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在此过程中,准确评价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是政府采取有效举措的前提。对四川省21个市(州)的乡村振兴发展情况进行研究,构建起一套包含5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和66个三级指标的乡村振兴指标体系,并创新性地使用四川省乡村振兴监测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四川省各市(州)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尤其是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和治理有效三个方面;各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存在“断点”现象。最后指出,可通过完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监测机制,设立动态化、差异化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补全各地乡村振兴发展短板以及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落后地区的政策支持等措施,助力四川省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
厘清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机制,有助于缓解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不高、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和金融服务体系薄弱与日益增长的乡村产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现有文献对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经济现代化做了较为丰富的研究,但是鲜有将其与乡村产业振兴联系起来进行理论与实证的研究。本文从乡村产业生产、乡村产业延伸、乡村产业功能和乡村产业支撑四个维度构建我国乡村产业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多维度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主要有三点发现:一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乡村产业振兴水平和乡村产业振兴速度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二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对乡村产业振兴的边际效应呈现明显差异;三是数字普惠金融不仅可以直接缓解经营主体约束和激活市场活力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还可以通过农业科技创新、乡村产业融合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间接影响乡村产业振兴。  相似文献   

3.
采用1995—2015年中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基于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法,对中国各省(市、自治区)能源效率的测度和的研究结果显示:从整体上看,1995—2015年间各地区能源效率和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呈上升趋势;各地区能源效率和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存在差异,四川等地区的能源效率位于前沿面上,而青海等地区能源效率一直较低;大多数地区的技术效率较高,表明各地区在提高管理技术水平,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生产管理优化方面保持着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4.
数智乡村以乡村产业数智化、乡村治理现代化、乡村生活智慧化、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整体框架,将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理念贯穿于乡村各领域与全过程,数字化和信息技术手段等要素内嵌于乡村振兴发展的各个阶段。基于此,以陕西省为例,通过对陕南、陕北、关中等地的实地调研发现,地区间乡村数字基建水平差异、乡村数据信息体系不完善、乡村数智服务平台作用发挥不充分、一些地区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薄弱,数智农业应用水平滞后、数智乡村人才队伍薄弱、乡村居民信息化意识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数智乡村的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的推进。由此从建立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带动全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建设数智乡村发展数据信息体系、搭建数智化乡村发展新平台、加强数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数字技术人才培养、加强农村居民数字化意识等六个层面助力提升我国数智乡村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乡村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文章基于我国2003~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和门槛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绿色食品产业创业对乡村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绿色食品产业创业对乡村发展存在正向的直接促进作用和空间溢出效应。第二,绿色食品产业创业对乡村发展的正向影响呈现边际效率递增的非线性特征。第三,在全国层面和中部地区,绿色食品产业创业对乡村发展的促进作用存在技术创新的双门槛效应。在东部和西部地区,绿色食品产业创业对乡村发展的促进作用存在技术创新的单一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6.
赵静 《西部金融》2022,(1):81-89
本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五方面的要求,分析了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传导机理。以2012-2019年甘肃省76个县域为研究样本,构建指标体系并测算了乡村振兴水平和普惠金融发展指标。结果表明,甘肃省县域总体乡村振兴水平仍处于低层级,未来发展空间巨大;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但大多数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处于较低水平。本文进一步构建了双重固定效应下的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对甘肃县域普惠金融发展与乡村振兴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水平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存在较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即由于乡村振兴水平的空间集聚特征,县域普惠金融发展通过促进本县域乡村振兴水平提高,也可以间接推动邻近县域乡村振兴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Bottese and Coelli(1995)提出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构建了农业FDI影响下的面板数据随机前沿函数模型,根据1994—20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农业FDI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农业FDI对中国农业技术效率和农业技术进步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而在总体上促进了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农业资源利用、农业劳动力投入质量、农业资本投入和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对中国农业技术效率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业劳动力投入数量和自然灾害则对中国农业技术效率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中国农业在总体上出现了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下降并存的局面。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8.
涉农职业院校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肩负着培养农业农村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责任,还肩负着培养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学生的育人使命,其人才培养在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大涉农职业院校的建设力度是科技兴农的重要抓手。本文分析了当前涉农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鄙农思想与人才培养目标相抵触、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不匹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等难题,提出主动适应乡村振兴对涉农人才的需求,通过厚植思想根基、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坚持理实教学并重等破解之法,以提高涉农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9.
农村环境保护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重大短板之一.基于全国29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构造三阶段超效率SBM-DEA模型对我国乡村环境污染治理效率进行评价,并比较区域差异.研究发现,随机误差因素和外部环境条件会显著影响乡村环境治理效率,剔除二者的影响,我国乡村环境污染治理效率在2008-2017年得到了有效提高,由无效状态转变为有效状态,并呈持续上涨态势,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通过区域比较得出,中西部地区的治理效率要高于东部地区,东北地区最低,其中内蒙古自治区治理效率最高,而浙江省治理效率最低.经济发达地区,治理效率未必较高,区域差异的形成,源于我国各地区不同的地理资源禀赋、不同的经济发展特点及不同的环境保护政策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基于长江经济带2002—2016年的面板数据构建投入、产出指标,运用U-S-SBM模型和Tobit面板随机效应模型实证分析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在2002—2016年期间总体呈平稳增长趋势,上、中、下游地区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但仍未达到效率前沿,沿线11省市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差异显著;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在投入要素方面和非期望产出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冗余,生产资料的过量投入和农业生产中环境污染排放过多是农业绿色生产无效率的主要来源;财政支农力度、农业科技人员投入、机械化水平以及农村人力资本对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效率表现为正向促进作用,自然灾害、农田水利设施水平对其表现为负向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财政支农是政府调控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财政支农效率高低直接影响支农效果.本文分析了财政支农的理论依据,总结了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现状,借助三阶段DEA模型以辽宁为例对财政支农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辽宁财政支农效率呈上升趋势;各地区间效率差别主要体现在规模效率上;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农业经济比重、降低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可以提高财政支农效率.  相似文献   

