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国家在大力提倡大学生创新创业,促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培养创新创业所需人才成为了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基于双创时代,针对财务管理专业如何改革以培养新时代所需的创新创业人才进行深入探讨,分别从理念设计、课程设置、师资培训以及制度构建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旨在能够提高财务管理专业的双创教育水平,帮助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2.
张变亚 《物流科技》2022,(9):175-178
针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如何兼顾专业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其创新意识、创业实践能力,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学科竞赛+项目驱动”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从人才培养模式、平台建设、机构建设、创业项目实战等方面,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虚实结合、软硬相融的创新创业教育新范式。  相似文献   

3.
曾若琬 《数据》2023,(2):186-187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双创发展的重要基础。高校应充分承担起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责任,以应对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通过分析音乐学专业学生实践教学开展现状以及双创课程教育中的问题,探寻出双创背景下提升音乐学专业学生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的路径策略,着力提升音乐学专业学生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为高校持续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奠定良好根基。  相似文献   

4.
2015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中提出包括应用型高校在内的各高校、职业院校应健全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将创新精神融入教学中,提高创业导师队伍能力。而应用型高校会计专业作为如今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将“双创”精神引入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学精神中,对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应用型“双创”高校会计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其次提出了制约应用型高校“双创”会计教师队伍建设的瓶颈,最后提出促进应用型高校“双创”会计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姚梦一 《活力》2022,(15):76-78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双创号召下,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已经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向之一。要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让高校承担起培养双创型人才的责任,就必须创新高校教学模式,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水平。如今,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常见方式。把传统教学与新媒体融合能够强化教育优势,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的融合,提高高校教学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本文通过对新媒体教育背景下的教学需求进行分析,旨在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并且探索提升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工匠精神”下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双创”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究,分析影响“工匠精神”下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双创”育人的各个环节,构建涵盖“双创”导向专业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网络课堂平台、课堂教学方法、课程考核体系、应用技术工作室建设等方面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学质量,促进高职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课程育人。  相似文献   

7.
马超 《价值工程》2012,31(10):211
学科竞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学科竞赛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能使得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开展学科竞赛活动,要结合和贯彻教育部质量工程的精神,以此来培养高效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8.
成玲 《价值工程》2012,(12):215-216
实验室建设是展示高校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志,优化配置实验资源,促进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水平,培养满足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改革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创建学科实验大平台,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这也是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明确提出以创新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这使得高校人才培养战略提升一个新的阶层.新培养方案相对于传统教育中对知识的培养,增加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改革,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应用创新型人才,是当前高校需要攻克的难题.在西藏农业院校开展大学生学科竞赛...  相似文献   

10.
目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等人才的要求正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经济管理类大学生更是如此。因此,高等学校迫切需要重视并加强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培养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型人才。为了提高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文章提出了“五位一体”的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五位”是指从实践教学平台、学科专业竞赛、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外实践基地着手,“一体”是提升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11.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创新驱动是人才驱动。国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迫切需要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强化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社会的需要。作者针对大电类专业学生所提出的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创新了开放实验机制,创新了校内学生竞赛机制,并将开放实验与校内学生竞赛有机结合,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从长远看可以有效提升毕业生质量,提高高校毕业人才的就业竞争力,对首都、京津冀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价值工程》2018,(12):220-223
近年来,我国高校越来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部分高校大学生双创教育中,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两张皮"、创新创业教育"重‘项目’轻‘人’"等现实问题依然存在。本文首先厘清了创新创业和创新创业人才的内涵与概念,探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四位一体目标:专业创新能力+特色实践能力+管理能力+N种个性化能力。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四维立体模型,通过在专业课中植入创新创业教育、搭建产学研合作培养平台、建立多层次培养方案和实施项目+基地双轨制四个维度阐述大学生四位一体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价值工程》2018,(9):215-216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要求做好青年创新创业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部署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创新创业竞赛是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实践平台。对大学生训练创新意识和思维、增强专业应用和实践动手能力、提升沟通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良好作用必然使其成为实践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有效载体。同时深化创新创业竞赛对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科技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价值工程》2016,(27):155-157
创业通常被认为是商业化的一种创新行为,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以如何培养创业胜任力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创业胜任力的内涵阐述,厘清创业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从而提出了MOOC平台教学、悦趣式教学、构建创业实践平台等策略提升大学生创业胜任力,为高校创业教育更好的培养创业人才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在高校发展的过程中,创新型财务管理人才是高校培养的重要目标,在双创背景下,高校应该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重视实践课程的开展,在财务管理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融入创新的元素,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满足市场发展对于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在高校的财务管理教学体系中,应该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开展基于双创理念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这样才能够培养更多的财务管理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6.
开放实验室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中,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结合自身特点,立足开放实验室,以新生培训和参与各类电子竞赛为手段,构建基于开放实验室的创新创业平台。  相似文献   

17.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逐步深入,给各行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使企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在“双创”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之下,学校必须针对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持续优化,加强实践教学效果,优化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为社会发展输入更多物流管理人才。本文主要分析了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王素玲 《价值工程》2013,(28):280-281
以建设"鲁商文化",引进企业化管理思想和现代商务理念,普及创业教育和企业实践,以专业学科竞赛为平台,将市场营销专业实训教学改革与三位一体创新教学有机结合,围绕蓝黄战略实施,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勇于探索和创新,擅长实践的"三能"复合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9.
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要求。本文在阐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从课程建设、专业学习、社团文化、创业平台等方面探讨了与专业相结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探讨了学科竞赛在高校实践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实践证明,学科竞赛在加强大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确实起到了作用,已成为高校不可忽视的一项教学内容和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