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皂市水库工程运行以来,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库消落区的水土资源具有相对不可替代性,研究表明,汛期(非汛期)135 m高程以上水库消落区面积达913 hm2,淹没风险较小,应对其进行保护和综合利用。在对消落区水土资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生态保护与综合利用的相对关系,提出重要片区消落区的规划方向,以实现生态保护优先,提高综合利用价值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旅游生态补偿标准的测度方法与模型构建是建立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的难点。本文以黄山国家公园创建区为例,基于国家公园旅游生态产品和服务显性和隐性供给成本的视角,综合考虑管理者、经营者、守护者(社区居民)等旅游利益相关者的供给成本和利益诉求,以保障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周边社区生存发展权的公平性和行政管理的可行性为原则,划分核心区、毗邻区和辐射区三级旅游生态补偿空间范围,确立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标准测度方法与模型,测算得出黄山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标准的下限值为5.1亿元/年。研究以期为构建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机制,协调国家公园保护与利用的人地关系矛盾,实现国家公园生态共建、利益共享和经济共赢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旅游生态补偿标准的测度方法与模型构建是建立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的难点。本文以黄山国家公园创建区为例,基于国家公园旅游生态产品和服务显性和隐性供给成本的视角,综合考虑管理者、经营者、守护者(社区居民)等旅游利益相关者的供给成本和利益诉求,以保障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周边社区生存发展权的公平性和行政管理的可行性为原则,划分核心区、毗邻区和辐射区三级旅游生态补偿空间范围,确立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标准测度方法与模型,测算得出黄山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标准的下限值为5.1亿元/年。研究以期为构建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机制,协调国家公园保护与利用的人地关系矛盾,实现国家公园生态共建、利益共享和经济共赢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推动沿海地区旅游绿色发展,减少旅游业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有利于保护旅游目的地的海洋生态系统,实现旅游与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2011—2020年中国沿海地区11个省(市、区)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空间计量模型估计方法,分析沿海地区旅游绿色发展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沿海地区旅游绿色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步提升,且在地理空间上呈现较显著的空间集聚与关联特征;(2)旅游绿色发展对生态环境质量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中国沿海地区各省份旅游绿色发展水平每提升1%,本地生态环境质量将上升0.302%,邻近省份将上升0.139%;(3)旅游绿色发展与第三产业、科技支出的交互作用能够有效增强其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正向影响,但与第二产业、人口数量的交互作用会降低其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正向影响。为实现中国沿海地区旅游绿色转型发展,应重视海洋第三产业发展及科技水平提升,促进污染排放整体下降,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5.
蒋依依 《旅游学刊》2014,29(11):95-103
生态补偿对象的空间选择是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核心问题,能够有助于提高生态补偿的效率与合理程度。以位于长江中上游生态脆弱区、旅游业发展迅速的玉龙县作为实证研究区,以社区居民为补偿对象,以不同乡镇为空间单元,以单位土地的机会成本、游憩功能价值以及生态服务功能为标准载体,构建了旅游地生态补偿空间选择模型,对研究区内各空间单元的补偿标准划分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依据人均补偿标准,可将其划分为优先补偿区、次级补偿区、中等补偿区、临界补偿区与潜在补偿区5个等级,如果将优先补偿区、次级补偿区与中等补偿区作为补偿的主要区域,补偿面积覆盖总补偿区面积的51.3%,补偿人口覆盖总人口的49.8%。根据该模型科学确定旅游地区域间生态补偿的空间分配标准,能够充分体现社区居民平等的生存权、环境权和发展权,通过补偿资金的再分配解决部分没有机会或能力直接参与旅游业的社区居民在分配中获益极少的问题,促进社区居民在旅游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中的参与程度。  相似文献   

