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文硕  孙澳 《银行家》2023,(10):93-96
<正>2023年上半年,银行理财整体运作情况良好,保持了稳健运行态势,高质量发展既取得了新成效,也面临着一些新挑战。一方面,银行理财平稳渡过2022年底左右的“破净潮”和“赎回潮”,产品破净率已经由2023年初的峰值20%左右下降至半年末的3%左右。2023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为投资者创造收益3310亿元,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达到3.39%,显著好于2022年平均收益率2.09%的水平,银行理财业绩在低利率环境中表现十分优异,银行理财规模触底回升。  相似文献   

2.
最近,中国银监会的一纸通报,将部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中存在的问题推到大众的面前。投资者们在清楚了解理财产品可能存在风险隐患的同时,对监管部门敢于披露商业银行的理财风险,提醒投资者谨慎理财的风险提示“及时雨”的行为而鼓掌。  相似文献   

3.
<正>理财投资者要学会尊重市场发展的规律,要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对流动性的需求合理配置理财产品。面对市场的剧烈调整,投资者要科学合理地对待,不必过于恐慌、追涨杀跌并不可取。近期,很多购买理财产品的客户正在经历着一段艰难的时光。净值破1意味着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者不仅没有获得收益,甚至在短时间内还出现了本金损失。理财产品破净打破了理财投资者传统的认知,理财产品也会出现亏损?理财投资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不再是稳赚不赔的“买卖”?那么作为投资者的我该如何应对呢?  相似文献   

4.
2004年是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开元之年,当年12家商业银行共发售银行理财产品123款。时至2010年,就有约90家商业银行共发售10000余款银行理财产品,发展速度可谓“超常规”。然而,银行理财产品的零收益、负收益和高额负债等现象,却似乎在暗示着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和投资者之间正经历着“七年之痒”。  相似文献   

5.
<正>近期受债券市场波动影响,银行理财产品出现大面积回撤甚至“破净”。投资者要坚持正确的投资理念,做好对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评估,提高对理财产品的认识,把握风险与收益的平衡。2022年资产管理市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是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回撤和“破净”(即单位净值低于1)。一向以稳健著称的银行理财出现了大面积净值回撤甚至跌破净值的情况,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理财产品“破净”的原因主要包括产品净值化转型、基本面及预期变化、货币政策调整及市场情绪等。对此,投资者要尊重市场规律,加强对理财产品的研究,做好适当性管理,坚持价值投资。  相似文献   

6.
对整个银行理财市场来说,2015年是布满荆棘的一年.全年多达5次的“双降”迫使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几乎呈现没有反弹的单边下滑态势,从2015年年初的稳居5%以上一路下跌至年末连4%都岌岌可危的水平,跌幅之大超出市场预料.2015年上半年,A股牛气冲天,吸引各路投资者入市,银行理财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备受拷问.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大额存单发行、存贷比限制取消等监管政策的相继出台,“银行理财市场将被取代”“银行理财产品的存在失去意义”等言论甚嚣尘上.  相似文献   

7.
2013年初以来,理财市场颇不平静,先是被投资者视为存款替代的集合信托产品屡屡出现风险,后又是某股份制银行分支机构被曝代销质量较差的私募产品,导致投资者血本无归,接着某些银行的银行理财产品也被指有问题……“庞氏骗局”、“骗子理财”等字眼频现网络。银行似乎感到很无奈,不管是发行自身的银行理财产品,还是销售其他理财机构的产品,投资者在购买时都做了风险评估,抄写了风险警示条款,本应对投资风险很清楚,但为什么一旦投资失败,投资者立刻翻脸不认人,指责银行违规销售,甚至诈骗呢?  相似文献   

8.
新春伊始,外汇理财市场的投资价值不甚清晰,外汇理财的规模、收益率也是一降再降。与此同时,在售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普遍呈现收益率偏低,就连此前银行滚动发售的短期理财广品也纷纷下调收益率,2009年投资者们投资银行理财产品还是该“慎”字当头。  相似文献   

9.
2013年3月25日银监会发布监管文件,恰逢各家银行理财销售正在如火如荼为一季度理财存款使出各种营销技巧和诱人的优惠策略之时,彼此挖潜、打拼、抢占市场理财存款份额,熟悉银行理财产品中潜规则的一些投资者,也正在蓄势待发把闲置的大笔资金准备购买银行为揽存而发行的高收益率理财产品.文件出台后有不少银行理财产品在3月发行的产品理财收益率明显下降,低于25日发行的同样款式期限的理财产品收益率.给等待30日、31日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者一个措手不及.蓄势待发类投资者也失去以往因银行季度完成存款而带来的实惠,因缺失的收益而选择分手,不购买理财暂时存入银行7天通知存款,去寻找新的投资渠道.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理财市场的迅速发展,理财产品交易的不规范性问题日益突出,对其健康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因此,构建理财市场的监管体系迫在眉睫.针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理财市场现状提出构建监管部门、银行自身及银行理财协会“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监管部门尝试综合性监管模式、完善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制订、加强监管力度、发挥投资者保护机构作用;银行自身主要负责风险内控机制的制订、建立理财产品交易披露制度;银行业理财协会负责理财机构评价体系、理财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及行业自律公约的制订工作,通过三方合力做好商业银行理财市场的监管.  相似文献   

