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镕基:“上海是中国的纽约”,“香港是中国的多伦多。” 朱镕基总理四月访问美国和加拿大时,多次提到上海与香港、纽约和多伦多的比较。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朱镕基说:“我对于上海确实有感情,因为我当过那里的市长。我同样也对香港有感情,感情是同样的。我确实说过上海是中国的纽约,同时我会在这里说,香港是中国的多伦多。” ——香港《文汇报》记者多伦多4月15日电  相似文献   

2.
说起范徐丽泰,在香港称得上是家喻户晓;人们之所以敬佩她,不仅因为她是香港政坛第一位“女议长”,也不仅因为她是香港具有独特个性的政治人物,还因为她具有一个好母亲的爱心,拥有一个好妻子的善良、以及与疾病顽强抗争的精神,她的“不卖名人帐、自己也不屑做名人,随时准备回家过小日子”的普通人作风,更是让人肃然起敬! 我是在立法会主席办公室里采访她的,这一段日子她忙得“团团转”,立法会差不多每个星期三都有会议,而作为主席的她更是责任重大。让我惊讶的是她的精神相当好,一点也看  相似文献   

3.
我作为一名香港研究工作者早已盼望有一本好的工具书,作为研究的向导。同时,作为一名教师又多么希望我从事香港问题学习和研究的研究生们有一本好辞书,引导他们入门。现在,由于《香港大辞典》(经济卷)的出版,我多年来的愿望终于实现了。用“爱不释手”来形容我当时手捧着常务副主编刘泽生送来的这本大辞典时的心情,是最恰当不过了。这部大辞典之所以令人赞赏,我认为主要是有以下几个原因:  相似文献   

4.
(九)我知道“作客要有礼貌”,我知道我“不是香港人,所以不懂香港”。我完全承认“你们台湾更糟糕”。所以,讲这个题目还真的“我有压力”,套一句“巴士阿叔”的真情告白。但是,我也相信香港人的开阔,容得了善意的坦白。(《谁的添马舰——我看香港文化的主体性,2006年6月2日于香港大学的演讲》P76)  相似文献   

5.
阿丁 《沪港经济》2002,(1):19-22
上海。2001年12月。淮海中路黄陂路口,一幢60层高的具有现代化造型的大厦拔地而起。这是淮海路上目前最高的建筑,一到晚上,灯光璀璨,雄伟而又优雅,这幢名为“香港新世界”的大厦,给高雅的淮海路增添了一道新的亮丽风采,亦成为上海市具有标志性的建筑物。 此刻,我在香港新世界总部办公室采访了该幢大厦的业主、香港新世界中国地产有限公司副主席杜惠恺先生。杜先生是个大忙人,现在他差不  相似文献   

6.
沈云 《沪港经济》2006,(9):22-25
8月,上海,一个骄阳似火的下午. 西装革履、举止儒雅、谈吐得体、颇有绅士风度的雷声隆,在他中环广场9楼办公室里与记者侃侃而谈: "我出生在上海,生长在香港,求学在英国,创业在香港,发展在上海……"  相似文献   

7.
香港覓食記     
随旅行团在香港走马看花旅程已过大半,旅游“菜单”里尚余几天是探亲访友及自由活动。此刻,我却忧上心头:这几天的伙食要自行操办。想到上次来港购物时那“温柔的一刀”,我难免心有余悸。好在来港前,太太给了很大的“自由度”,“在外面用钞票不要太省噢”! 那天,我按“上海时间”晨练後,信步来到湾仔附近觅食。香港真是美食世界,空气中也飘散着一股厨房特有的气味。我在一家粥面店里要了油条、豆浆、鱼片粥及一只粟子肉粽,虽说这些都号称“上海点心”,但实为“改良”的港式点心。总的印象是:油条虽然不长但口味纯  相似文献   

8.
日前,在希尔顿酒店大堂里和香港兴利集团总经理张曾基聊天时,他突然凑近记者,不无兴奋地说:“明天,我要和你们的王部长一起吃早餐呢!”那神情,就像要去见小别重逢的老朋友似的。王生洪,这是记者在与香港老板交往过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名字。在距香港回归祖国只有100多天的时候,作为上海市委统战部的第一把手,他在想些什么呢?在隆冬的一个傍晚,记者走进了南京西路722号那间充满了书卷气的部长办公室,开始了我们的采访。  相似文献   

9.
1983年4月下旬,港台报刊纷纷连篇累牍,追踪报道香港地产富商、华懋集团主席王德辉“标参”(绑票)案。现综述如下: 4月12日上午9时左右,王德辉夫妇从港岛山顶区目禄径的华宅,驾车准备到中区办公室。车子被前面一辆客货两用车挡住去路,另有一辆轿车断其后路,前后两车跳下两名男子,持刀将王德辉挟持  相似文献   

10.
访港随笔     
我一到香港,就被五光十色的商店装潢和琳琅满目的商品迷着。香港人说:“世界有的东西在香港都可以买到”。我未曾去过“世界”,无法判断此话有无夸张。但我来自国内,确知国内难得一见的名牌国(?)特产,在香港竟可随手买到,所以再听到外国游客赞说香港是“购物天堂”,我也不生怀疑了。说它是“天堂”,不仅因为货多物美,更因服务优良,使顾客不但买到了心爱的商品,而且感受到精神上的欣慰。我们从到达香港第一天起就上馆子吃饭,以后天天都被人带着上茶楼、酒家,高级的我们去了,大众化的也到过。高级酒家,店铺虽大,门前街道却很窄小,不能停放汽车,但驱车来的顾客不必为此费心,  相似文献   