12.
测算2011—2021年中国省级层面数字技术发展与旅游产业竞争力水平,并综合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探讨数字技术与旅游产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两者存在双向影响:一方面,数字技术对旅游产业竞争力具有长期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在短期内旅游产业竞争力先抑制后促进数字技术发展;在长期内则表现出抑制作用,说明旅游产业可能存在创新溢出功能欠缺和知识创新能力不足问题。此外,通过建立动态面板模型探讨短期动态效应,发现数字技术正向调节旅游产业效率和旅游产业结构,进而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因此,在推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旅游产业竞争力的促进作用,注重短期效果与长期效果之间的相互协调。  相似文献   

13.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利用DEA方法对广东省2010-2016年的农业资源配置效率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及比较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四个区域农业资源利用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提出了优化资源配置的方案。结果显示:广东省农业资源配置效率整体水平较好,但区域发展不平衡,粤北纯技术效率值远低于珠三角、粤东、粤西;各区域的农业资源投入均有不同程度的冗余,在劳动力、资金等各生产要素方面存在着调整的空间。因此,应提升农业科技水平,补齐区域发展短板,强化区域发展特色,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且农业技术攻坚的重点地区应落在粤北。  相似文献   

14.
吕太升  唐勇 《西部金融》2022,(4):20-28+36
基于乡村振兴背景探究民族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金融支持状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2011-2017年民族八省面板数据对我国民族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并通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探究民族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金融支持状况。研究发现:我国民族地区各省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不断上升;财政支农、农业信贷和农业保险对民族地区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其中财政支农的促进作用最强、农业信贷次之、农业保险最弱;民族地区农村产业融合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前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对当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提升至关重要。针对民族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和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中国高技术产业各行业2000—2013年的面板数据,利用Jeffrey Wurgler弹性系数模型测算我国高技术产业资本配置效率,并从行业特征角度研究中国高技术产业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高技术产业整体资本配置效率较低,大部分产业仅在当期显著为正;(2)企业规模、行业成长性与资本配置效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市场集中度、外资参与度、产权结构则对资本配置效率有显著负影响。  相似文献   

16.
城乡数字鸿沟会对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战略产生影响。本文基于我国2011-2020年30个省市数据,利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城乡数字鸿沟与乡村振兴的动态影响关系。研究发现,城乡数字鸿沟阻碍了乡村振兴的发展,且短期内表现为显著的负向影响,中长期这一负向影响有所减弱。此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会有效地弥合城市与乡村数字发展的差距。进一步探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城乡数字鸿沟对乡村振兴的负向影响也更加明显,与之相对应的乡村振兴弥合城乡数字鸿沟能力较弱,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情况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2011—2019年的数据,通过构建广西乡村振兴与流通产业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模型与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得出以下研究结论:广西乡村振兴与流通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呈现出上升趋势,两者的耦合协调度与关联度呈现出良好的状态.针对广西流通产业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存在的"短板",文章提出加快推进农村流通...  相似文献   

18.
应用DEA-SBM模型,将农业污染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对中国29个省市2007年~2012年的农业技术效率进行评价,并进行区域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东部平均农业技术效率和农业生产技术有效的省市数均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东部和中部地区各省市的农业技术效率值总体上分布较为均匀,个体差异不大,而西部各省市效率值则差异较大;各地区农业技术效率总体上呈递增趋势,但只有东部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出现效率值下滑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06~2020年31省面板数据匹配构建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测度乡村振兴水平,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变异系数法和空间杜宾模型考察我国及各区域乡村振兴水平的区域差异及贡献、σ收敛和空间β收敛性。研究发现:(1)我国乡村振兴水平大幅提升,随着振兴乡村不同阶段的演变,全国及各省的乡村振兴水平增速不断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取得显著成效,但各区域省份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平衡发展。(2)全国及各区域乡村振兴发展的不均衡现象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弱;中、西部的区域内差异均显著缩小,而东部不明显;东-西部的区域间差异大于中-西部和东-中部;区域间差异始终是乡村振兴水平总体差异的最主要来源,但其贡献率呈显著下降趋势,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的贡献率则均有所上升。(3)全国及中、西部区域省份的乡村振兴水平均呈明显的σ收敛趋势,东部区域发散;全国及东、中、西部区域均存在绝对β收敛,收敛速度中部>西部>全国>东部;引入差异化特征后,全国及三大区域均存在条件β收敛,收敛速度中部>西部>东部>全国。(4)全国层面看,乡村振兴增长对邻近省份产生微弱的正向空间溢出;分地区视角下,一省乡村振兴增长因"虹吸效应"显著降低了邻近省份乡村振兴的增速;财政支农支出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江苏省乡村发展特点,构建了乡村生态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和农村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苏省乡村生态振兴成效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灰色关联方法进一步探究了二者之间的关联效应。研究表明,江苏省各地区乡村生态振兴成效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状况大体上呈上升趋势,且各地区二者之间的关联程度均较高,均在0.530以上。据此研究结论,本文从产业发展、收入水平、教育投入和生态健康等四个方面提出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