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借助思政课这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聚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三个环节,构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三维路径,丰盈高职思政课教学内容,拓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传播阵地,培育时代“生态新人”。  相似文献   

2.
张振越 《价值工程》2014,(13):261-262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根据学科本身的属性,从所任教专业入手,深入社会与企业调研,探讨多学科知识教学方法以解读思政课的理论,把思政课内容与专业学科知识有机整合,予以思政课教学方法定位,侧重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道德素质和培育对社会秩序、人心秩序的认知理性,坚定社会主义价值信仰。科学构建多学科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机制。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对于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及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都有重要意义。依据优秀企业文化的特征,高职思政课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的思路是教学中强化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教育,渗透创新精神,融入合作精神。  相似文献   

4.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作为理论教学延伸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高职院校各实践教学环节相结合,探索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5.
张淑贤 《价值工程》2013,32(1):240-242
实践教学是高职思政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真正做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互补互动,切实提升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运用系统科学的教学思想。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分析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索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王雅男 《数据》2022,(9):95-97
“00后”高职学生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指的是“00后”高职学生通过学习思政课获得知识、情感、行为、心理四个层面的满足感。本文提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思政课获得感是现阶段教学改革的侧重点,与此同时,“00后”高职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在受教育者、教育者、外部环境三个方面存在问题,只有直面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文章从对标学生需求、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丰富课程实践活动三个方面提出解决路径。坚持学生主体地位,以“00后”高职学生为载体,对思政课获得感四个层面的问题进行更进一步挖掘。  相似文献   

7.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在新闻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等思政元素的图形图像处理和网页制作,将思政教育充分融入到实践课中,从而增强实践课程的人文情怀,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水平,使实践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本文研究了新闻学《数字传播技术应用》课程思政的践行.  相似文献   

8.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心目中一直被认为是虚空、枯燥的学科,怎样改变学生的这一惯常看法是我们每个思政课教师都感到需要亟待解决的难题。鉴于此,笔者通过多年思政课教学实践,发现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环节上做文章是吸引学生兴趣,改变学生对本课看法的一个很有效的途径。所以,笔者意在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在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改革方面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挖掘高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和法治教育教学规律,在思政教育教学中有机融入民法典教育,使之进教案、进课堂、进头脑,为高职院校民法典内蕴挖掘教育价值提供新思维,为高职学生思政课程教育提供新内容,为民法典的宣传提供新途径,为民法典教育提供新范式.  相似文献   

10.
信息化教学在高职教学中不断深入,线上线下教学将成为未来教育模式的主要形式。职教云平台多样化的教学资源、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让高职学生线上线下随时学习成为可能。立德树人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通过把药理学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塑造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导向,实现教书育人统一化。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结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信息化教学—思政入课的教学模式,是信息时代药理学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  相似文献   

11.
地方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并加以开发融入高职思政课教育中,能够促进高职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了解与认同,很好的融入地方社会,并为本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本文以黑龙江省为例,分析了地方文化资源对高职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加强高职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地方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并加以开发融入高职思政课教育中,能够促进高职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了解与认同,很好的融入地方社会,并为本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本文以黑龙江省为例,分析了地方文化资源对高职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加强高职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精准教学是数字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以确保教学内容精准、实施精准、评价精准的一种教学模式。探索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精准教学模式是思政课教学变革的时代要求,是破解思政课传统教学困境的现实需求,是迎合学生成长需要和数字技术素养的必然选择。因此,在构建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的精准教学模式上要充分发挥数字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各环节中的优势,在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效果、问题解决等方面满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以达成智能化、精确化、个性化的教学图景。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而言意义重大,必须将之融入其中。要根据活动目的、统编教材和学生实际,确定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具体篇目。要厘清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路径,重点在提升教师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解决学生的阅读文本问题、结合现实问题布置阅读任务、丰富融入的方法手段等方面下功夫。要注重建立健全多维度效果考评体系,全面考查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施成效。  相似文献   

15.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近年来,教育部要求高校在对大学生的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理念,全方位落实育人的理念。本文从《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入手,探究在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理念的应用与实践。提出需先明确课程思政理念,而后需认识到,在《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中融合课程思政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思想价值引领教学的要求;具体实践时,需以传统教学模式作为基础、课前做好线上准备、在课中线下融入课程思政理念、课后线上融合课程思政理念。借此促使《大学英语》混合教学模式在课程思政理念的融合下,收获更好的应用效果,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刘苗  张锋 《数据》2023,(2):192-193
德法共育是新时代高校培养“德法兼修”学生有效途径。为了全面地体现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习情况,促进思政课德法共育开展,就需要完善与建立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目前高职院校在德法共育评价中存在评价体系、评价方式、评价效果一般等问题,制约了思政课程价值的发挥,在“德法”的教学不融合的背景下,非常不利于学生道德与法治思想与认识的提升。由此,本文针对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德法共育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实现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7.
李保峰 《价值工程》2011,30(8):281-282
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以"就业导向、工学结合"为指导,要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在规范课程设置,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加强教学研究,改革教学方法手段,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强化实践教学,培养职业能力,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性;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师资培训,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对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是对高职大学生进行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它包括课前、课中、课后等一系列重要环节,“课前”主要是制定“思政课”教学计划,征求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意见和要求,以及了解学生思想表现情况和文化基础,然后进行全面备课;“课中”主要是指课堂理论讲授和组织讨论以及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  相似文献   

19.
东北抗联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资源,是青年汲取奋进新时代、实现中国梦青春力量的不竭动力源泉。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既是进一步继承弘扬伟大东北抗联精神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体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当前,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还存在诸多现实困境,应着力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优化实践教学育人环境,推进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物流管理专业思政课教学,必须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上下功夫,从而健全学生生态道德,促进物流产业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物流管理专业思政课教学,应在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基础上,通过加强教师培训,增强教学能力;丰富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式的途径,实现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物流管理专业思政课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