6.
城市边缘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涌现出来,我国当前依然处在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期,大量的人口进入到城市中生活工作,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城市里的人们承担着与日俱增的生活工作双重压力。城市里的人需要绿色休闲的空间环境来放松,同时也是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及对回归自然的向往。论文以环境艺术设计为理论基础,从绿色景观和休闲空间规划的视角对城市边缘区的绿色休闲空间的环境构建进行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通过构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以2000~2016年西北五省(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相关数据为基础,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西北五省(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西北五省(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整体发展水平呈缓慢上升趋势,生态环境保护明显滞后于旅游经济发展;两大系统的耦合度平均值在0.4~0.5之间,处于拮抗阶段;协调度均值在0.2~0.5之间,整体处于中度耦合协调水平;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水平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下一步,应积极制定并严格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同时,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加强环保宣传力度,最大限度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升绿色旅游经济增长率。通过有机耦合,实现两大系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李季 《西部旅游》2023,(7):106-108
<正>文章基于城乡融合背景,研究城市边缘区文旅乡村公共空间设计策略。首先,探究城市边缘区文旅乡村的概念及其公共空间的类型和要素,得出城市边缘区文旅乡村公共空间与城乡融合的内在联系。接着,归纳总结国内城市边缘区文旅乡村公共空间的现存问题。最后,基于现存问题探讨城市边缘区文旅乡村公共空间规划路径,以期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校园景观植物配置往往都是以生态,美学和经济作为出发点,而忽略了植物配置对于人的心理影响。本文从从植物形态,色彩,芳香,空间等多方面对人的多感官造成的影响进行研究,探究校园植物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为校园植物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森林是具有生态美学价值的旅游景观资源,森林乡村是乡村的重要类型,科学认识国家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及乡村振兴目标的落实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首批3 947个国家森林乡村为研究对象,借助数理统计方法与ArcGIS空间分析方法揭示国家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地理探测器技术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 国家森林乡村在空间上呈典型的集聚型分布,总体分布不均衡,以胡焕庸线为明显分界,呈“东密西疏”的分布特征。(2) 国家森林乡村呈现“多核心集聚,连片分布”的特征,形成了太行山豫晋冀交接连片区、苏浙皖交接连片区及粤赣闽交接连片区3个辐射范围最广的高密度集中连片区。(3) 地形地貌、河流水系、森林资源禀赋、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及交通区位条件是影响国家森林乡村分布的主要因素,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国家森林乡村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区、河网密布地区、森林覆盖率高的地区以及人口稠密、经济发展水平高、交通发达的地区。  相似文献   

11.
李敏 《旅游学刊》2002,17(5):62-65
本文通过实例研究,提出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景观规划的理论方法,认为通过对重要景观的识别、控制、屏蔽和恢复设计,可以在增加生物栖息地稳定性以及保护物种扩张需求的空间的前提下,实现旅游活动空间的合理布局,达到自然景观的生态功能和利用方向从整体到细部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2.
旅游开发对语言文化景观的影响效应研究--以西安为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潘秋玲 《旅游学刊》2005,20(6):19-25
语言变化是衡量社会文化变迁与旅游开发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综述的基础上,以西安为例,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就旅游开发对目的地语言文化景观的影响效应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探讨了产生这些效应的原因和空间特征。研究发现。旅游开发导致了目的地当地方言的淡化,外来方言的渗入以及外语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在:①土语景观萎缩,普通话景观扩张,形成新语言占据土语空间和两者并存的现象;②目的地语言景观曼趋多元化,空间上形成了以旅游区为主体的粤方言渗透区;③外语作为一种异质文化,与方言相互交融。形成中外语言景观并存,交互并用的格局。文章最后指出,经济上的巨大落差。构成了文化能量的累积差异。从而产生西方文化、粤文化等经济发达地区文化向旅游目的地的传播和影响。同时,旅游开发对目的地语言文化景观的影响表现出其独特的影响方向和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13.
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双轮驱动背景下,城郊乡镇成为重要的发展转型和空间重构地带。本研究以成都市郊区安仁古镇为例,采用行动者网络理论,探讨了安仁“世界文博小镇”的空间重构过程与机制。结果表明:(1)安仁古镇的行动者包括当地政府、旅游开发公司、艺术建筑设计师和居民等人类行动者,以及文物藏品、博物馆群落、乡村景观等非人类行动者。安仁古镇行动者网络发展经历了权力资本主导、文化资本主导、经济资本主导3个发展阶段。(2)在长期异质性行动者网络的建构中,安仁古镇不断采用文化征召、教育征召、品牌联动、艺术征召等多样化的征召(被征召)与动员的方式,推动安仁古镇动态化行动者网络结构的形成。(3)安仁古镇空间重构主要表现出消费空间品质化、生态空间人文美学化以及生产空间多功能化等特征。古镇在保育乡土空间的同时重构乡村景观,与古镇建成区形成密不可分的“城镇-乡村”美学生态圈。  相似文献   

14.
当前,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下,带来了水体污染和河道生态性功能的几近丧失,这无疑会限制城市的发展,影响城市的整体生态功能。在不同地区,生态滩涂的景观性建设都会有所变化。本文探索生态视角下的渭河咸阳段滨水带景观恢复建设,目前仍处在初级探索阶段。  相似文献   

