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不断有朋友问我:孩子出现学习问题怎么办?我在回答的时候,很少直接针对孩子的学习问题做出回答,而是先会问家长自己是怎么做的,孩子的生活是怎么安排的,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是否顺畅,孩子对学习一直以来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当孩子的学习出现问题时,一个主要方面是学习方法需要调整;另外一个更大的方面,就是孩子的生活、情绪、情感或精神世界有一些内容需要调整。家长要了解自己的孩子,要和孩子做朋友,不要老盯着孩子成绩的  相似文献   

2.
<正>对教育心存敬畏,对学生成长心存敬畏,不让学生因对教师的喜欢或者不喜欢而做出轻率的选择。教育不能浮于表面,需透于心、融于心,让学生健康成长、快乐成长。近日,遇到一位家长,她的孩子我没教过,但曾在我教书的学校就读,而今在一个自认为并不理想的二本大学学习,遗憾之情溢于言表。这位家长说,孩子不适合读文科,念理科可能好一些。我问,为什么当时就没有学理科呢?家长认为原因是孩子不喜欢高一时的班主  相似文献   

3.
彭海萌 《中国西部》2012,(Z2):99-100,98
当孩子进入某个年龄阶段时,总会有人站出来给他们贴上"叛逆期"的标签。他们也许表现得真的很叛逆,冲动,易怒,情绪难以自控。但事实上,他们也许只是"伪叛逆",那么真相究竟如何?大人也叛逆最近接连有家长在问我这个问题:是不是我的孩子到了叛逆期,怎么总是这么爱发脾气?不好打交道。问这个问题的,有四五岁孩子的家长,有六七岁孩子的家长,有六年级孩子的家长。如此一来,你就会发现,天啊,这叛逆期到底是几岁啊?  相似文献   

4.
“我们的孩子必须成为天才!”这是孩子的妈妈、我的妻子在生下这孩子之前就发下的正式而庄重的誓言,她希望我们未来的孩子就像爱因斯坦那样聪明,全家人没有一个反对这个提议,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作为家长我们必须为孩子的未来负责,几乎中国每一个家长都在这么想。于是我们开始信心满满地朝着培养“爱因斯坦”的目标前进。  相似文献   

5.
大人也叛逆 最近接连有家长在问我这个问题:是不是我的孩子到了叛逆期,怎么总是这么爱发脾气?不好打交道.问这个问题的,有四五岁孩子的家长,有六七岁孩子的家长,有六年级孩子的家长.如此一来,你就会发现,天啊,这叛逆期到底是几岁啊? 我只问了他们一句:"家长都比较急躁,爱吼人吧?""是的."答案都是一样的,我从不失手,这个我很确信. 我想起了作家王朔在《致女儿》里说自己跟妈妈的关系一直磕磕碰碰,哪怕到了自己四五十岁了,都对妈妈的话极为反感.有一次清明,他跟妈妈约好了要去八宝山公墓给爸爸上坟,刚要出门,妈妈打电话来询问他是否已经出门,他心里立刻就不耐烦了,放下电话,把穿戴好的衣服鞋子都脱了,在家里磨叽了一个小时,才重新穿戴好出门.你说他怎么这么逆反他妈妈,四十多了,还在逆反期啊?去看看他的书,看看他描述的他的童年生活,你就能理解他为何是这样有偏激言行的作家了,在他作品里为何有那样一些很虐的情节了. 我还认识位家长,三十多岁的男人,十几岁就离家独居,为了离开具有武则天气质的妈妈.现在,对于妈妈的话,他的自我评价是"对人不对事",不管话好不好,在不在理,要是从妈妈嘴巴里说出来,一概反着干.所以,他现在过生日,他妈妈想他回去吃顿饭,都不敢亲自给他电话,而是让保姆给他打电话,这个逆反还真是够逆反的吧!  相似文献   

