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长江荆江河道进行了再查勘,初步提出了河势变化、崩岸护岸、河道治理、岸线利用以及航道航运等荆江治理的新认识与对策建议.荆江河床仍处于剧烈演变之中,洞庭湖口侵蚀基准面作用不断增强;上荆江岸线近期有停止崩塌甚至出现淤积的变化趋势,下荆江出现同一洲滩岸线崩塌与淤积分界现象;荆江护岸与护滩作用与效果十分有限,荆江"调整河床"治理措施的实施与研究有待加强;荆江岸线利用工程普遍存在利用率不高和侵占河道严重等问题,建议实行岸线利用工程数量与长度总量控制;三峡—葛洲坝船闸"压船"问题十分严重,初步构思的"三峡—荆江新运河航道"具有航运、水资源利用与防洪等综合功能和效益.荆江治理是长江治理保护的重要内容,具有样板与示范效应;建议持续加强荆江河道监测与科学研究,密切关注荆江河势演变与治理保护.  相似文献   

2.
回顾了长江中游荆江河段航道整治工程生态航道建设的主要内容、初步成效和基本经验,梳理了工程的环境制约问题及其解决思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建设长江绿色航道的若干建议,为长江航道绿色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三峡水库及其上游梯级水库群对水沙的巨大调节作用,有效地改善了标准以下洪水的防洪局面,为构建适应新阶段高质量发展的长江防洪体系提供了可能。在新江湖关系条件下,长江中游洪水出现水面坡降下降、螺山泄流能力减小、在城陵矶附近集中的特点,进一步凸显了城陵矶附近控制水位偏低的问题。抬高城陵矶控制水位,加高加固长江中游区域堤防,是进一步完善由水库群、堤防及蓄洪区组成的长江防洪体系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长江河道堤防道路限行设施现状,针对其维修养护及防汛抢险专用机械设备通行不便、智慧化程度不高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技术调研以及查阅文献,设计出了一种新型限宽墩及其组件,并介绍了基于该新型限宽组件的智慧限行技术的实现方法。该新型堤防道路限行技术智慧化水平较高,能够满足现有管理要求。  相似文献   

