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区域房价差异、劳动力流动与产业升级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中国正在发生的大规模区域产业转移的动因是什么,区域房价差异对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产生哪些影响,是本文关注的焦点。作者引入房价因素,对新经济地理学模型进行拓展,发现区域房价差异导致劳动力流动,从而诱发产业转移。在此基础上,利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2000-2009年中国35个大中城市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城市间的相对房价升高,导致相对就业人数减少,并促使产业价值链向高端攀升,实现了产业升级。对不同区域的深度分析表明,区域房价差异确实是影响东、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制定合理的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加大对东部地区中高端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与产业转移相适应的住房政策和住房保障体系,是顺应产业转移趋势、避免部分区域产业空心化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开始出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而与此同时,在东部地区又出现了严重的“民工荒”现象,表明我国区域间的生产要素流动呈现出新的趋势,劳动力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在区域间发生动态转化.本文从劳动力流动和产业区际转移的角度着重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程.在新一轮产业转移和我国区域格局发生变化的趋势下,解决“民工荒”问题就要协调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一是东部地区应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二是中西部地区应发挥资源优势,改善投资环境;三是合理引导产业区际转移,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比较优势、劳动力流动与产业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力流动的新趋势反映了劳动力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在我国区域之间的动态转化,东部地区逐步丧失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要素禀赋的显性优势开始呈现。产业转移直接产生于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顺应劳动力流动的新趋势,做好产业在区域间的转移和承接,才能转变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外向型经济增长方式,促使东部沿海地区进行产业升级,同时带动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在保持我国低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基础上实现区域间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劳动力流动替代资本流动的辨析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霈  冷静 《财经科学》2008,(12):105-113
在一国内部由于劳动力流动具有便利性和广泛性,限制了发达地区产业过度集聚后劳动力成本的升幅,导致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进行的产业转移(资本流动)被抑制.文章回顾了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的相对变化幅度,发现无论与中西部地区还是和其他行业相比,其增速都明显偏慢.在此基础上,文章对"民工荒"、出口转冷等新背景下我国东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资本西进的新态势进行了展望,提出内需市场的充分启动是中西部地区大规模承接东部资本转移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5.
社会资本已经成为影响农民收入区域差异的决定因素,其作用于农民流动、职业搜寻以及进行外界交往等诸多方面。社会资本不但决定了农民收入的水平,也通过空间近邻效应形成空间溢出效应,促使农民收入在省域层面上呈现出空间集聚特征。短期而言,促进农村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是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手段,应强调产业针对性教育培训的作用,利用市场机制,提高农民工搜寻更高收入工作的概率。应注重投资社会资本,营建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来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  相似文献   

6.
由收入差距引起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业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对粮食生产产生负面影响。根据1990-2010年间省级面板数据估计结果,以2004年为分界点,2004年之前的收入差距对粮食增长具有显著的负面作用。根据经济发展程度和粮食安全状况将全国各省分为四类区域,欠发达地区粮食增产与地区经济差距的关系最明显。应重视缩小区域差距,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投资,在当地创造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劳动力回流,以促进当地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7.
薛占栋  李璇 《经济师》2014,(3):31-3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地区收入差距出现了缩小、扩大、再缩小的趋势,而同时,劳动力的流动规模不断扩大,如何解释两者的关系,劳动力流动到底是否有助于缩小地区差距?或者两者并无直接关系?不同于以往关于劳动力流动与地区间收入差距关系经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的梳理,文章加入了近年来新经济地理对两者关系的相关主要研究,希望能就这一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个全面、全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8.
劳动力的异质性是客观存在的,在不同的社会阶段表现形式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力异质性的内涵将会不断丰富。我国在人口红利阶段,劳动力需求的不足掩盖了劳动力的异质性,劳动力被同质化。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减弱和消失,劳动力的异质性逐步显现出来。这种变化反映到劳动力流动中,就呈现出劳动力流动由自发流动向自主流动转变。  相似文献   

9.
产业转型对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开放全面深入,产业转型对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的影响呈现新的特点,且不同区域产业转型对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产生不同的影响。文章分析表明,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对区域内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影响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向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要素市场渐趋完善,具备承接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条件,吸纳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能力增强;西部地区随着开发步伐加快和区域经济发展,对本地农村劳动力需求增加,影响区域内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态势。这就需要在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上关注这种影响产生的联动效应,并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力市场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及相关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区域经济的异质性使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导致城市化进程的地区差异。近几年的劳动力回流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区域间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拉大的压力,这也标志着我国城市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未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地区差异将有所缩小。  相似文献   

11.
房价水平、交通成本与产业区位分布关系再考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心城市房价水平或地租水平的提高具有客观性。房价水平和交通成本变动对制造业区位分布影响较大,而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并不显著。占用土地面积较大的制造业向外转移不仅有可能抵消房价上涨的压力,而且为具有更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条件。房价水平上涨和交通成本提高加快中心城市制造业的扩散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客观上促使城市间由专业化分工向功能分工结构转变,推动中心城市实现产业升级,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格局。  相似文献   