11.
1996年12月31日。香港。 这一天当人们打开香港《文汇报》时就会被一篇题为“最好的新年礼物”的文章所吸引,文章开头这样说:“1997年就要来临,在送旧迎新的时刻,我最为欣慰的是六百万香港市民都收到一份珍贵的新年礼物: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和临时立法会顺利产生。”“比起  相似文献   

12.
童韧: 非常幸运,我见证了香港的千年之交。 除夕之夜,几十万人聚集在“倒数胜地”时代广场、兰桂坊和维多利亚公园等地,他们挥舞气球,扯破喉咙叫喊着“五、四、三、二、一!” 在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瞬间,香港人一扫心头阴霾,尽情享受着新世纪带来的喜悦。 九十天疯狂和九个月失落 过去一年,香港人活得有点累——主要是“心累”。 搅得大家心里七上八下的,  相似文献   

13.
据说,香港国际影星周润发有一句名言,叫作:“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普通话”。尽管此话含有戏说的成份,但也多少反映了香港人一种尴尬的现状。 我来香港已有一年多了,我最怕的也是和香港人讲普通话。香港人讲普通话不但累,而且常闹笑话,有时真叫急死人。香港人不但普通话讲得不好,而且好多香港人的中文字也写得  相似文献   

14.
千回百转,江河入海。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怀抱。这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邓小平先生一国两制思想的伟大胜利! 作为一名与香港一起发展的实业家,一名香港特区筹委会的成员,我为香港的建设、为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尽了一份心,这令我欣慰。现在,经港人推选的香港特区首届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和其第一届政府官员都在为香港的回归和以后的运行努力工作,这充分体现了《基本法》的“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原则。香港一  相似文献   

15.
王品月 《环球财经》2014,(12):66-67
提到香港中环,TVB粉丝大多会联想到西装革领的白领们拿着咖啡夹着报纸快步走向办公室的情景。一年前初到中环是为了办理租房手续,那时候,刚下飞机的我左右各拿一只行李箱和这些着装整齐、面容精致的精英们挤在这一条狭小的街道上,未免觉得自己“矬”几分。  相似文献   

16.
水昆 《沪港经济》2001,(2):40-41
没来香港之前,我曾听人介绍说香港是个商品化经济意识很浓的社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很缺少“人情味”。然而当我踏上香港的那一天起,我始终被一种难以言表的情绪所感染,我的所见所闻以及亲身经历告诉我,此话有点偏激,至少是不全面。也许对于“人情味”的理解有所不同,我想说的是香港其实是个很实实在在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沈云 《沪港经济》2001,(1):39-41
巨仁国药港总部办公室的透明度极高,从董事长办公室到各部门办公室都用落地玻璃分隔,各室相望,一览无遗。 董事长陈颂楠,说话直言不讳,他有句口头禅:“向前看,拼命干。”两个多小时的采访中,他这句话说了十几次,还挺认真地给记者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前和钱是谐音,我这句话是一语双关,为了前途、事业和金钱、财富,我要拼命干。” 于是,我们的话题从“拼命”谈起。  相似文献   

18.
潘真 《沪港经济》2001,(7):29-31
在“福禄居”喝茶,我被介绍与赵何琍琍认识。 同行的一位香港《大公报》记者,拿了赵何琍琍的名片,惊奇地道:“我知道这个名字,你过去在香港很有名的!” 余生也晚,对着陌生的赵何琍琍——她身着典雅中装,化了精致的妆,以流利的国语谈笑风生——猜想:她从哪里来?  相似文献   

19.
鼎宕 《沪港经济》2001,(4):24-26
近来翻开报章,常常可见香港人在大声疾呼要重新找回“香港精神”,特别是一些有识之士更是苦口婆心,要港人虚心向内地学习,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一向很感觉良好的香港人会如此放下架子一“作践自己”呢? 开始时我也感到很纳闷,难道香港人的精神真的这么脆弱?当我了解了香港精神以后,我方才明白,这就是香港人的可贵之处,他们善于思考,勤于探索,不回避矛盾,输得起也站得直。 什么是香港精神?勤奋工作,灵活多变,不畏艰险,勇于创业和勇于承担风险”。这23个字的香港精神,曾经为香港人带来过许多辉煌,也曾经给香港人创造了无穷的财富。 现在香港人又在重新呼唤香港精神,这对我们上海人来说,是不是能有所启示呢?  相似文献   

20.
香港,举世闻名的购物天堂。如果你初来乍到,请随我在这“天堂”潇洒走一回,尝尝当一个“快乐消费者”的滋味,去逛逛女人街和男人街,去看看大减价和大拍卖,当你在购物中心或街市摊档流连忘返时,我会及时提醒你,“天堂”也有陷阱,有时候我们得绕着走。“天堂”的魅力香港被称为购物天堂,自有它不同凡响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