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研究目的:指出当前违法用地问题突出,分析土地制度还存在的不完善之处,提出立法对策和法律架构。研究方法:统计分析法、法理推断法、对比研究法。研究结果:(1)主要依靠行政权力进行监管、保护的模式不利于实现国家土地资源安全;(2)健全社会公益监督机制有助于提升土地资源的监管、保护力度及其效果。研究结论:构建行政与公益诉讼特殊司法救济双轨并行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2.
农村妇女土地权益流失现象正日益突出,而妇女进行土地维权受到了其自身受教育程度偏低、法律救济途径不通畅、维权成本过高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必须努力提高农村妇女的受教育程度,建立多元化的土地权利救济途径,积极探索妇女土地权利保护的公益诉讼制度等。  相似文献   

3.
论环境公益诉讼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梅 《林业经济问题》2003,23(6):348-350
没有救济就没权利,为了维护公共环境利益,保护公民环境权,有必要对传统民事诉讼进行补充和修正,扩大环境民事诉讼起诉主体资格和受案范围,建立环保法庭,确立新的赔偿原则和范围,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4.
吴小芳 《农家之友》2009,(20):103-104
行政公益诉讼指行政主体的违法行为或不作为对公共利益、社会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造成侵害或侵害危险时,法律允许无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为公共利益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制度。虽然我国目前行政公益诉讼未被立法者所承认,但通过知悉西方法治国家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和探讨我国法律制度,可知,在我国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既有必要性、重要性,也有现实性。  相似文献   

5.
征地中赋予农民救济权利的合理性分析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梦琳  梁亚荣 《农村经济》2007,(12):124-126
农民缺乏有效的救济权利是致使大量征地纠纷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从经济学的成本收益角度进行分析,论证土地征收中赋予农民有效的救济权利可以带来社会净收益的增加,进而说明构建土地征收救济制度的合理性.同时针对当前我国土地征收救济制度的不足,提出要完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扩大对农民的救济范围及加大司法审查力度;构建相对独立的裁判机构;降低农民的救济成本;为农民提供救济的法律援助.  相似文献   

6.
违法行为制止难、调查取证难、行政处罚执行难以及相关部门协调难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自然资源执法监察工作,尤其是土地违法行政处罚执行难,严重影响了执法监察效率,损害了法律的权威性和政府的公信力,但却没有很有效的解决途径。本文重点针对土地违法行政处罚执行中的拆除难、复耕难等问题,探索依托"民事公益诉讼制度"予以解决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民事公益诉讼整体呈现适用频率不高、救济领域狭小、起诉主体较为单一等问题。这既无法较好地实现民事公益诉讼保护不特定社会公众共同利益的立法初衷,也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持续高速发展。我国《民事诉讼法》将民事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作了四项具体规定,尽管条文中运用了一个"等"字看似对救济客体的类别尚留有扩大的余地,但司法实务中对公益诉讼案件类型的认定仍较为狭窄,这不仅使得公益诉讼制度的立法目的无法得到很好贯彻,还会导致诉讼过于片面化,许多应当被保护的公共利益不能得到较好的保护。实践中可以通过体系解释正面列举公共利益的种类,反向排除不应属于公益诉讼的案件类型,同时遵守比例原则,使得我国民事公益诉讼的救济客体得到科学有效的扩大。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家行政日益趋向于公民合法权益的保护,公民对国家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已可通过行政程序和诉讼程序获得救济,然而行政补偿制度在我国的发展滞后于行政赔偿制度,对行政补偿产生纠纷的解决方法存在争议。随着《物权法》的颁布,建立完善的行政补偿体系显得尤为紧迫。  相似文献   

