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邱明 《国际市场》2012,(Z2):78-82
一、导言汇率波动与贸易收支间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者中研究的重要课题。从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最终崩溃到后来牙买加体系达成,再到2002年欧元正式使用,从此国际货币体系翻开了新篇章。中国是个外汇管制的国家,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民币汇率进行两次重大的改革:第一个阶段,1993年—1994年期间将1美元兑人民币5.8元改为8.7元左右,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有条件可兑换。第二个阶段,从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更具有弹性。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报告,从2005年7月汇改至2011年11月末,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23.97%,对欧元累计升值14.00%,这意味着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日平均升值幅度在0.5%范围之内,升值幅度远远小于1%。  相似文献   

2.
人民币升值背景下的外贸财务管理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从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已经累计升值20%左右。人民币升值对外贸企业影响巨大。如何应对人民币升值,是外贸企业财务管理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近几年工作中的实际经验谈谈人民币升值背景下的外贸企业财务  相似文献   

3.
时下,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论调一浪高过一浪,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2010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暗示要求人民币升值;3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公开撰文批评人民币汇率机制;3月16日,美国130名国会议员又联名上书美商务部和财政部,要求对中国施压以迫使人民币升值,甚至要求把中国认定为汇率操纵国;就连美国财长盖特纳的访华,也被许多媒体解读为为人民币的升值铺路。就在社会各界在对人民币汇率之争评头论足之时,人民币兑欧元、英镑、日元等国际主要货币的汇率悄无声息地发生了变化,据悉,从2009年底以来,人民币兑欧元、英镑的中间价分别上涨12%左右,对日元中间价也升值4.5%左右。  相似文献   

4.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计算,2015年末,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3.66%,而实际有效汇率升值了3.93%;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至2015年12月,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45.87%,而实际有效汇率升值56.16%。实际有效汇率更能全面反映外贸企业面临的汇率变动情况。  相似文献   

5.
<正>自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一直保持升值态势。2007年下半年到2008年第一季度升值幅度更是加快。但是自4月份以来,汇率走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升值幅度开始减速,并一度出现反弹。而远期汇率的变化也出乎意料。4月16日,1年期  相似文献   

6.
彭忠连 《中国市场》2011,(18):58-59
本文结合当前全球经济以及人民币升值等概念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指出现在人民币升值预期有所减弱,一年升值预期3%左右,是可以承受的,同时这种温和的升值也有利于人民币走出去;目前人民币汇率已经趋向均衡,预计"十二五"期间人民币汇率接近均衡。  相似文献   

7.
人民币实行的是盯住美元汇率制。人民币近10年都处于升值趋势中,人民币升值是以人民币汇率下降形式反映出来的,即1美元兑换的人民币金额减少。1994年人民币平均汇率为8.6212,1995年为8.3490,1996年为8.3143,到2003年为8.2770(国家统计局,2004),人民币汇率近10年下降了4.1%。从2001年开始连续3年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在8.2770,2004年1—5月人民币汇率累计平均仍为8.2770.2003年以来,人民币再一次面临升值压力,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美国、欧盟、日本等不断施压,希望迫使人民币升值。本文重点从经济学与国际政治两个角度分析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自汇改以来,我国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已经达到了33%左右,这对于我国外贸的影响非常明显,本文研究的重点是论述人民币升值对于我国外贸的影响,并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论述,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国际商务财会》2013,(9):61-61
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日前发布的《2013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指出,今年上半年,人民币对主要货币双边和一篮子多边汇率升值。根据报告,6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较2012年末升值1.7%,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累计升值34%。人民币对欧元、日元汇率中间价较2012年末分别升值3.3%和升值16.7%。上半年,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即期交易价总体处于中间价升值区间,前五个月持续贴近并一度触及中间价1%的浮动区间下限,日间最大波幅日均为0.95%,主要是年初以来跨境资金流入持续偏多的市场供求作用结果;6月份,受  相似文献   

10.
自汇改以来,我国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已经达到了33%左右,这对于我国外贸的影响非常明显,本文研究的重点是论述人民币升值对于我国外贸的影响,并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论述,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升值2%以来,人民币汇率一直处于波动的升值状态.人民币汇率变化已经成为影响船舶企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自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幅度已超过18%,而2008年一季度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达到4.3%,是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速度最快的一个季度。人民币这种加速升值的态势,正考验着中国出口企业的承受能力。  相似文献   

13.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清 《商业时代》2011,(33):44-45
从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持续升值。随着人民币走向国际化,以及我国多年的巨额贸易顺差,国际社会仍不断对人民币升值施加压力。重启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已累计上涨逾4%。本文分析了近年来我国贸易收支随汇率变化的情况,阐述了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正负面影响,从而提出新形势下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2005年7月21日起,人民币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日人民币便升值2%,此后到2008年上半年这段时间内,人民币兑美元升值不断,价格屡创新高.本文以2005年7月到2008年上半年这段时间内的人民币汇率为研究时象,以汇率改革日为界点,分析这一时间段内出现人民币升值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王庆  文芳 《新财富》2007,(12):14
人民币的升值步伐显著加快。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已经从10月22日的7.51下降到11月9日的7.42,升值幅度为1.25%,是自2005年7月22日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升幅最大的三周。到11月23日,汇率又突破7.4关口,升至7.3992。看起来,人民币升值的显著加快已经加剧了恐慌性抛售美元的压力,甚至有迹象表明,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就人民币升值的贸易条件效应进行了研究。在阐明各种贸易条件内涵及其对贸易利益影响的基础上,文章从理论层面上分析了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的影响,说明人民币升值并不一定意味着我国的贸易条件将发生改善或恶化,这要取决于我国的进出口供给和需求弹性。笔者通过对2005年7月人民币升值以来贸易条件的实证计算和分析发现,人民币升值以来我国价格贸易条件明显改善,收入贸易条件变化不大,贸易条件总体得到改善。人民币稳定升值的汇率政策与"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外贸增长方式由量的增加到质的提高转变"的贸易政策是统一的,为了促进这一外贸政策的实现,人民币的稳定升值是合理且必须的。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人民币升值"已经成为了一个在我国乃至世界金融界热议的话题。中国政府自2005年7月21日启动人民币首次汇改后,截止2010年9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累计升值23%。据新华日报2010年9月16日报道,9月15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为6.7250,较前一交易日走高128个基点,这已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连续第四个交易日创下汇改以来新高,引发了国内外金融界的高度关注。随着人民币加速升值,"人民币升值到底是好还是坏?"人民币升值对于我国经济及金融市场有何显著影响?"中国应该如何应对人民币升值?"等等问题再次浮出水面。试图通过分析人民币升值的原因,结合利弊两个对立面,进而讨论人民币升值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外经贸发展如何应对人民币升值挑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对外贸易》2007,(2):84-88
自2005年7月我国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已经接近5%。人民币升值将是一个长期趋势。这对我国外经贸发展既是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我们认为,人民币适度升值从长远看有利于外经贸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自2005年7月改革以来,升值压力日渐增大。本文在假定人民币汇率改革后仍存在升值压力的前提下,提出应对人民币汇率升值风险、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表现出持续升值的态势,特别是进入2008年以来,人民币更是呈现出加速升值的趋势。鉴于此,本文拟对人民币快速升值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及其相应的对策作一初浅的探讨,以期能从分析中获得有益决策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