11.
《时代金融》2013,(2):34-34
岁末年初,市场求“钱”若渴,闲余资金迎来一波“年末行情”,中短期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亦将水涨船高。在理财产品逐渐成为财富管理的一种最基本配置产品的同时,招商银行理财专家也提醒广大投资者,购买产品前需注意三件事:第一,明确产品是银行发行还是银行代销;第二,在比较高收益率的同时,需注意“高风险”的存在;第三,首次购买理财产品需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书,了解产品的属性,除预期年化收益率,还需比较产品的风险等级、理财投向、理财期限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工会财会》2014,(10):46-47
随着互联网宝宝、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持续下滑,年化收益率持续保持在6%以上的票据理财产品引起更多投资者的关注。不过,业内人士提醒投资者,票据理财需要警惕三大风险。当前,票据理财市场越来越火爆。自2013年淘宝在其招财宝平台推出票据理财产品后,新浪、苏宁、京东等互联网平台也相继推出票据理财,很多投资者开始把目光投向高收益的票据理财,票据理财打出的最令人感到有保障的条件是银行承兑兑付,加上其购买门槛低、收益率高等优势,票据理财已成为新型理财神器。  相似文献   

13.
行业动态     
《证券导刊》2008,(18):16-17
【银行】从2008年4月份开始,银监会刮起针对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整风运动",投资者的投资理财行为也日趋保守,稳健型理财逐渐受青睐,特别是信托类等稳健型理财产品日渐成为投资者新宠。中行理财师表示,基金、打新股产品是去年理财市场上公认的王牌产品。但由于  相似文献   

14.
《中国工会财会》2006,(4):46-46
根据银监会的新规定,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要将“门槛”大幅提高,人民币理财产品的起点金额要在5万元以上,外币理财产品起点金额要在5000美元以上,但2006年的理财产品市场仍将是市民理财关注的焦点和中外银行的必争之地。人民币理财将“复活”目前各家银行推出的外汇理财产品收益率的计算方式很多,有的与汇率挂钩,有的与利率挂钩,有的与金价挂钩,有的与股市或债市行情挂钩,给了投资者很大的选择余地。但外汇理财产品几乎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美联储加息举措的影响。而且对于大多数外汇理财产品来说,其预期收益率会在美联储加息举措的带动下上扬…  相似文献   

15.
白琳 《中国外汇》2013,(2):66-67
在这一沸沸扬扬的兑付风波中,除了银行监管缺位和银行员工涉嫌违规的责任之外,购买产品的投资者自身并非没有责任。 2012年年末,华夏银行上海嘉定支行“理财产品”无法兑付的风波搅乱了一向安稳的银行理财市场。  相似文献   

16.
前段时间,投资者们谈“财”色变,避而不谈投资回报率,只和定存利率比高低,银行理财产品趋于保守。但在保守的潮流之下,目前理财市场种种逆转回暖迹象也是暗流涌动。  相似文献   

17.
刘畅 《理财》2012,(5):53
不久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根据该管理办法,银行不得无条件向客户承诺高于同期存款利率的保证收益率。与高收益相伴的是高风险。那么去年以来,欧债危机持续发酵、股市低迷也“拖累”了理财市场,不少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陷入亏损的境地。投资者应当审慎选择理财产品,避免误入“雷区”。  相似文献   

18.
事件     
《理财》2013,(2):8-8
纵观国内 关键词:二维码 继“理财夜市”后,又新推“理财早市”,拟覆盖各种作息时间理财人群的需求,购买渠道新潮到甚至扫一下二维码就可以购买理财产品。投资者可通过各大银行官网、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网信、二维码等多种购买方式,不必奔往银行网点。  相似文献   

19.
2019年岁末,不少投资者都希望趁着年末,“捡漏”一款高收益理财产品。小编走访北京地区各大银行网点发现,正在发售的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并未明显有大幅上升,只是略有微涨,整体不温不火,低门槛理财投资成主流。  相似文献   

20.
前段时间,投资者们谈“财”色变,避而不谈投资回报率,只和定存利率比高低,银行理财产品趋于保守。但在保守的潮流之下,目前理财市场种种逆转回暖迹象也是暗流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