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银行业对危机反思现时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宏观审慎监管的原则得到监管层的高度重视,并开始落实为对监管制度和监管政策的完善与变革。而且,银行监管理念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将对银行转变经营模式产生直接和深刻的影响,从这个角度看,  相似文献   

2.
尹振涛 《中国金融家》2012,(10):148-149
“宏观审慎政策”一词最早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末,但一直未得到学界和业界的重视,直到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才将其再次推向风头浪尖。宏观审慎政策是与微观审慎监管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为避免金融体系存在的“合成谬误”现象而提出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3.
资产证券化监管框架的构建:从微观审慎向宏观审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金融危机的教训得知,资产证券化创新严重影响到金融稳定,并且微观审慎监管的偏差及宏观审慎监管的缺位是当前资产证券化监管存在的缺陷。为此,关于资产证券化监管框架的构建必须考虑金融稳定的维护,并从宏观审慎监管的强化来改进资产证券化的监管。同时,为了提高信息的共享及协调程度,必须有机结合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来构建资产证券化的监管框架。  相似文献   

4.
《中国保险》2011,(1):6-6
日前,保监会主席助理陈文辉在寿险业全面风险管理研讨暨培训会议上指出,寿险业的风险管理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吸取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积极响应行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兼顾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使行业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5.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上公认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监管机构忽略了宏观审慎监管的建设,在此背景下宏观审慎监管模式再次提出。本文通过分析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关系,提出了重视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协调发展的观点。并结合中国金融业监管的国情,提出了继续深化微观审慎监管,关注系统风险,完善宏观审慎监管手段,促进监管机构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基于对微观审慎监管的反思,新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成为全球金融监管改革的方向。本文通过一个简单的模型,为金融体系内在顺周期性环境下的宏观审慎监管提供一个微观基础。研究表明,经济景气时期银行的经济行为可能成为将来的风险隐患,基于资本需求调整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在综合考虑风险冲击、资产价格和资本金需求之间均衡反馈效应的基础上,能够有效降低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7.
8.
全球金融危机使得金融机构认识到了压力测试的重要性,但是金融危机也暴露出当可能的缓解措施被阻断时,压力测试在查找漏洞方面存在缺陷。银行部门的压力测试一直是 IMF 的重点前沿工作,银行偿付风险的压力测试更是重中之重,IMF 一直致力于针对这项工作开发一个全面、稳健的框架。本文主要介绍 IMF 目前正在应用和不断改进的银行偿付能力压力测试框架。  相似文献   

9.
<正>全球金融危机使得金融机构认识到了压力测试的重要性,但是金融危机也暴露出当可能的缓解措施被阻断时,压力测试在查找漏洞方面存在缺陷。银行部门的压力测试一直是IM F的重点前沿工作,银行偿付风险的压力测试更是重中之重,IM F一直致力于针对这项工作开发一个全面、稳健的框架。本文主要介绍IM F目前正在应用和不断改进的银行偿付能力压力测试框架。一、IM F压力测试的目标和类型压力测试是一种用来测量一个投资组合、一个机构、甚至整个  相似文献   

10.
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是两个相对应的概念,是金融监管的两大支柱。微观审慎监管着眼于防范单个金融机构的个体性风险,以保护消费者(储户和投资者)为目的;宏观审慎监管关注整个金融体系,着眼于防范系统性风险,以减少金融危机对经济稳定产生影响为目的。二者协调才能是最完善有效的审慎监管。本文希望通过讨论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含义、特点及二者的关系,从三个角度分析微观审慎监管的失败的原因以及目前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国际趋势,结合我国审慎监管模式的情况,进而提出协调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宏观审慎政策是国际社会反思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广泛共识和危机后主要经济体的普遍实践。宏观审慎监管是为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防止金融系统对经济体系的负外部溢出而采取的一种自上而下的监管模式。为了完善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框架,我国应把在国内宏观审慎政策的具体形式和实践发展要求结合起来,吸收借鉴国际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相互补充的有效做法,不断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丰富和优化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切实提高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能力。  相似文献   

