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最新情况表明,到去年底,我国建制城市已达666个,城市人口总数为51511万人。据介绍.去年新设置城市26个,其中地级市8个,县级市18个。在新增的26个城市中,东部沿海地区8个,中部地区11个,西部地区7个,所占比重分别为30.8%、42.3%和26.9%。近70%的新增城市在中、西部,这改变了过去东部地区城市增长过快的趋势。按非农业人口划分,200万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11个,100到2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23个,50到100万人口的大城市44个,20到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159个,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393个。据统计,1996年全部城市市…  相似文献   

2.
我国实行的是广域市制,超大特大城市、乃至大城市地域范围一般都比较广,小的几千平方公里,大的几万平方公里,并且其地域范围内一般都具有城区、郊区、新区、新城、市、县、小城镇、乡村等多样化的空间形态,这些多样化的空间形态,其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条件差异性很大,均质性不强。随着我国超大特大城市单体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功能不断集聚,超大特大城市主城区的宜居性将逐步降低,城市风险将逐步提高,经济总量将难以得到有效持续增长。因此,适时地优化超大特大城市市域空间格局,将超大特大城市主城区过密的人口和功能向地域范围内的郊区、新区、新城、市、县进行疏解或扩散,特别是人口、产业、公共设施在市域范围内不同区域的均衡配置和实施城区、新城(新区)、郊区等不同区域的差别化人口政策,有助于市域范围内不同区域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充分发挥,有助于促进市域范围内不同区域的平衡充分发展,也有助于促进市域范围经济总量的进一步提升,还有助于促进以超大特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和城市群的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化速度的加快,我国的城市规模越来越大,数量越来越多.据粗步统计,仅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就达42个,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达200多个,全国总城市数已达660多个.这些城市的郊区农业如何发展,不仅关系到我国4亿城市居民的生活,也是关系到二亿城郊农民(按城市人口与城郊农民1:0.5的比例计算)的生产生活,因而是值得认真探讨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得到一定的发展,2002年全国有设市城市622个,建制镇2万多个,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39.1%。城市人口51202万人。其中,按行政级别划分,有中央直辖市4个,副省级城市15个,地级市250个,县级市393个;按市辖区总人口分组,2002年,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166个,其中200万人口以上的超级城市25个。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279个,20—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180个,20万以下的小城市37个;2002年对662个城市进行地区分类:东部城市293个,占总数的44.26%,中部城市247个,占总数的37.31%,西部城市122个,只占城市总数的18.43%,即全国近一半的城市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而辽阔的西部地区的城市不到全国的五分之一。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城市首位律和城市位序—规模法则,测算了1990-2008年以城市人口规模表征的成渝经济区城市规模分布分维值,并对分维值进行了纵向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成渝经济区城市规模分布具有分形特征,满足城市位序—规模分布规律,城市规模分布变化波动较小,有趋向集中分布的趋势;超大城市数量少但人口规模大比重高,区域内城市规模等级层次断层,中小城市发展比较成熟。成渝经济区城市体系的建设,应坚持"强化超大城市,重点发展特大和大城市,发展完善中小城市体系"的原则,逐渐建成"金字塔"式城市体系规模结构。  相似文献   

6.
赵兴 《宁波经济》2014,(6):48-49
截至去年底,我国超过1000万人口的城市有6个,超过400万人口的城市为21个,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已达127个。面对交通拥挤、空气污染等蔓延加剧的“城市病”,大城市的发展倍感纠结。  相似文献   

7.
据已经公布的统计数字,中国有几个特大城市的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即使将这些城市的流动人口也统计在内,它们的人均GDP也算得上中等发达了。在国际上,大城市的经济发展到这样程度时,都会出现人口由城市中心迁往边缘,由大城市迁往中小城市,由城市迁往乡村。  相似文献   

8.
正短短三十多年间,我国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上升到51.27%,超过1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已经有118座。这无疑是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重要成就之一。我国快速的城市化,令世界为之惊叹,但人口众多的超大城市的纷纷涌现,却暴露出10种"城市病"。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称:2011年末,我国大陆总人口134735万人,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1.27%。这标志着我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城市的恣意扩张,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使我国许多城市的"城市病"进入集中爆发期。  相似文献   

