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投资者行为通过影响资产定价而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与传统金融理论在完全理性人的假设下研究证券市场投资者的行为不同,行为金融理论在心理学、决策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了投资者的有限理性行为。行为金融学理论突破了传统金融理论预期效用最大化和有效市场的研究范式,从投资者的实际决策心理出发,重新审视主宰金融市场的人的因素对市场的影响,从而有效地解释了众多的市场"异象"。 相似文献
2.
中国股市个体投资者羊群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股市投资者表现出显著的羊群行为,心理因素是投资者羊群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情绪、股票历史收益率和股票规模等也是影响投资者行为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我国股市个体投资者交易数据,对影响投资者羊群行为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探讨了我国股市个体投资者羊群行为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4.
5.
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经历了多次波动,每次均引发了有关资本市场的"泡沫"的争辩.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兴起,投资者心理和行为,尤其是投资者的羊群行为,正在被用来解释投机泡沫的演变过程,并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一、行为金融理论的背景综述行为金融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综合了现代金融理论、心理学和决策科学等学科而形成的新兴理论。它尝试着将理论假说建立在金融市场中投资者的真实行为之上,以理解和预测投资者心理决策过程在金融市场中的反应.并由此分析投资者行为对市场走势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时代金融》2015,(14)
回顾历史发现,以理性为理论基础是传统博弈论与金融学分析法的主要特征之一,但是这样的特征使得传统金融学与客观实际不相符,进而难以反映证券市场的真实状况。而行为经济学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规避了这一劣势,在此基础上行为经济学家结合博弈论提出了行为博弈论。本文主要是从我国证券市场个体投资者行为博弈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出发,总结出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借助以非理性因素为特征的行为经济学和行为博弈论来分析我国证券市场个体投资者行为的特点,以及认知、行为博弈的偏差,分析其在证券市场的地位,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希望借此改变个体投资者在证券市场市场秩序下的不利地位,推动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从人并非完全理性的"经济人"的观点出发,结合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历史大背景,分析当下股票个体投资者的决策特点及影响因素,为投资者的自我了解和提升提供可能。既具有时效性,又具有理论实践价值。研究发现:多数股民首选的三种股票类型分别是绩优股、低价大盘股和科技股,因为这几类股票市盈率低、业绩好。此外,由于个人获取的市场信息有限,厌恶损失、害怕后悔,以及把一部分希望寄托于他人建议和政府行为上,致使股票投资者的决策难免带有主观判断。因此,个体投资者应认识自身的不足,学习股票知识的同时注重提高综合素质,同时准确把握宏观经济政策,使投资行为更为"理性"。当然,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问卷的调查是以网络形式进行的,调查的题目有限,不能挖掘出所有决策影响因素;此外,因为网络统计只有简单的计数结果,无法对其中的一些因素进行相关分析,说明的问题也就只能是现实存在的状况,无法做更深入的阐述。 相似文献
9.
基于代表性偏差,股票收益率可能是影响投资者买卖股票行为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某营业部交易数据对股票历史收益率对我国个体投资者买卖股票交易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分析发现,股票历史收益率是影响投资者交易行为的重要因素,股票价格波动幅度、股票市场行情、股票收益率的期间都对投资者的交易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基于代表性偏差,股票收益率可能是影响投资者买卖股票行为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某营业部交易数据对股票历史收益率对我国个体投资者买卖股票交易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分析发现,股票历史收益率是影响投资者交易行为的重要因素,股票价格波动幅度、股票市场行情、股票收益率的期间都对投资者的交易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股市经历了大起大落,波动幅度远超危机的发源地美国,而且A股的走势和美股竟然截然相反,本文从行为金融理论的角度解释了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并对我国证券市场上中小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几种典型表现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13.
文章联系中国证券市场实际分析了投资者的非理性投资行为。并运用行为金融学等相关理论对这些非理性行为进行分析,力图揭示造成中国股市的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因素。研究表明,投资者认知偏差和信息不透明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因此治理我国股票市场的措施是进行投资者教育和完善股市的信息披露制度。 相似文献
14.
《时代金融》2016,(29)
由于经济人的理性假设造成实际的偏差,导致现代的金融学碰到了一些难以解答的现实问题。行为金融学是以人们的实际决策行为为出发点,来研究和解释金融市场的相关问题。认知心理学、情感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是行为金融学研究的理论依据,这些心理直接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念、偏好和决策。随着越来越精准的金融经济数据的获得,人们对行为金融学框架理论进行了大量印证研究。以下研究表明,行为金融学确实能够很好的解释现实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传统主流金融学难以回答的很多现实经济现象。本文以行为金融学理论作为基础,将对有限理性前提下的个体以及群体投资者行为及投资策略等方面已有的代表性文献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中国证券市场自从2坩纪90年代初成立以来。对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成为中国这二十几年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强劲动力,也深刺地影响着亿万股民基民的生活。文章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我国证券市场中个人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揭示了个人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特征、以度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结合带有随机波动时变参数的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TVP-SVAR),研究投资者情绪、货币政策和股市泡沫三者之间的联动关系及其随时间推移而发生显著性变化。实证结果表明:投资者情绪、货币政策与股市泡沫之间存在很强的时变性和脉冲响应,在不同时期投资者情绪对股市泡沫的脉冲响应是反向变动的,而货币政策对股市泡沫的脉冲响应则是同向变动的。根据实证结果提出:发展机构投资者发挥媒体监督作用,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货币政策应适当关注股价;合理控制货币供应量;防止股市泡沫。 相似文献
17.
最近十年,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个人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体现在人数和交易量上,然而个人投资者在投资行为上存在诸多的认知偏差,导致投资行为常常呈现非理性的倾向,进而在影响并加剧了证券市场的震荡,本文通过分析投资者的这种认知偏差,并通过列举三种常见的非理性行为以及该行为相对应的金融异常现象来解释中国个人投资者非理性的倾向,并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给出了一些监管方面的意见以及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行为金融学理论为研究基础,以我国股票市场投资者为研究对象,对我国股票市场投资者非理性投资决策行为的成因进行定性分析,研究显示:在弱式有效的股票市场环境下,投资者前期信息认知偏差和后期心理判断偏差是造成其非理性投资决策的主要原因,前者是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噪音信息干扰以及投资者信息判断偏误造成,后者是投资者个人心理误判所造成.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实况,文章从内外部两个层面提出规范监管主体行为,实现理性监管;规范证券中介与上市公司行为,实现理性经营;规范投资者行为,实现理性决策三大对策来减少我国股市投资者的非理性投资决策,最终形成良好的资本市场投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9.
《时代金融》2015,(17)
文章以行为金融学理论为研究基础,以我国股票市场投资者为研究对象,对我国股票市场投资者非理性投资决策行为的成因进行定性分析,研究显示:在弱式有效的股票市场环境下,投资者前期信息认知偏差和后期心理判断偏差是造成其非理性投资决策的主要原因,前者是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噪音信息干扰以及投资者信息判断偏误造成,后者是投资者个人心理误判所造成。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实况,文章从内外部两个层面提出规范监管主体行为,实现理性监管;规范证券中介与上市公司行为,实现理性经营;规范投资者行为,实现理性决策三大对策来减少我国股市投资者的非理性投资决策,最终形成良好的资本市场投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