6.
早晨,我照例早早地来到教室。孩子们正在整齐地读着书。教室的几个座位空着,有几个孩子正自觉地在篮球场上清扫着落叶。昨天晚上风雨交加,给操场铺上一地金黄。孩子们扫落叶的时间会比平常长一些,到教室来的时间也会晚一些。我像往常一样,没有打扰孩子们,准备着今天上课用的教具和课件。突然,一个声音在耳边响起:“老师,小涵的200元钱不见了。”我心里一惊,200元,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啊!小涵的家境并不富裕,她是班里最后一个交钱的孩子,家长可能也是犹豫了好久才让孩子去参加这次到“宝贝梦想城”的实践活动的。如果钱找不回来,孩子可能就去不了,甚至还会回家挨打、挨骂,这对一个才七八岁的孩子来说,是一件多么残酷的事情啊!正想着,小涵哭着上来了。旁边还围着几个和她一起做清洁的孩子。  相似文献   

7.
“好家长胜过好老师”早巳成为共识,因为每一个学生都天然带着他的家庭教养的基因.家长的观念和行为,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深远.好家长也能为孩子营造一个“小社会”,虽然当今社会戾气极重,似乎每一个国人都有一肚子火气,但我听过一位平和的父亲说:“我们生下来的社会是这样,是我们的无奈;我们的孩子生下来时如果还是这样,就是我们的无能.”多么暖心的一句话,可见家长是可以从点点滴滴做起,为孩子营建一个温情脉脉的成长环境的. 然而,我常与同事聊天,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什么.身边的教师竟然不约而同地认为:除了一些无法改变的原因外,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家长问题.  相似文献   

8.
曾经有一位家长对我说过一句话:这些孩子对你们老师来说,只是你们教的成百上千学生中的一个,但对我们家长来说,那就是我们家族的一代人啊。是啊,一个孩子,是一个家族的一代人,这一个个孩子加起来,不就是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一代人吗?  相似文献   

9.
朱宁宁 《魅力中国》2013,(23):132-132
常有人问我是如何指导孩子读书的。这确实是个问题。如今的书不是少。而是多得几近泛滥且鱼龙混杂,而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大多时间又被繁重而无奈的学习考试所牵走(孩子一般比我们大人都忙),为孩子选择有用又有益的书来读,是每个做家长都会重视的事情。  相似文献   

10.
杨一一 《今日重庆》2008,(11):143-143
2008年10月,晚上已能感觉到秋天的凉意,记者打电话给南坪中学的饶世勇老师约时间见面,但几次都是“该用户正在通话中”。“我在和一位家长谈她孩子在学校的事。”见面后她说,这学期留给家长的是小灵通,接电话就不怕影响家人了。  相似文献   

11.
霍庆 《中国西部》2013,(36):136-141
《孩子,你得自己走》是一本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这本书的作者苏拉是位中文博士,书中主要向我们讲述了她自己是如何在儿子海洋从出生到小学毕业期间一步步地锻炼着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能力的。苏拉认为,在所有亲密关系里,唯有亲子关系是以分离为目的的。家长养育孩子的过程,就是一个逐渐分离的过程。如果家长是在真正地、理性地爱孩子,就必须学着放开孩子。父母应该教给孩子学会独立和自强,这是一种能力,谁也夺不走的能力,这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财富。  相似文献   

