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聚集一起,混同一齐,广州方言说成:“鸠”。读音如“沟”。“鸠”字作为单音词的这个古意,现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再使用了,唯有广州话中还使用着。例如:“鸠鸠埋”(掺和在一起);“鸠匀佢”(把它均匀地掺和)。广州方言“鸠”的这个用法是对古代文言的保留。《尔雅·释诂上》:“鸠,聚也”。  相似文献   

2.
    
广州人把看、望、瞟称为■。■,广州音读如“丽”,带有责备、偷看之意,例如“眼■”。又如“■佢一眼,佢当堂晤敢(忄有)”。广州话的■,探其渊源,是古代流行于广东一带的方言。《方言》卷十:“■、胋,  相似文献   

3.
    
物件质量差、次、劣,广州话称为“苴”,引伸为人的能力、本领低。例如,“佢个人大字都唔识多个,真苴皮”。广州话的“苴”,是古汉语的词汇。《集韵·马韵》:“苴,侧下切,土苴和粪草也,一曰糟粕,或作笮。”又,“展  相似文献   

4.
勤力     
广州话的“勤力”有勤快、努力之意。如“个个后生仔好勤力”(这个年青人好勤快、努力)。“勤力”一词,《史记》已见。《史记·殷本纪》:“毋无不有功于民,勤力乃事。”用法与广州话相近。《晋书·陶侃传》:“(陶侃)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其励志勤力,皆此类也。”“勤力”之意也与广州话相同。至于古典小说中,例子就更多了。《警世通言·计押番金鳗产祸》:“那周三直  相似文献   

5.
滚水     
“开水”,广州话叫“滚水”,水开了也叫水滚了。“滚”的本字应为“涫”。《广韵·换韵》:“涫,沸也,古玩切。”《春秋繁露》:“茧待缫以涫汤而后能为丝。”《史记·龟策传》:“肠如涫汤。”涫,后人多写作滚。段注《说文解字》涫字条云:“今江苏俗语沸水曰滚水。涫即滚,语之转也。”《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元来做鲊的,最要刀快,将鱼片切得雪片也似薄薄的,略在滚水里一转,便捞起  相似文献   

6.
    
广州人把“狡诈”称为“奸鬼”。例如:佢正奸鬼友嚟嘅。把幽默风趣称为“鬼马”。例如:你真鬼马。“鬼马”有时也指“狡猾”。其实,“鬼”应当作“宄”。《说文》:“宄,奸也。”《书·尧典》:“寇贼奸宄”。广州话“奸宄”一词盖源于此。  相似文献   

7.
以民为天     
偶翻《汉书》,读到《郦食其传》中“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深以为然。兴之所至,又查阅到汉初民本思想之集大成者贾宜在《新书·大政上》云:“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又,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读通鉴论》有云:“人之所同然者即为天”,“民心之大同者,理在是,天即在是。”综上可知,所谓“以民为天”,就是当权者要把人民作为安身立命的依靠,要把人民的利益看得最高、最大、最神圣。“以民为天”,乃治国之本。《书·五子之歌》曰:“民惟(通‘为’)邦本,本固邦宁。”意即百姓乃国家之根本,唯民生安宁…  相似文献   

8.
在封建社会中,所谓官吏赃罪,就其实质来说主要包括贪污、受贿两罪。其中的贪污,是一种利用政治权力攫取经济利益的行为,是封建社会无处不在的社会丑恶。它和受贿一样,都是封建官场的痼疾。 贪污罪在古代刑律中,称之为“主守盗”、“监守自盗”等。所谓的主守、监守,是负有管理和守护职责的国家工作人员。他们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盗窃、侵吞、骗取国家财物的行为便是贪污——“主守盗”。《汉书·陈万年传》如淳注引汉律:“律,主守而盗直(值)  相似文献   

9.
隋朝的“大索貌阅”法,是该朝代检括户口、人丁的措施。对此,《隋书·食货志》。《隋书·裴蕴传》、《北史·裴蕴传》、《通鉴》均有记载。下面分别摘引。 《隋书·食货志》: 开皇三年,……是时山东尚承齐俗,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己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於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 《隋书·裴蕴传》、(《北史·裴蕴传》曰):  相似文献   

10.
“归”     
广州话中的“去归”、“翻归”(有时“翻”“去”二字连用作“翻去归”)的“归”,表示“回家”、“返家”的意思,这个“归”字,保存了很古的意义。据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归”字条解释说:“归,女嫁也。从止,从妇省,声。”《诗经·周南·桃天》有“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句,这里的“归”,意思也是指女子出嫁,出嫁的女子又是以男家作为自己的家的。  相似文献   

11.
(十六)“五一”节快到了.我到北京已十多天了,学校工作很多,想节前回校.我向西光同志谈了想法.杨西光同志与我作了一次长谈.他说:“文章已改得差不多了,你要回去也可以,下面就交给中央党校的同志帮助作点修改了.”杨西光同志很真诚,与我谈了很多.他说:“不久前,我在中央党校学习(杨西光同志‘文革’前是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复旦大学党委书记),学习结束时,胡耀邦同志找我谈话,要我到《光明日报》工作.耀邦同志说,北京四大报刊,二比二,《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是积极揭批‘四人帮’,推动拨乱反正的,《红旗》杂志、《光明日报》是执行‘两个凡是’的,现在要你去《光明日报》工作,就是要去改变《光明日报》的面貌,把二比二变成三比一”.他又说:“《光明日报》改变面貌,要抓文章.他们给我送来了你的文章.我看了文章.内容很好,很重要,放在哲学版可惜了,要放到第一版去.《光明日报》改变面貌就从这篇文章开始.”  相似文献   