5.
乡村居民作为乡村旅游资源的重要载体和乡村旅游开发的核心利益主体,其参与旅游发展的态度、参与程度不仅关系到乡村居民自身利益,对于提高旅游者体验质量,开拓乡村旅游市场,促进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等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实证经济学角度出发,以贵州安顺天龙屯堡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个案,对乡村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实践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索和揭示乡村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意义,并对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中的潜在问题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6.
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让浙江乡村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也让浙江乡村居民的休闲生活成为了学者们关注的话题。共同富裕不仅是物质富裕,也包括精神富有。乡村居民休闲需求的满足是实现精神富有的重要路径。为深入研究共同富裕背景下如何保障乡村居民的休闲权利,本文基于休闲制约理论,以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为基础,以浙江乡村居民为研究对象,探讨浙江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乡村居民实现休闲权利的制约及其协商机制。研究发现,浙江乡村居民休闲权利的实现受制于个人内在制约、人际间制约和结构性制约,休闲制约在不同群体、个体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为了应对这些制约因素,政府和乡村居民采用了5种应对策略:嵌入式休闲、以文化人、主客和谐共享、出行条件改善和社交型休闲。本文认为,经济、政策、文化、组织和环境等外部条件的不断改善,能够有效激发乡村居民的休闲动机和休闲参与,进而保障乡村居民的休闲权利。本研究对其他地区乡村居民休闲权利的实现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为促进乡村居民的精神富有和全面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7.
居民生活的环境是为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一部分,代表了旅游目的地的独特文化,旅游开发中,居民是最核心的主体,但现实中居民的权益往往得不到保障。本文在对国内外文献研究进行了概述和对相关定义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从居民视角分析了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带来的居民与政府的搬迁博弈和居民与开发商合作博弈,以此模型提出四点建议:对文化遗产地的遗产情况进行评定分级,实行搬迁和原地开发两种政策;建立居民委员会进行管理;旅游参与的创新,如居民以土地房屋等方式入股;遗产保护组织等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8.
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乡村经济发展,促进了乡村脱贫和乡村振兴。越来越多的乡村居民通过创办家庭旅馆、农家饭店和销售土特产等创业方式参与到乡村旅游中来。乡村居民的创业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乡村社区长期的邻里关系、共同的文化观念、个人的社会关系等社会资本对乡村居民创业有重要影响。文章以山西省东寨镇为实证案例地,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从社会资本的结构、认知和关系三个维度探讨乡村中居民拥有的社会资本对于旅游创业的影响,结果发现:社会资本结构和认知维度对旅游创业存在正向影响,乡村居民中的个人所嵌入的网络规模越大,所获得的网络资源越丰富,越倾向于创业,而社会资本关系维度对旅游创业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长江防护林工程原指为保护长江干支流两岸河堤防洪和城镇居住而植树造林,后指为保护整个长江流域生态植被、水土保持及基础设施而开展防护林和生态公益林建设。本文拟通过对建国以来四川长江防护林工程建立、发展和扩大等问题进行了简要历史回顾,着重揭示了这一工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0.
范香花  程励 《旅游学刊》2020,35(4):36-50
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而社区居民的旅游支持是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文章基于共享视角,采用fsQCA方法构建了形成社区居民高水平旅游支持度的复杂因果模型,综合纳入了社区居民人口学特征、社区旅游参与相关变量及旅游共享感知等不同类型影响因素,以揭示社区居民产生高水平旅游支持度的前因条件组合及其结构关系。该文以成都市青杠树村乡村旅游社区为例,基于问卷调查结果,对旅游社区居民的旅游支持度进行复杂性分析。研究结果支持了复杂性理论的主要准则,证实了社区居民高水平旅游支持度前因条件的异质性和复杂性,获得了能促使社区居民产生高水平旅游支持度的11种前因条件组合及其所形成的复杂因果模型。研究不仅能深化学界对各影响因素与社区居民旅游支持度之间所存在的非对称因果关系的认识,还能为预测和提升乡村旅游社区居民旅游支持度的管理实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乡村旅游是推动乡村重构的重要驱动力量,乡村社会重构是乡村重构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典型旅游村落湖州市顾渚村为案例地,从乡村居民视角出发,分析乡村社会重构的特征,并通过扎根理论方法构建了旅游驱动下乡村社会重构机制理论模型。结果表明:(1)乡村旅游发展改变了乡村居民的原有身份,乡村居民从农民、打工者转变为旅游经营者,实现了社会身份的重构。(2)乡村旅游发展带来了大量外来人员进入乡村,乡村社会关系格局逐渐从“差序格局”转变为“多元格局”,实现了社会关系的重构。(3)乡村旅游发展使乡村居民与乡村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乡村从传统乡土社区转变为旅游服务社区,实现了社会空间的重构。(4)旅游要素的介入是旅游乡村社会重构最重要的驱动力量,乡村经济重构、乡村空间重构、资源环境驱动、旅游市场驱动、政策制度驱动、行为主体参与6个方面分别构成了乡村社会重构的空间载体、物质基础、支撑机制、引导机制、促进/约束机制和引擎机制,各作用机制之间相互影响、动态耦合共同推动了乡村社会的重构。  相似文献   

12.
正工业革命开始后,西方社会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产生了人口拥挤、交通堵塞、竞争压力大等复杂社会问题。在都市生活的人们生活质量急速下降,他们迫切地想离开城市,找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去释放自己的身心压力。在这个背景下,乡村旅游应运而生。目前,中国的乡村旅游正在飞速发展阶段,对于西方社会乡村旅游的成功模式,可以选择借鉴,但不必要"照搬"。中国的乡村特色与西方有着明显的不同。西方人口的布局差异性很大,人们多居住在乡村,工作在城市,乡村是距离城市很近的、适宜居住的区域;中国乡村的人口多是老年人和儿童,  相似文献   