12.
<正>我曾听到过家长跟我说:"如果我女儿敢在中学耍朋友,我就打断她的腿。"我当时想,就冲这句话,估计他就没机会知道女儿是否在中学谈恋爱,谈到了何种程度,是否出现了严重后果,如何善后的。"打断你的腿",这样一句话,看似家教严格,好像是对孩子进行了严厉的教育——高压政策一下达,你不敢谈恋爱了,万事大吉!但是,实际上,这是眼睁睁地在孩子的"感情教育"阵地上全面放弃。退一万步说,即使自己女儿是"尼姑转世",绝不喜欢任何男生,包括女生,那也挡不住有人会喜欢她,频频示好,如何应对,如何拒绝,难道不该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两人相处、选择、拒绝之道吗?所以,"打断你的腿"负作用很大:其一,堵上了和孩子平等交流的渠道,对于孩子的真实情况没机会掌握;其二,孩子如何面对情感,面对性困惑?这其中的底线把握、应对策略是一条也没教给孩子。家长们往往会因为孩子成绩都不错而"万事大吉",啥都不多说。至于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13.
母亲与地图     
在我的书房里,挂着一张中国地图。 起先,母亲对地图并没有注意。但她发现我经常盯着左看右看,便像孩子一样产生了好奇心。问:这画上既没有人头像,又没有山水花草的,有啥好瞅的?我告诉她:这是我们中国。她有点不解:就这么不到一块匾大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2000年3月3日,我女儿所在的初三·4班举行“你是你的船长”主题班会。这是全班孩子集体过他们的15岁生日,家长也同时参加。会上,家长们还向孩子们赠送了由班里的家长委员会创意、并且自费结集成册的“寄语15岁——给自己孩子的一封信”一书。我作为家长代表应邀发言。  相似文献   

15.
王淳 《东宇经纬》2000,(3):42-44
怎样的孩子才是一个出色的小学生?关于这个问题,好像我以前从没认真想过,又好像这是一个人尽皆知的答案。记得那是女儿在国内一年级期末考试结束后的一次家长会,当时每个家长都像小学生那样坐在自己孩子的座位上,注视着孩子们的班主任老师。老师的手里拿着两叠成绩单,  相似文献   

16.
王晓慧 《新财经》2010,(10):62-62
专注于做早教的高翔自己也是一位家长,他有一个6岁的女儿。他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女儿的? 《新财经》:您有一个6岁的女儿,您觉得对自己孩子的早期教育是否成功? 高翔:我觉得算比较成功的。这主要得益于我的父亲,我从我父亲那里继承的一个理念就是:不要强迫孩子学什么。  相似文献   

17.
《沪港经济》2014,(2):80-80
正上一篇,我们谈了淡定的气场,这一篇,我们来谈谈送礼。我有个弟子,他和太太一起创业。创业到了一定的规模,就需要这位太太离开这家公司,但是太太找不到事干。弟子就来问我,该给她找个什么事情干呢?我说,她应该干一件事。他问,干什么?我说,干花钱的事。弟子问,此话何意?我说,你一年给她200万,让她拿这200万买各种礼物——花了心思买来的礼物,给员工也好,给员工家属也好……200万对你公司来说,不是一个大数目——你每年花在市场上的费用也不止这个数。但是,你知道吗?  相似文献   

18.
刘波 《中国西部》2014,(20):122-123
<正>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我曾听过宁波市达敏学校的老师讲述她们与学生的故事,深深地感受到了特教老师的不易。读宁波市优秀青年作家钱利娜的新著《一个都不放弃》,我仿佛跟着她走进了达敏学校,与这所培智学校的师生零距离接触,也通过她的笔触,了解了一个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智障孩子家庭的生活现状。这本我国首部深入描写培智学校教师及智障孩子生命现状的纪实文学作品,让我第一次真实地感受到了各类智障孩子的生活,认识到了智障  相似文献   

19.
能有这么多孩子,我很高兴,我喜欢孩子。当一个孩子来的第一天晚上哭着要找妈妈的时候,我心里很难受。一个一岁多的孩子,一个很简单的要求,可是对她来说却是奢求。她本该是像其他小孩一样在父母的怀抱里幸福地成长。有一个温馨幸福的家。我开始焦虑,要怎样负担起这个责任。  相似文献   

20.
唐爱华 《发展》2008,(5):97-97
许多家长和老师都在为孩子不听话、缺乏爱心、厌学、贪玩、死板而发愁。到底是谁之过?究其根源,是孩子的问题还是家长或老师的教育方法问题?这值得我们每一位家长和老师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