12.
后生     
“后生”,广州话里常用作形容词,意即“年轻的”。年轻小伙叫“后生仔”,年轻姑娘叫“后生女”。“后生”作为“先生”的对义词,很早就出现了。《仪礼·有司》:“兄弟之后生者,举觯于其长。”其注云:“后生,年少也。”到明清小说中,后生一词是常用词。《古今小说》:“原有两房家人,只带一个后生些的去。”又:“(吕公)又道后生寡妇,在此居住不便,催他起身。”“后生”一词  相似文献   

13.
广州话形容词的重叠形式有“AA十词尾”式,如“红红哋”、“大大哋”;有“ABB”式,如“滑溜溜”、“光秃秃”;有“AABB”式,如“干干净净”、“老老实实”等。这些和普通话形容词的重叠形式是基本一致的。但是,我们注意到,广州话的形容词还有一种特殊的重叠形式。试看下面句子:1、佢跑得快一快都追唔上我(他跑得再快也赶不上我)。2、你扮到靓一靓都系唔好睇唧(你打扮得再漂亮也是不好看的)。3、将呢件嘢绑到实一实(把这件东西绑得很结实)。  相似文献   

14.
    
普通话里“他”、“她”这两个第三人称代词,广州话统称为“渠”,没有性别之分。这是保留了古汉语的用法。《三固志·吴·赵达传》:“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这里的“渠”就是指代“女婿”,相当于今天普通话的“他”。“渠”用作女性第三人称代词的时间较迟,在  相似文献   

15.
竹篙     
“竹竿”,广州话叫“竹篙”。“篙”,原指船篙。《广韵·豪韵》:“篙,进船竿,古劳切”。“篙”,《集韵·豪韵》也作“(木篙)”。《方言》:“所以刺船谓之(木篙)”。“居劳切”。音义与广州话俱合。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陶侃)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乃超两阶用之。”李白《涩滩》诗:“渔人与舟子,撑折万张篙。”韦皋《云溪友议》:“泊舟江瀨,俾篙工促行。”《太平广记·郑德璘》:德璘使佣篙工者五人而迎之”。“篙工”即撑船工人。姜夔《除夜自石湖归苕溪》诗:“黄帽传呼睡  相似文献   

16.
水脚     
“水脚”一词,是广州方言词,它的意思是:路费、运费等。例如:“去海南岛要几多水脚?”指要多少路费。“行李都要收水肢钱。”指运费。“水脚”一词来源于古汉语。《宋史·食货志》:“取木炭铜铅本钱及官吏缺额,衣粮水脚之  相似文献   

17.
    
躺、仰卧,广州方言称为“偾”,读音如“训”。“偾”作为古汉语词,有:仰卧、倒卧等意思,但广州方言引中为:睡觉,睡眠。例如:“偾着咗(睡着了)。”“偾”又用在事物上:“电单车偾喺马路心”(摩托车倒卧在公路中间)。《玉篇》:“偾,甫运切,僵也。”《尔雅·释言》:“偾,僵也。”晋·郭璞  相似文献   

18.
    
广州方言有一个用于颜色方面的形容词“黚”读音如“琴”。不太鲜艳的黄色,或者黄色略呈黑色,在广州话中则叫做:“黄(?)”,例如:“佢呢排有病,所以面口黄黚黚”(他这段时间生病,所以脸色黄黄的)。考“黚’字的来源,它是古汉语词,现在已不通用于汉语普通话中了。现将几本古辞书对“黚”  相似文献   

19.
“货殖”释     
“货殖”一词,通行的解释如下: 一九八四年版《辞源》解释为:经商,经商的人;并注“《史记》、《汉书》皆有货殖传”。 《辞海》以及史东编的《简明古汉语词典》之《货殖》条亦从其说,大约是源于《辞源》。但《简明古汉语词典》又于“殖”目下将“货殖”(动词)解释为“经商牟利”。 《现代汉语词典》“货殖”条解释为:古代指经营商业和工矿业。 笔者以为,上列解释都有可商榷之处,所引证的辞例,有的亦值得推敲。例如,《辞海》所引班固《西都赋》“与乎州郡之豪僳,五都之货殖,三造七迁、充奉陵邑”的“货殖”应当包括除地主以外的富有者,仅仅解释为商贾是说不过去的。 这里,依据有关史料,试作一解: “货殖”一词,早见于《论语·先进》:“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司马迁的《货殖列传》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普通话所说的“脖子”,广州话叫做“颈”。这个“颈”字是广州话保留古汉语影响的一个例子。据《说文解字》:“颈,头茎也。从页,(?)声。”《广韵》说:“颈在前,项在后。”《广韵》的解释,即前人所说的“析言”(分析地说),如果笼统地说(前人叫“浑言”),颈和项都是指脖子。所以《左传·囊公十八年》原注说:“颈之与项,亦一物也。”“颈”,可以用于人,指人的脖子,如《荀子·荣辱》:“小人莫不延颈举踵而愿曰”。又如《荀子·强国》:“譬之是犹欲寿而(歹勾)(刎)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