13.
化工园区的绿色发展是长江大保护研究的内容之一,构建科学合理的化工园区布局,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十三五”以来,湖北省全力推进化工园区规范化和规模化建设,加快城区危险化学品企业集中搬迁与改造,化工园区正日益成为全省化工产业的主要承载地。通过调研,梳理了湖北省化工园区发展现状、改造成果,分析了化工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化工园区绿色发展、高端发展、智能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加强长江中下游河道治理与保护,是保障中下游地区防洪安全、生态安全、供水安全、通航安全和河势稳定的基础。在分析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长江中下游河道水沙条件、河床冲淤、江湖关系变化的基础上,全面梳理了长江中下游河道治理与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新形势,围绕持续做好河道监测、滚动研究、崩岸预警、崩岸应急抢护、护岸岁修加固等工作,对长江中下游河道治理与保护长效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杜宗斌  苏勤  姜辽 《旅游学刊》2013,28(6):65-74
社区归属感侧重研究居民对本地域社区和人群集合体的认同、喜爱和依恋等心理感觉,关注旅游地居民社区归属感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目前旅游情景下的社区归属感研究较少。文章通过文献梳理社区归属感与其相关结果变量的关系,构建乡村旅游地居民社区归属感结构模型,以浙江安吉乡村旅游地为例,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探讨旅游情景下社区归属感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地方依恋、旅游感知、社区参与、居民满意度及旅游获益是乡村旅游地居民社区归属感的5个主要维度,社区归属感对它们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路径系数在0.130~0.728,t值介于5.936~9.215,显著性概率p均小于0.001,所建理论模型成立,拓宽了社区归属感理论框架。培育乡村旅游地居民社区归属感有助于提高居民社区参与程度,增加旅游地居民正面旅游感知,促进居民积极支持旅游发展,利于乡村旅游地社区实施科学的人本管理。  相似文献   

16.
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述评   总被引:125,自引:4,他引:125  
何景明 《旅游学刊》2003,18(1):76-80
国外乡村旅游研究已经积累了不少成果,其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概念研究,乡村旅游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研究,基于供给和需求的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社区居民对发展旅游的态度研究,乡村旅游发展的管理研究,乡村旅游发展的策略研究,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女性问题研究等7个方面。研究方法以社会学和旅游学的研究方法为主。  相似文献   

17.
关注旅游地居民这一利益主体的诉求,重视他们的利益,有利于消除他们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潜在冲突,实现旅游地可持续发展.采用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南昆山乡村社区居民的利益诉求进行研究.因子分析表明,居民的利益诉求可归为4个因子,由强到弱依次是保障经济利益、优化民主管理机制、维护提升景区环境、塑造良好旅游文化氛围.基于各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了居民利益诉求的差异,并进一步发掘差异背后的深层问题.深度访谈反映居民对部分利益要求有更为具体而复杂的表达,居民要求程度低的利益,并非都得到了较好满足.研究还将弱权利意识型古村落社区“应以心理增权优先”的理论推广到生态旅游地乡村社区.基于以上分析,最后从规范研究的角度对高效和谐解决旅游发展中的社区居民利益问题,实现有序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试论京郊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刘爱服 《旅游学刊》2005,20(1):68-71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国际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正在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在北京市居民的经济收入普遍提高的情况下,其旅游需求出现巨大的变化。北京的城市居民已不满足于对一般名胜古迹的欣赏,而是选择了依山傍水、空气清新的京郊乡村旅游。然而,京郊乡村旅游在大力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与不足,并大有制约京郊乡村旅游向前发展的趋势。笔者针对当前京郊乡村旅游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19.
乡村旅游投资主体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选择了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一组乡村旅游开发案例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国内乡村旅游开发中的投资主体关系.参与乡村旅游投资的主体包括政府、外来投资商、乡村集体组织和乡村居民个体.由于对乡村旅游开发要素的所有权不同,国内不同区域之间的市场化水准不同,投资回报不同,因而乡村旅游投资主体参与乡村旅游投资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但不管是发达还是欠发达地区,由于旅游资源的国有,土地资源的公有,在乡村旅游投资中,政府发挥着主导的作用;乡村地区资金的稀缺性,使得外来投资商可以获取乡村旅游投资的主要收益;而乡村地价较低,使得乡村居民的投资往往被边缘化.  相似文献   

20.
生态空间是旅游型乡村聚落重要的功能空间,其格局变化可反映空间与行为的相互作用关系。本文选取特色旅游名村茶陵县卧龙村为研究对象,采用PRA(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方法研究聚落空间演变的基本特征,并利用遥感数据对其空间格局变化进行空间反演,根据不同时段各行为主体行为决策的空间响应差异,分析其生态保护行为决策与生态空间格局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乡村旅游开发后生态空间占用总量明显高于前40年之和,村民聚居地整体搬迁与旅游设施建设是生态空间占用量扩大的主要原因;乡村旅游兴起后,各行为主体的生态保护行为决策偏好值整体提升但有差异;旅游业发展和居民生活方式改变是各主体生态保护行为决策变化的主导因素,聚落空间演变也是主体行为决策的空间响应结果。研究成果可为旅游乡村的规划编制提供借鉴,也有利于根据各行为主体决策偏好制定差异化空间管控策略提供案例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