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我国外汇管理制度的调整,涉外金融工具业务越来越多地被涉外主体运用于金融活动。金融工具,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是投资和避险的有效方法,但其风险性很大,如果没有及时在国际收支统计中予以反映,就不能预见到未来潜在的跨境资金流动情况。但在我国现行的国际收支统计制度框架下,涉外金融工具可能引发的跨境资金流动风险无法完全反映,国际收支统计部门应当加以关注,以防范风险。  相似文献   

2.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我国外汇管理制度的逐步放开,涉外金融工具业务越来越多地被涉外主体运用于金融活动。金融工具(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是投资和避险的有效方法,但其风险性也很大,如果没有及时在国际收支统计中予以反映,就不能预见到未来潜在的跨境资金流动。但在我国现行的国际收支统计制度框架下,涉外金融工具可能引发的潜在跨境资金流动风险无法完全反映,国际收支统计部门应当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3.
涉外承包工程对于推进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其业务规模呈现先增后降的波动走势,凸显当前国际收支统计工作局限性.本文结合业务实际,从统计项目、业务系统、统计方法等层面对完善涉外承包工程统计进行初步探讨,提出合理化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4.
一、国际收支专项核查之重要性1.加强国际收支专项核查由国际收支统计的重要性决定国际收支统计是一国对本国国际收支状况作出正确评价和判断的基础,是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依据。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的数据比较全面,交易内容、项目详尽。系统包含了对公、对私的每一笔涉外交易,所采集的数据是原始的逐笔数据,收入和支出的要素比较齐全;具有较强的统计分析功能,相比其他外汇监测系统,国际收支统计对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加强国际收支专项核查是由专项核查的优势决定的为了提高跨境收支监测水平,充分发挥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数据资源的作用,国家外汇管理局逐步加强了专项核查,通过就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内某类异常数据或关注数据,进行专项核对,并进行现场核查。不仅可提高数据质量,同时更可对此类资金进行跟踪调查,掌握分析其变化趋势和异常情况,以便于为宏观决策提供一定依据。3.新版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为加强专项核查提供了可能新版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不仅整合了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和进出口核销的数据采集范围,统一了境内银行涉外收付相关凭证,有利于减轻银行、申报主体的工作负担,而且结合业务使用需求对国际收支交易进行详细和科学地分类与编码...  相似文献   

5.
知识窗     
居民与非居民在外汇管理中常常涉及“居民”和“非居民”的概念。在这里居民和非居民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居民和非居民,它是国际收支统计中的专用术语。国际上通称居民是指一个经济体(独立的国家或地区)领土上存在或居住一年(含一年)以上的自然人及各类机构(政府、企业、团体等),(但使领馆、外交人员、留学人员均一律视为其原经济体的居民,而不论其居住时间是否超过一年)。居民之外为非居民,是相对于居民而言。在因私售汇实践中,常涉及“境内居民个人”的概念,它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中国自然人及未取得境外永久居留权且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护…  相似文献   

6.
《南方金融》2001,(12):4-5
记者: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制度是何时实行的,它有什么意义? 负责人: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制度是从1996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1995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以行长令的形式公布了<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该制度对推动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我国宏观经济监测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制度强调了进行国际收支申报是涉外交易主体应尽的义务,明确规定凡是通过我国境内银行办理涉外收付款的行为,都必须进行国际收支申报.  相似文献   

7.
国际收支统计是全面反映一个国家涉外经济发展状况的统计体系,《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自1995年发布以来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3年重新修订后迎来了国际收支统计工作新局面。本文从我国国际收支统计工作的现状出发,探讨目前国际收支统计工作面临的挑战,并从制度层面等角度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统计申报“千头万绪” 基层部门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工作是指将境内居民与非居民发生的每一笔收支都进行申报、统计、汇总并及时上报上级部门。目前我国开展的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工作是间接申报,涉及申报主体(客户)、外汇指定银行、外汇管理部门三方人员,要素较多,要素之间逻辑关系严格、复杂,经常反复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1)申报制度认识模糊。外汇指定银行申报人员对于《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实施细则》、《通过金融机构进行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的业务操作规程》等规定掌握不准,比如把5日申报误以为涉外收人的涉外支出的申报都是5日期限。  相似文献   

