

17.
石油价格与当前可替代能源供需变动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测定了石油与煤炭、天然气、电能间的相关系数.结论是油价上涨对主要替代能源的供需产生影响,但程度不一.油价上涨对矿物性或化石类能源的影响要大于对非矿物性能源的影响,这是因为前者的开发利用主要建立在资源禀赋和可获得能力上,而后者则建立在一定的技术实力和资金基础上.虽然各国情况有所不同,但依据总体指标计算出来的这种相关关系,可帮助我们了解未来世界能源结构和各种能源供需的总体状况.  相似文献   

18.
能源危机(包括能源约束和能源枯竭)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优质能源的开发和先进能源技术的使用。与传统能源成本高、污染重、不可再生等不利因素相比,绿色能源的优势显而易见。绿色能源又称清洁能源,主要由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水能、地热能等)和非再生能源(如洁净煤、洁净油等)构成。大规模地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鼓励可再生能源进入能源市场,已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能源视为一种生产投入要素纳入要素替代的分析框架下进行研究,并细致刻画了开放条件下不同来源的技术进步及其要素使用情况。通过构建一个要素投入需求方程组模型,本文采用SUR回归估计了1998-2009年我国自发技术进步、R&D、技术购买、FDI和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对能源要素份额和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发现,技术进步效应总体上导致能源强度上升,但R&D和FDI技术溢出均能促使能源强度的降低;不同来源的技术进步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要素替代作用有助于降低能源强度。  相似文献   

20.
城市群低碳交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城市群交通低碳化的一般性途径分析低碳交通(Low Carbon Transport)是指在交通出行的各个环节全面关注温室气体排放问题,通过对运输结构和运输效率的优化,最大程度地减少碳排放总量。一般地,减少碳排放总量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一是减少化石能源使用量,二是使用替代能源。但在现实中,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在无大规模替代能源出现前,化石能源使用量难以从根本上减少,因此,发展低碳交通的首要手段是节能,其次才是使用替代能源。并且,从我国现实情况看,应用智能交通技术可达到节能25%-50%的水平。同时节能的领域可覆盖到交通工具、交通设施、交通管理等多个方面,其降碳潜力更是可观。当然,加强电动车、生物质能汽车等替代能源交通工具的研发和商用化从战略上而言也是必须的。在这样一个认识前提下,可对影响城市群交通低碳化的主要因素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