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易地扶贫搬迁是国家在"十三五"期间实现脱贫攻坚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如何处理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段的平稳发展、社会融入等问题的处理工作才刚刚开始。社会融入是一个双向性的,除了易地搬迁居民需要逐渐适应当地的环境、文化、风俗等,当地居民也同样需要从各个方面接纳易地搬迁居民。从本地居民的角度入手,围绕政策了解程度、互动频率、接纳程度、接纳态度、交往意愿等存在不同差异。为此,从宏观、中观、微观等3个层面,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提供相关建议,促进当地居民对易地搬迁居民的接纳度。  相似文献   

2.
关注产业扶贫政策对易地搬迁农牧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对于防止农牧户规模返贫意义重大。本文基于内蒙古3个深度农牧贫困旗(县)557户微观调研数据,采用VEP方法,运用OLS模型及倾向得分匹配法测算产业扶贫政策对易地搬迁农牧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及其差异展开分析。结果表明:在国内贫困标准线下,易地搬迁农牧户无贫困脆弱性,而在国际贫困标准线下,则呈现出较低贫困脆弱性。产业扶贫政策可以显著降低易地搬迁户的贫困脆弱性。“授慧”式产业扶贫缓解贫困脆弱性效应均显著高于“授资”模式,且在不同年龄组中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的大力扶持是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关键。建议建立健康、失业和大额生活开支风险动态监测与防范机制,联动乡村振兴机制,构建就业量较大且适合安置区的产业体系,创新易地搬迁乡村产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3.
人文精神缺失是当代易地扶贫搬迁地青少年面临的普遍问题,除了自身性格的影响外,家庭教育的缺失,校外教育的偏离也是导致其人文精神缺失的重要原因。校外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重塑易地扶贫搬迁地青少年的精神家园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作为校外教育的两个关键组成部分,应当受到重视,进而有效地改善校外教育质量,来应对青少年人文精神缺失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提出我们要做好扶贫事业,易地搬迁作为其重要战略方案,受到极大关注。易地搬迁的后续持续生计,是目前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陈青青  张翔  姚菊  曾练平 《数据》2023,(1):51-52
目的 :检验父母参与感知量表在易地扶贫搬迁青少年中的信效度和跨性别测量等值性。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法对贵州省2所学校489名易地扶贫搬迁青少年进行父母参与感知问卷调查。结果 :父母参与感知量表区分度良好,各项目与总分的相关在0.56-0.71之间。探索性因素分析支持原量表的维度划分;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模型拟合良好;以学业成绩、情绪调节为效标发现,各维度与效标显著正相关;信度分析表明,总分及各维度的克隆巴赫α系数在0.84-0.87之间,重测信度在0.87-0.89之间,多组验证性因素分析各模型测量等值性成立。结论 :父母参与感知量表在易地扶贫搬迁青少年群体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相似文献   

6.
"十三五"时期,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天祝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共有建档立卡群众3878户15114人.天祝县深入贯彻落实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现场会精神,聚焦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重点任务,从建机制、抓产业、助就业、促融入和保安全五方面发力,用"五道加法"实现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相似文献   

7.
中国扶贫工作进程持续推进,收尾工作陆续展开。从总体上看,国家和政府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获得了一定的成效,大批困难群众从生存条件恶劣的地区搬离,"搬得出"的问题得到解决,扶贫移民离开了原先的生活环境,成为安置点所在地的新居民,在搬迁的基础上,面临着政治融入低效、经济融入欠佳、文化融入受阻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对扶贫移民的生活造成了影响,降低了其生活质量。因此,各方力量应通过增进扶贫移民政治意识、提高扶贫移民就业水平、提升扶贫移民生活质量种种途径,帮助扶贫移民解决问题,使其更好地融入新社区。  相似文献   