10.
李玲青 《中国外汇》2015,(15):28-29
新出台的27号文,通过明确申报原则和简化申报流程,减轻了申报主体和银行的负担;同时,也对银行工作提出了新要求。2015年7月1日起,《通过银行进行国际收支统计申报业务实施细则》(汇发[2015]27号,以下简称《实施细则》)正式施行。《实施细则》出台的主要目的是规范涉外收付款国际收支统计申报业务,明确申报原则和简化申报流程,切实减轻申报主体和银行的负担;同时,实现对原有相关规范性文件的梳理整合。  相似文献   

11.
首先是按照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的原则要求,认真制定出考核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工作质量的奖惩办法,并依照该办法分别要求辖内外汇银行签订责任书;其次是稳定国际收支统计申报业务人员队伍,由外汇银行遴选,外汇部门建立业务档案,以便加强跟踪管理;再其次是本着“培训上岗、执证上岗、规范上岗”的原则,先后3次采取现场技术练兵与书面业务知识答题等方式,积极加强对外汇银行国际收支统计申报业务人员的业务培训,  相似文献   

12.
1.间接申报信息事后录入,导致涉外收入数据统计不准确。银行在收到涉外收入款项进行外汇收入业务会计处理时,申报系统未能实现业务数据直接向国际收支申报数据的转换,而是事后制作涉外收入统计表,据以逐笔录入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系统,在统计表的制作和数据录入过程中,申报信息不可避免地出现遗漏、错误,导致银行统计数据统计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13.
金融双语     
国际收支 在国际经济交易中,贸易国家创立了一个记账概念,称之为国际收支.换言之,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与世界其他国居民经济交易的记录.总体来说,这些交易可分为两大类:有形贸易及无形贸易.有形贸易,也称为国际贸易,包括货物的进出口;无形贸易是指一国居民与另一国居民之间所进行的服务及资产交易,比如,现金的收付、赠款、贷款及投资等.  相似文献   

14.
自1996年1月1日实施新的《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以来,国际收支统计在数据全面性、准确性、及时性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国际收支统计已成为国家外汇管理政策制定和决策的重要依据。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涉外业务的增多,跨境外汇资金规模进一步扩大,国际收支统计在维护我国国际收支平衡方面变得日益重要。最近,我们对基层银行国际收支统计进行了全面核查,发现仍存在一些不尽完善的方面。  相似文献   

15.
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制度自1996年1月1日实施以来,不断发展完善。国际收支统计、分析和预测已逐渐成为国家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从2002年3月1日起,江苏省实施国际收支涉外收入申报的期限由原来的25个工作日缩短为5个工作日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大大地提高了国际收支申报效率和质量,效果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6.
国际收支统计申报中存在五大问题亟待解决。一是政策法规理解上存在不一致。新旧版《通过金融机构进行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的业务操作规程》都要求银行解付或贷记入账后进行申报或统计,各银行理解为,涉外收入只要没有解付入账,就不需要统计和申报。二是银行服务创新造成申报主体申报义务流  相似文献   

17.
徐珍 《福建金融》2002,(6):28-29
国际收支涉外收入申报期限的缩短,对提高我国国际收支统计申报数据的使用效率将起重要作用。但目前国际收支申报工作仍存在不少问题,文章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较好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存在的问题与建议梁奕清《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自1996年1月1日施行以来,我们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了一些问题。现反映如下:1、从境外汇入人民币资金,是否属于国际收支统计范围。《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规定,不论何种币别,只要是中国居民与非...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外汇》2007,(4):66-67
2006年,为了普及国际收支统计知识,加强国际收支申报的自觉性,提高国际收支统计人员的水平,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主办,《中国外汇》杂志社、中国外汇网承办了“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十周年征文活动”。本刊将于本期和下期摘登部分优秀稿件,与您分享作者们在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工作中的喜怒哀乐和收获。  相似文献   

20.
一月金融     
《金融与市场》2013,(12):80-80
国务院公布《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 11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了修改后的《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新办法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考虑到中国居民个人的对外金融资产、负债情况无法完全通过金融机构采集.新办法在保留上述规定的同时,增加了“拥有对外金融资产、负债的中国居民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外汇管理局的规定申报其对外金融资产、负债的有关情况”的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