12.
正美国金融危机以及欧债危机的爆发,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监管改革。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和G20峰会确定的金融监管改革目标,各国金融监管部门逐步形成了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相结合的理念。需要在"巴塞尔协议Ⅲ"的框架内,正确地认识银行业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管理的差异性、层次性、互补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在本质上把握两者的目标一致性,从而以创新的方式实现两种审慎管理之间的协调。  相似文献   

13.
本专栏上一篇文章讨论了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对审慎监管的概念也有了进一步阐释。所谓审慎监管就是为了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所实施的必要监管。而且,针对防范单体金融机构风险的微观审慎监管和针对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只不过在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前,宏观审慎监管长期被忽略或忽视,使系统性风险不断积累,最后酿成全面的金融危机。因此强化宏观审慎监管成  相似文献   

14.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是我国在“双支柱”框架下的重要探索和创新,旨在规范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降低其风险承担。MPA于2016年首次提出,于2017年升级。本文利用2009—2018年中国47家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数据,推算银行广义信贷规模,通过设计双重差分模型,探究MPA对银行广义信贷和信用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MPA的实施显著抑制银行广义信贷的过快扩张,并且显著降低银行信用风险。第二,MPA对银行广义信贷的影响存在结构差异。面临考核压力的银行倾向于先压缩非狭义类型信贷规模,但对狭义信贷和表外理财的抑制作用并不显著,这将推动银行资产配置结构的转变。第三,以上结论在基于资本充足率的分组与基于广义信贷增速的分组中保持一致,表明实施MPA的政策效果是稳健的。  相似文献   

15.
针对宏观审慎政策中的逆周期政策工具对银行风险承担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理论上研究了逆周期政策工具所带来的宏观和微观效应,并运用动态面板数据广义矩估计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信贷扩张期杠杆率、贷款损失准备金率的上升会使银行的当期风险承担水平增加,资本充足率的提高使风险承担降低。而滞后六个月的资本充足率、杠杆率、贷款损失准备金率的上升可以显著降低当期的风险承担水平,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宏观效应和微观效应一致。  相似文献   

16.
从金融危机的教训得知,资产证券化创新严重影响到金融稳定,并且微观审慎监管的偏差及宏观审慎监管的缺位是当前资产证券化监管存在的缺陷。为此,关于资产证券化监管框架的构建必须考虑金融稳定的维护,并从宏观审慎监管的强化来改进资产证券化的监管。同时,为了提高信息的共享及协调程度,必须有机结合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来构建资产证券化的监管框架。  相似文献   

17.
从金融稳定的角度出发,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更为全面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是重大的金融稳定举措,适应了我国金融体系资产端多元变化的新形势。  相似文献   

18.
张强 《海南金融》2016,(10):32-36
中国人民银行于2015年底推出了金融机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建立了全面、弹性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本文分析了宏观审慎管理的核心意涵,从反周期性、反风险传播与扩散两个维度阐述了宏观审慎管理的工作机制,介绍了金融机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的主要指标、内容和特点,指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会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经营甚至发展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并相应提出了商业银行的因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本文使用2004~2016年我国223家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宏观审慎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宏观审慎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有重要作用,且其作用受到银行杠杆率的影响。在杠杆率较低时,宏观审慎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呈负向关系;随着杠杆率的提高,风险转移效应不断增强,宏观审慎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的负向关系不断减弱,甚至可能转变为正向关系。杠杆率影响风险转移效应主要呈非线性特征。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的杠杆率分位数、银行风险代理变量以及银行样本选择标准,所得结果均表现出较高的稳健性。在当前结构性去杠杆的背景下,应注意根据杠杆率变化,适时预调宏观审慎政策,加强逆周期宏观审慎政策的使用。并针对不同规模银行采用差异化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以提高政策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