9.
主题公园的特点在于,一是具有特定的主题性,二是它通常是人造的景观,具有舞台化的休闲娱乐空间,三是有比较高的游客量门槛.这些因素决定了主题公园往往选址于经济发达、流动人口多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据统计,到20世纪末,全世界每年游客超过100万人的主题公园约有80-100个,绝大部分分布在大城市或特大城市郊区.城市发展和主题公园经营之间的互动关系日益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 随着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许多城市所面临的难题之一。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其情形也不例外,甚至可以确切地说,中国的城市交通问题甚至更加突出、情况更加严重。中国正在步人城市化的加速期。据统计,截止1998年底,我国共有城市668个,城市人口3698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0%。其中人口200万以上的超大城市12个,100~200万之间的特大城市22个,50~100万之间的大城市48个。而且,这个统计标准还是仅根据城市本身的非农业人口,并不包括大量的流动人口在内。  相似文献   

11.
人口是城市社区系统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各项社区建设效能的发挥都和城市人口相关. 一、人口规模合理化 1、不同人口规模的城市发展态势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按居住人口数量规模将城市分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镇).  相似文献   

12.
人口是城市社区系统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各项社区建设效能的发挥都和城市人口相关。一、人口规模合理化 1、不同人口规模的城市发展态势长期以来,我们习惯按居住人口数量规模将城市分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镇)。建国以来这几种不同人口规模的城市发展其基本态势是"两头快、中间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大中城市和小城镇有较大发展,都呈上升趋势。从城镇规模结构来看,1980—1992年,特大城市(100万人  相似文献   

13.
过去的半个世纪是属于大城市的: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城市已从两个增加到20个。但事实上,大城市的时代已经结束。大城市人口的典型增长率在1980年代曾超过8%,但近5年来,这一数字下降了一半以上。相反,从2000年至2015年,全世界小城市(人口不足50万)的数目将增加23%,而次小城市(人口在100万到500万之间)的数目将增加27%。  相似文献   

14.
国际     
《走向世界》2015,(9):16
世行报告:珠三角超东京成世界最大城市片区World Bank Report:Zhujiang Delta Replaces Tokyo as the Workd Largest City Area世界银行发布报告说,无论就地域还是人口规模看,中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在2010年就已超过日本东京地区,成为全球最大城市片区。世行报告借助卫星和地理空间信息分析等技术,评估包括东北亚和东南亚在内的亚洲东部地区城市化进展。报告说,截至2010年,包括广州、深圳、佛山和东莞在内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片区拥有人口约4200万人,超过阿根廷、加拿大或马来西亚等国家的人口总和。  相似文献   

15.
京津冀地区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并不是一般的"金字塔"型分布,而呈现出"图章"型分布,并且其明显的分形特征也表明高位城市的垄断地位较强。城市首位度分析则表明,该区域前4位城市即超大城市的规模结构比较合理,但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却偏少。因此,需要从较低规模等级的城市中培育和发展出新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并使  相似文献   

16.
在世界高速城市化进程中,大城市、特大城市化优先增长,伴随着人口和产业的高度集聚,相当多的城市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人口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严重、住房短缺、贫民窟等,城市学家称之为“城市病”。“郊城化”就是把郊区或“半城市化地区”,变成城区一部分的过程,促进产业和人口向郊区扩展,是治疗“城市病”的重要手段,另外,加快“郊城化”还有利于旧城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正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社会结构不断变化、城乡文明不断融合发展过程。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通过稳步发展特大城市与大城市,加快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的过程。《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的"新"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强调以人为本,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这主要是针对目前阻碍人的正常流动的体制机制而言的;(二)  相似文献   

18.
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低下,城市空间布局和规模结构都不尽合理,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吸引大量的资金和人才,发挥城市的主导作用,实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今后以工业化为目标,走以发展大、中城市为重点的集中型城市化道路,应该是西部城市化发展的合理选择。 一、重点建设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发挥它们的集约优势,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聚集是城市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影响城市化进程的最重要的经济规律。特大城市和大城市  相似文献   

19.
“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本文从城市舒适性入手,对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在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深化背景下,城市舒适性能有力地驱动人口和经济要素特别是高端资源与要素,城市舒适性越高越能吸引和集聚人口和经济要素,舒适性相对高的大城市特别是超大特大城市成为受益者。通过对城市舒适性的研究,对认识和加快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世界城市化进程中,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大城市优先增长,在整个20世纪的城市过程中,全世界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数量日益增多,其拥有的人口在城市人口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从1990年到1980年,50-100万人口的城市由30座增加到251座,增长了6.6 倍,年均递增11座增加到227座,增长了20.6倍,年均递增达3.8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