8.
国家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生态移民)在陕西商洛市实施以来,累计完成投资1.48亿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7200万元,累计搬迁3956户1.73万人.实践证明,易地扶贫搬迁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户脱贫的重要措施,深受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特别是贫困户欢迎.在组织对2004年以前的工程进行验收的基础上,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可以确定,搞好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应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地处太行山深处,不少农村受自然条件所限,发展举步维艰。阜平县严格落实易地扶贫搬迁政策,1万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由此搬出深山。不仅如此,当地还有7000多个农户同步搬迁,实施差别化的补贴政策,许多村子整村彻底告别了发展禀赋差的问题。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通盘考虑、协同推进,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了北部山区困难群众告别土窑洞、过上新生活,富平县委、县政府决定实施北部山区扶贫减灾搬迁工程。2012年,该工程共涉及薛镇、白庙、峪岭、底店、美原五个镇管区13个村29个村民小组。在工程资金筹集中,富平县由县财政牵头,整合民政局灾后重建、经发局易地扶贫搬迁、农发办扶贫移民搬迁、住建局危房改造资金和财政局一事一议资金累计1742万元。整合资金全部划拨到县财政北部山区扶贫减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英国国际发展署(DFID)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为基础,选取左右江革命老区水电工程易地搬迁农户为研究对象,将农户的人力资本作为中介变量,构建了“后期扶持政策—人力资本—农户可持续生计结果”的理论研究模型。结果表明后期扶持政策落实和政策效果、人力资本与易地搬迁农户的可持续生计结果显著正相关,但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两种不同的安置方式的影响程度存在较大的安置方式差异;后期扶持政策落实和政策效果对集中安置易地搬迁农户人力资本具有显著影响,但对分散安置易地搬迁农户人力资本没有显著影响;后期扶持政策落实和政策效果都可通过人力资本对集中安置易地搬迁农户可持续生计结果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但在分散安置易地搬迁农户可持续生计结果关系中不起中介作用。研究得出的结论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族地区的易地搬迁农户的可持续生计发展有较好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面临的新问题 近期.我们在2005年至2006年某国家级贫困市以工代赈资金特别是对易地扶贫搬迁国债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的审计调查中,发现该项目在实施中存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易地搬迁移民后续脱贫问题是扶贫工作面临的艰难问题,需要通过金融支持的途径来解决。本文提出的解决模式是:政府协调与金融帮扶相结合,贷款便利与自主创业相结合,优质服务与普惠金融相结合,扶贫产业与吸收就业相结合,并进一步探讨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14.
"十五"初期,为进一步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国家开始实施贫困人口的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试点工作,较好地解决了剩余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问题,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扶贫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指出:"中国政府将坚持把贫困地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作为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要稳步推进自愿移民搬迁."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长武县积极争取国家以工代赈项目资金1943万元,建成了一批农田水利、人畜饮水、县乡村道路、淤地坝、易地扶贫搬迁等工程项目,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深受群众称赞。  相似文献   

17.
养老服务连着千家万户,事关百姓福祉."十二五"以来,陕西省岚皋县累计建成安置点122个,搬迁安置14548户45149人.为解决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养老难题,岚皋县在移民搬迁社区成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创新打造居家养老App平台,实行"一键呼叫十分钟到位"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专业化管理团队采取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相结...  相似文献   

18.
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一年,我们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又有哪些民生新举措将温暖你我的小康生活?2020,决胜脱贫攻坚战2020年,我国将集中兵力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政策、资金重点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倾斜,落实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等措施,严把贫困人口退出关,巩固脱贫成果。目前,"三区三州"还有贫困人口172万人,贫困发生率8.2%,贫困程度深、基础条件差、致贫原因复杂,是"最后的贫困堡垒"。  相似文献   

19.
民族互嵌是指各民族在居住、文化、社会及经济等方面,全方位嵌入的一种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的状态。从易地搬迁民族社区形成、社区多民族互嵌路径以及对易地搬迁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建构的思考等三个方面,研究发现文化互嵌是搬迁社区多民族互嵌的重要表征;经济互嵌是搬迁社区多民族群众互嵌格局形成的内在动力;心理互嵌则是搬迁社区多民族群众嵌入程度的重要衡量指标。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甘肃省审计厅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加强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监督,努力探索涉农资金审计的新路子。在工作中,他们立足改善农村基础条件,对陇南市以工代赈和异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进行审计和审计调查,收到良好效果。2004年10月,甘肃省发改委下达陇南市易地搬迁试点工程投资总计划9391万元。计划搬迁7820人,项目涉及武都区、宕昌、西和、两当、礼县、文县6个县区,建设期限为三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