12.
国家控股、超额雇员与劳动力成本   总被引:40,自引:6,他引:40  
与以往很多直接检验股权性质与公司绩效之关系的研究不同,本文选择1999—2002年健康运营的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公司雇员角度研究了控股股东的所有制性质对上市公司社会性负担的影响。经验证据表明,国家控股公司比非国家控股公司雇佣了更多的员工,并且国家控股公司的超额雇员主要源自上市初的历史遗留冗员;超额雇员和高工资率共同导致国家控股公司承担了比非国家控股公司更高的劳动力成本。此外,还发现在国家控股公司中,国资部门控股公司的超额雇员最多、劳动力成本最高;并且相对其他公司而言,该类公司上市后可能继续超额雇员。因此,推进上市公司产权多元化改革和避免国家直接控股,对改善公司治理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劳动力选择性流动对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劳动力选择性转移的大背景下,构建了一个农户兼业生产的新技术采用模型,不但考察了兼业生产农户对新旧技术收益的比较、新旧技术和从事非农生产的比较,而且考察了采用新技术后新技术投入物在劳动力不流动和劳动力流动下的使用量大小以及由此导致的最终产出的比较。结论表明,与劳动力不能流动的情况相比,当农业工资率与非农工资率差距比较大时,劳动力流动下的兼业生产行为提高了新技术采用的收益标准,抑制了新技术采用量,从而导致农业产出总量减少。  相似文献   

14.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作为一个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拥有一套与地方不同的复杂的制度安排。制度差异导致由兵团和地方组成的新疆区内劳动力市场是非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因此呈现出一种制度性分割状态。制度性分割造成了兵团与地方之间劳动力流动的低水平和单向性。为实现兵团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打破制度性分割,大力发展融合型经济,使兵团与地方的改革步伐协调并行,以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初始工资、运输成本和外部规模经济是劳动力空间流动和经济区域集聚的重要驱动力量。通过1980—2007年29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证实了工资差异对经济集聚的影响,东部沿海地区的工资增加对经济集聚的作用显著,而内陆地区工资变动的集聚效应尚不明显。因此工资增加对沿海地区的集聚效应是有效率的,对内陆地区的集聚效应是非效率的,内陆地区的经济集聚受到开放程度、城市化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6.
收集2012—2016年中国各省域单元产业产值等相关数据,通过区位熵识别各区域智慧专业化产业集合,构建区域智慧专业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分析各区域智慧专业化发展水平以及地理分布格局。结果发现:智慧专业化发展水平具有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区域间的差异性在提升,东部地区是智慧专业化发展水平的高值区;智慧专业化发展水平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空间正相关关系,智慧专业化发展水平高的区域其邻近区域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同类型空间关系的区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连片分布特征,H-H区域由东南沿海地区向长江沿线区域扩展,而西部地区连片的L-L区域没有发生改变;智慧专业化产业发展水平、智慧专业化产业促进能力、智慧专业化产业关联度以及智慧专业化产业发展环境差异性,对中国区域智慧专业化发展水平呈现出的不均衡空间分布类型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制造业空间结构变动及其对区域分工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针对空间经济学所关注的区位锁定效应,提出了产业空间结构变动"过程"和"结果"的度量方法;应用制造业数据计算发现,1996—2005年期间,中国制造业空间结构变动过程和结果都同时表现出聚集和扩散两类特征,其中聚集占绝对优势。另外,在改进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基础上,重新计算了1996—2005年区域产业结构冲突指标,以及各行业对该指标贡献率,发现扩散过程对于区域产业结构冲突的贡献远大于聚集过程,接受扩散且被聚集的地区产业结构冲突性最强。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equal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racial and gender wage inequality in Brazil. Using sample data from the 1991 Brazilian census, I estimated monthly wages for a white, brown and black women and men working in the states of S"o Paulo and Bahia.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while women and Afro-Brazilians in Brazil's most developed region of S"o Paulo had the advantages of higher levels of state sponsored work benefits and more equitable occupational and wage distribution, they nevertheless experienced the greatest discrimination. In contrast, the less developed state of Bahia where racial and gender gaps in education, occupation and wages were the most severe, wage discrimination was lowest.  相似文献   

19.
经济地理与地区间工资差异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地区间收入差距究竟可以在多大程度上由需求的空间分布差异来解释?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利用199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流量数据,通过引力模型计算了衡量各地级城市空间需求大小的市场准入,并以此解释地级城市间的职工工资差异。本文发现:(1)各地级城市的市场准入差异极大;(2)工资对市场准入的弹性系数为0.22—0.32之间。基于上述实证依据,本文认为,各地级城市的市场准入差异是其工资差距存在的重要原因,而市场准入差异是劳动力流动的不充分性所产生的。  相似文献   

20.
从劳动力需求弹性的视角研究中美贸易对美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利用1997—2009年中美双边贸易数据和美国制造业行业数据,从理论分析和实证验证的角度进行探讨。研究发现,中美贸易对美国劳动力需求弹性变化有重要影响,美国向中国出口有利于降低劳动力需求弹性,美国从中国进口有利于提高劳动力需求弹性,净进口最终将带来劳动力需求弹性的提升。区分技能工人和非技能工人之后,净进口不论从替代效应角度还是从规模效应角度均将导致美国工业行业工人劳动力需求弹性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