15.
以溪洛渡、向家坝梯级水库为研究对象,在满足向家坝北总干渠灌区灌溉取水的前提下,以梯级水库发电效益最大作为目标,研究两库联合枯水期消落方案,并建立两库联合消落调度优化模型,优化梯级水库水位的消落深度和回蓄过程。结果表明:通过优化梯级水库水位的消落深度和回蓄过程,可增加梯级电站发电效益,且梯级增发电量主要为溪洛渡的增发电量,联合优化调度的重点在于优化溪洛渡的枯水期水位消落方式。  相似文献   

16.
魏鹏  侯杨方 《旅游学刊》2017,(5):106-115
旅游具有空间属性,旅游者的空间分布研究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也是热点.文章借鉴伯克曼“通勤选择”的效用正态分布假设,构建旅游者空间分布模型,并依据甘肃省2015年县(区)统计数据,进行模型的检验与估计,研究显示该模型对甘肃省旅游者县(区)空间分布能进行较好的解释.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该模型作为预测模型,依据甘肃省旅游业与交通运输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内容,对“十三五”末甘肃省旅游者空间分布状况进行预测,并与2015牟的状况进行比较分析,揭示旅游者空间分布的演变趋势.研究表明,“十三五”规划的实施将推动甘肃省旅游者空间分布由中心城区向周边县(区)扩散,东南-西北向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将得到增强,甘肃省东部的西南-东北向的旅游经济带也将显现雏形.该研究将有助于定量了解旅游者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也为旅游者空间分布变化预测提供方法,为旅游饭店等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正>健康作为个体生命的基石和社会发展的前提,历来受到高度重视。尤其是在人们经历了新冠疫情对生理和心理的双重考验后,健康意识进一步觉醒,旅游需求也得到有效释放。旅游目的地不仅凭借独特的景观生态和多样化的活动类型为大众生理健康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帮助,旅游的非惯常环境也为人们提供了逃离压力、丰盈生命、追逐成长的机会。游客对休闲养生和医疗保健等的需求推动了旅游与健康产业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8.
景观格局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价值相联系,呈现诸如"自明性"等的环境意涵。本研究目的是解析景观格局的环境意涵,以玉山国家公园为例,经Fragstat分析缀块特征、形状、核心、多样、聚集与连接等六项景观指数,解析小型化、破碎化、离散化及均质化景观趋势及逐渐失去的优势族群、各类型缀块均匀分布等现象。本研究认为玉山国家公园景观格局的环境意涵呈现多样、复杂、破碎与动态,所以环境景观建设要注意这四种特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研究视角,本文以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环五邑华侨广场商圈”夜间经济集聚区为案例地,运用深度访谈和文本分析等质性研究方法,尝试从消费者的角度探讨城市夜间经济集聚区消费空间的生产过程。研究发现:消费者感受到来自政府和规划设计者的权力规训和引导;空间形象塑造和规章准则作为开发运营商主要的资本规训因素对消费者及经营服务者产生影响,消费者表现出“认同、顺应”的行为策略,但消费者在空间感知的基础上与权力、资本规训展开博弈;权力话语主体和消费话语主体在夜间经济集聚区空间中同时进行生产,营造出新的空间实践。文章旨在推动城市后现代消费空间的塑造及夜间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旅游社区是一个多群体介入的场所,景观价值空间的认识有助于理解社区内部不同利益群体闰复杂的行为态度差异,为促进利益群体间的沟通和实施参与式社区规划管理提供理论与方法的新视角.研究援引人与景观交互关系理论,选取秦岭北麓汤峪镇旅游社区为案例地,采用景观价值分析方法与PPGIS技术相结合,考察了社区内三个不同利益群体(当地居民,外来游客和购房业主)景观感知价值的空间构成与分布特征及其差异性,结果表明:(1)人群的感知价值空间呈现非均匀集聚分布特征,在一些特殊场所形成感知的热点.(2)三个群体景观价值感知既有相似性,又表现出显著差异.差异包含空间分布差异和感知强度差异两个方面,反映出三个群体对社区景观的价值赋予与认同有着不同的想象.(3)造成差异的原因多样,既与景观本身的特征有关,又与各群体间与场所互动、情感联结和对功能性场所的依赖需求不同有关.(4)多群体价值空间的叠加分析,可为我们理解社区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根据三个群体的价值空间构成和分布,可以区分出若干一致性和非一致性区域,两种区域都具有一定的社区规划管理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