9.
公益诉讼制度是在公共利益被蔑视、弱者权利被侵害的社会环境中要求被建立的一种新型诉讼制度.我国至今尚未建立公益诉讼制度,使得众多满怀公益心的热心之士不是求诉无门就是屡诉屡败。为此,我国应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0.
检察机关提起的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确立是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的一大进步,在实践中确实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但依然存在诉讼动力不足、检察机关角色冲突、诉讼程序笼统、取证举证困难等一些问题.社会组织作为公益力量的代表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具有不可比拟的独特优越性和现实意义,但因缺乏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而阻碍其在环境治理中...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自然资源部与最高人民检察院多次联合发文,在土地执法查处、公益诉讼特别是民事公益诉讼等方面加强协作配合。2020年12月,自然资源部与最高人民检察院选择在4省的8个市(地)、县(市、区)开展为期1年的试点工作,着力在行政公益诉讼、民事公益诉讼、行政非诉执行监督等方面加强土地执法查处领域的协作配合,取得了较好成效。本文对试点进展情况、存在问题进行了梳理总结,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所形成的日益复杂化的行政事务和不断上升的公民权利要求,建立两级行政复议制度,完善行政机关内部监督制度和公民的权利救济制度,有助于达到提高行政效率、增强行政效能的目的,同时能为公民提供有效的权利救济途径。  相似文献   

13.
新民诉法第55条规定明确了民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法律地位,为该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然而,该规定作为一种诉讼救济手段尚不能与现实的环境需求和社会需求相匹配,需要从利益维护路径的扩张和相关起诉主体职能的规定与限定两个角度进一步完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起诉主体制度。  相似文献   

14.
在阐述林业行政公益诉讼的概念、特征和作用的基础上,指出林业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应扩展至检察机关和社会组织,并对社会组织作出限制性规定;受案范围还应包括规章以下的抽象行政行为。对林业行政公益诉讼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包括诉前程序的设置、举证责任的分配、行政不作为的认定及其法律责任形式等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对林业行政公益诉讼立法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新《环境保护法》内含许多制度、理念的创新,承载着环境保护基本法的厚望。然而,新环保法的法律地位不凸显,涉及环保的法律呈分散、扁平状,难以通过修改全部单行法来承接新环保法的使命。新环保法所构建的公益诉讼制度中,诉讼主体要件不明晰,诉讼范围未包括行政机关的不作为。鉴于此,建议制定司法解释,以对环保法进行细化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农村征地补偿费分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法律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帆 《农村经济》2006,(8):25-30
土地问题是“三农”问题的焦点,而集体土地所有权虚化、使用权流转障碍,土地征收缺乏公共性目的以及征地补偿标准和范围不合理等问题,或许基于体制、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等原因而使法律力不从心,但对于征地补偿费如何更合理地分配和管理,却是法律制度可以完善的技术问题,基于此,本文拟就征地补偿费在分配管理主体、行政裁留、村委会留存、分配的公正性以及权利救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提出了制度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土地征用行政救济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国家动用土地征用权时,作为集体土地所有者的农民处于弱势地位。“有权利必有保障”,“无救济的权利是无保障的权利”,给予农民一定的行政救济,使其正当的利益诉求得以满足,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重要而迫切的事情。  相似文献   

18.
英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适合市场经济的、比较成熟的土地征购补偿制度。英国土地强制征购与补偿的原则、目的及其表现形式主要有:土地征购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具有独立的司法与行政权力的仲裁机构;土地被征购者的补偿范围相对宽泛。对我国的启示:增进土地征收中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利益;建立健全征地过程中的纠纷仲裁和法律救济制度;保障为公共利益而实施土地征收中失地者的权利。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土地征收救济机制之构建——以比较法为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征收救济制度的基础是征收权之立法规制,尤以征收程序的设置最为关键,中国的征收程序条款设置存在缺陷应予完善;土地征收救济模式有法院主导型和议会主导型之分,中国的征收救济模式缺失,现实国情决定中国应选择议会主导型救济模式;土地征收救济方式表现为不同的具体诉讼形式,中国至少应赋予被征收人享有就征收补偿纠纷而提起民事诉讼的救济方式。  相似文献   

20.
由于行政规划复杂的表现形式与法律属性,关于行政规划的可诉性问题,学者们之间存在较大的争议。但是,行政规划作为行政权力运行的表现形式之一,基于"控权"的行政法基本原理,亦应当对其进行可诉化的控制。就域外国家或地区的处理模式而言,对行政规划的规范化控制模式有:行政规划制定阶段的控制、运行阶段的控制以及权利救济阶段的控制。文章在对行政规划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并在对行政规划的诉讼路径可行性分析的前提下,厘清行政规划的可诉范围,以期为疏理行政规划的司法救济路径提供学理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